跳至內容

張拉整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拉整體Tensegrity)是一種基於在連續張力網絡內部應用受壓構建的結構原理。其中,受壓構件之間並不接觸,而預先張拉的構件構成了空間外形。[1]

「張拉整體」一詞由巴克敏斯特·富勒在20世紀60年代創造,用以描述「張拉整體式結構」。[2]

概念

Skylon (Festival of Britain), 1951

張拉整體可以由以下幾種設計準則組合設計而成 :

  • 受力構件僅受到軸力(純拉、壓),即結構僅在受壓杆屈曲或者受拉索屈服後失效。
  • 預應力(受拉)使得索構件剛度增大。
  • 結構穩定性:在結構應力增大的情況下,能使得構件保持原有的受壓受拉狀態。

基於上述設計準則,結構構件不會受彎。這種受力的高效性使得結構相對於其質量和構件截面面積而言剛度極大。 其概念設計作品可見右圖——1951的Skylon。共計6根索,塔柱的兩端各3根,構成了這個結構。下方的3根索「定義」了結構的位置,而餘下的三根則讓結構保持豎直。

最簡單的張拉整體結構。3根受壓杆件(綠色)各自相互與剩下2個杆件對稱,並且單獨的杆件關於首尾對稱。每根杆件的端點都有3根索連接,索為這根受壓杆提供了軸向壓力,並且「定義」了杆件端點的位置,就和Skylon中漸變的塔柱下端三根索的作用一樣。

如圖,三杆的張拉整體模型可以看成由更簡單的結構組成:每根杆件如同Skylon一樣,被3根兩兩角度小於180°的拉索固定。

Eleanor Hartley 提出視覺的通透感是這類結構重要的美學特徵.[3] Korkmaz et al.[4] 將張拉整體的結構概念拓展應用於自適應建築,主要應用了其輕質的特性。

參考文獻

  1. ^ Gómez-Jáuregui, V. Tensegrity 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rchitecture. Servicio de Publicaciones Universidad de Cantabria, p.19. 2010 [2013-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1). 
  2. ^ Swanson, RL. Biotensegrity: a unifying theory of biological architecture with applications to osteopathic pract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a review and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2013, 113 (1): 34–52. PMID 23329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Eleanor Hartley, "Ken Snelson and the Aesthetics of Structure," in the Marlborough Gallery catalogue for Kenneth Snelson: Selected Work: 1948 - 2009, exhibited February 19 through March 21, 2009.
  4. ^ Korkmaz, et al. (June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