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包森 (1911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包森
出生1911年7月21日(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陝西蒲城縣三合鎮趙家村
逝世1942年2月17日(31歲)
 中華民國遵化野瓠山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1932年2月ㄧ1942年2月)
軍種 國民革命軍八路軍
參與戰爭抗日戰爭

包森(1911年7月21日—1942年2月17日),本名趙寶森陝西蒲城縣三合鄉趙家村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三支隊暨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打響了房山縣抗日第一槍。

生平

1927年考入蒲城縣第一高級中學,1930年入三原縣省立第三中學就讀。1937年3月,包至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獨立一師工作,任三十三大隊總支部書記。1938年3月29日,包來到原房山五區南窖村並在此建立了抗日人民救國軍、抗日救國會[1],同年參與冀東武裝抗日暴動並在暴動發生的前一個月生擒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註 1]。1939年8月,冀東的部隊統一編為八路軍十三支隊,李運昌任司令員,包森為副司令員[2]。1942年2月17日在偵查過程中遭日軍狙擊手擊中胸口殉國。

安葬於河北省唐山市冀東烈士陵園[3]

紀念

冀東烈士陵園包森銅像

《凝血磚》為中共歌頌包森的長篇小說。《平原遊擊隊》、《劍吼長城東》兩部電影中的主角原形皆為包森。

1984年清明時,在包森烈士犧牲地樹起一座紀念碑,碑為正方形,正面鐫刻著「包森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包森故居初建於清光緒七年(1882年),由其堂祖父趙鼎五所建,坐北朝南,關中典型民居建築,整體建築屬於磚木結構,分東西兩院,東院為正院,西院為偏院。東院原為三進式布局,有門房、前廂房、廳房、後廂房、上房,現僅存門房、前廂房、廳房。西院已毀。現存院落東西寬11.9米,南北長55米,建築面積286平方米。2019年3月蒲城縣人民政府接受包森後裔的捐贈將其故居建為「紅色教育基地」。2019年7月8日蒲城縣人民政府公布包森故居為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故居圍牆以內;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四周外延10米。經保護修繕和布展後201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2019年,包森故居被蒲城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授予為「青少年教育基地」。2020年8月,被蒲城縣教育局、蒲城縣文化和旅遊局授予「蒲城縣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4]

評價

注釋

  1. ^ 此事發生內容存疑。有一說是赤本在見到包森前就已被年煥興殺了,但此事已無法考證。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也有疑慮。

參考文獻

  1. ^ 八路軍大反攻紀實. 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7. 
  2. ^ 《纵横》第1-12期. 文史資料出版社. 2007. 
  3. ^ 园馆介绍. 冀東烈士陵園. [202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9). 
  4. ^ 《包森故居简介》,来源: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2022-06-08. [2022-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6).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