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國民黨改造方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國民黨改造是1950年至1952年,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利而遷台中國國民黨,針對黨內組織以及思想進行整肅、改造,以建立由時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擔任中心的統治體制[1]

內戰失利後,蔣中正反思為何在中國大陸失敗,認為國民黨組織渙散是一大原因[2],但因美國政府的觀望態度以及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威脅,並未立即有所行動。1950年,韓國戰爭朝鮮戰爭)爆發,蔣決心開始改造國民黨。7月1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通過《中國國民黨改造案》。在此過程中,建立「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以取代無能的中央常務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3]。由1950年至1952年,召開了四百多次工作會議,每周舉行四次,以討論如何重建國民黨、落實黨的政策[3]。與其前身不同,中央改革委員會招募青年知識分子黨員,在蔣介石的鼓勵下,通過政治改革,以三民主義原則振興國民黨[3]

從1950年到1952年,國民黨經歷了徹底的改組,「以俄為師」[4],重新樹立「聯俄容共」時的列寧主義原則[5]。在改造過程中,國民黨在中華民國政府國軍以及社會中建立黨小組,規定每個黨員都必須歸屬於黨小組[5]。此外,也重新確認民主集中制意識形態的重要性、上下等級制度、黨對政府機構和軍隊的領導等原則[5]。此外,改造著重於破除派系勢力,推進國民黨內的世代交替,有助於蔣經國進入黨的權力中樞[4],重振黨紀,有助於國民黨政府此後推行的經濟政策以及在台灣的統治[5]

背景

早在1940年代末期,國民黨內部所實施針對幹部派系糾紛、黨政軍權分立、組織運作與黨紀腐敗等問題進行革新運動,但是最後仍然宣告失敗。

1949年7月1日,在台北設立了總裁辦公室,轄9組1委員會。

1949年7月18日,蔣中正在廣州舉行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中,首先提出「中國國民黨之改造案」[6]。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接受蔣交議之「本黨改造案」[7]。1949年8月5日,美國政府發布《中國白皮書》。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往臺灣後,由於受到主要同盟國美國的外交觀望政策以及原先中國共產黨可能發起的軍事威脅之影響,蔣中正並未處理當時主導黨務系統、以陳立夫為首的中央俱樂部。1949年9月20日蔣中正發表《告全黨同志書》,表明要推行「改造」的決心。

1950年3月1日,蔣中正恢復中華民國總統職務。

成立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8]。蔣中正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威脅已經相對減緩許多,因此決定清除既有的黨務勢力。1950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管制黨員出國,任公職黨員未經批准不得出國」[9]:309[10]:137

1950年7月12日,撤退到臺灣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10人、監察委員65人,候補中執委25人,候補監委14人,共214人,以黨內元老吳稚暉為首聯名上書蔣中正,要求實施國民黨「改造計劃」。7月18日,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監察委員會中止行使職權。7月22日,蔣中正在台北陽明山主持國民黨中常會臨時會議,在會上作了題為《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的長篇講話:「去年7月,中正適應當前革命的需要,順應全黨同志的要求,擬定本黨改造案,提交中央常會,中常會認為除改造綱要所定事項中必須全體代表大會決定的事項外,均可付諸實施……今年1月中正又約集中央同志若干人,就原案和各級黨部及各地同志提出的意見,綜合研究,另訂方案,作為審定全案的參考。現在全案已經中正審定就緒,出了必須全體代表大會修改憲章始可實行的事項暫予保留外,今日特將本黨改造綱要修正案,與本黨改造之必要措施及其程式提交本會,希望即付討論,予以通過,公開實施。」會議通過了蔣經國張其昀起草的《中國國民黨改造案》[8]。指定了中央評議委員會(「中評委」)委員吳敬恆居正于右任鈕永鍵丁惟汾鄒魯王寵惠閻錫山吳忠信張群李文范吳鐵城何應欽白崇禧陳濟棠馬超俊陳果夫朱家驊張厲生劉健群王世傑董顯光吳國楨章嘉張默君等25人;後又增加新來台的何成濬錢公來時子周蕭同茲4人。

7月26日,蔣中正向全黨宣布了改造方案,宣稱國民黨「如不徹底改造,將有亡黨危機」。蔣致詞強調,黨國前途,為成為敗,為功為罪,在此一舉[8]。以總裁身份提出16人的中央改造委員會(簡稱「中改委」):

蔣介石任該委員會主席,張其昀為改造委員會秘書長,周宏濤為副秘書長(後又增加谷鳳翔為副秘書長)[需要較佳來源]

作為改造核心機構,改造委員會確立國民黨為「革命民主政黨」並且實施民主集權制,中國國民黨在農林工商文教等機關團體建立轄下組織。改造委員會以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全黨最高領導人,而改造委員會秘書長擔任蔣中正的幕僚長

中央改造委員會下設1處7組5會:

  • 秘書處:仰總裁旨意與本會議掌理事物,並對中央改造委員會議事、總務、人事等事務盡督導之責。張其昀擔任處長,侍從秘書周宏濤擔任副處長。秘書處權限與後來的中央黨部秘書長大致相當。
  • 第一組即普通黨務組:組長陳雪屏,掌理台灣各地方黨部;
  • 第二組即特別黨務組:組長谷正綱,負責產業、職業、學生、婦女、軍隊等黨外團體和民眾運動中的國民黨特別黨部的指導實務。
  • 第三組即海外黨務組:組長鄭彥棻,負責海外各級國民黨組織的黨務;
  • 第四組原為中央宣傳部:組長曾虛白(1950年8月5日-1950年10月13日)/陶希聖(1950年10月13日-1951年7月25日)/蕭自誠(1951年7月25日-1952年8月8日)/沈昌煥(1952年8月8日-1954年8月18日),主管文化宣傳工作
  • 第五組即從政黨員組:組長袁守謙,掌理國大、五院等民意機構與政府黨員之組織與政治活動,及對各「反共抗俄」參政政黨聯絡之有關事宜;
  • 第六組即敵後黨員組,組長唐縱,負責搜集各種情報和研究、大陸敵後工作;
  • 第七組即黨營事業組,組長郭澄,負責國民黨經營企業事業管理,及黨員經濟生活之輔導。
  • 幹部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經國
  • 紀律檢查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文范/狄膺
  • 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俞鴻鈞
  • 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蕭自誠
  • 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家倫。《本黨改造綱要》明確規定:「每一黨員要研究本黨的歷史與革命理論。」

改造過程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照片

1950年8月5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在台北中央黨部舉行就職宣誓典禮。參加典禮除了16名中央改造委員之外,還有中央評議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政治委員及各「部長」等百餘人。通過《中央改造委員會組織大綱》:改造期間該委員會行使中央執委會與中央監委會職權[8];蔣勉以恪遵總理遺教,負起救黨救國之責任[8]

改造運動的主要內容有:黨員歸隊、黨員整肅、刷新黨政關係、開展民眾運動、加 強社會調查、地方黨務改造、反共抗俄總動員等。

蔣中正於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一次總理紀念週中,揭示「本黨今後努力的方向」[8]。8月31日[6],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現階段政治主張》,說明反攻收復時期之一切措施[8]。9月1日,中央改造委員會宣布《本黨改造綱要》,並且開始為期2年的改造工作。9月9日,通過《中國國民黨暨所屬黨部改造之措施及其程序》[6]

9月29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黨員歸隊實施辦法》規定:「凡脫離組織之黨員,未參加此次黨員歸隊登記者,一律撤銷其黨籍;黨員登記日期為20天,不得展延;各主辦單位於登記結束後,15日內將報到黨員納入組織。」 [11]於是台灣省各縣市改造委員會相繼成立,開始辦理黨員重新登記及編隊工作。10月份通過《中國國民黨幹部訓練計劃大綱》、《中央直轄職業黨部改造委員會組織章程》、《小組組織規程》、《特種黨務改造實施綱要》等案。12月18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反共建國聯合陣線計畫綱要」[9]。1950年10月18日,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了《徵求新黨員辦法》,規定「在18歲以上,無分性別、職業、凡信奉三民主義及本黨政綱、政策,與遵守黨章者,均得依照規定,申請加入本黨」。辦法還明確規定吸收新黨員必須符合下列標準:一是願為反共抗俄而堅決奮鬥者,二是有刻苦耐勞之生活習慣者,三是能深入社會為民眾服務者,四是工作努力能起到模範作用者。

1950年10月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原有黨員整肅辦法》,對犯有叛國通敵、跨黨變節、毀紀反黨、貪污瀆職、生活腐化、劣跡顯著、放棄職守、不負責任、信仰動搖、工作廢弛、作不正當經營以牟取暴利為目的等行為之一者,即為整肅清理對象。整肅採取檢舉、審議、核定、制裁的程序進行。經遣責錯誤,評議(包括調查、自我批評、評議)與處理三個階段。一周內所制裁的黨員違紀案共計126人,有116人被開除黨籍[12],著名的有毛邦初案、劉航琛案等。

1950年12月23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號召黨員歸隊」[9]。1951年1月4日,黨員歸隊登記工作正式開始,至1月23日結束時,以20天期限,不得展延,共有20258人響應登記。蔣中正日記稱:「黨員歸隊如期結束,補行登記者只1萬餘人,總共既有在台黨員為9萬餘名。」重新登記後每一黨員必須參加小組,包括鄉村小組、工人小組、青年小組、機關小組、城鎮小組、山地小組等共3萬餘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共589人,經重新登記結果為死亡6人,留居大陸及情況不明者84人,在港澳及海外者107人,開除黨籍者62人,未歸隊者25人,在台的305名中央監察委員僅有個別人未歸隊。[13]

1952年10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改造完成。[14]。至1952年8月,國民黨黨員總數達到282959人,比改造之初增加了50%以上;黨員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工分子占49.31%,高中以上知識分子占29.77%,25歲以下青年占35.29%。 [15]1952年11月1日,中央改造委員會與第七屆中央委員會舉行交接儀式,中央改造委員會正式解散。

改造後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組織:

參考

  1. ^ 任育德. 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 
  2. ^ Lloyd E. Eastman, "Who lost China? Chiang Kai-shek testifies," The China Quartesly, No. 88 (December 1981), pp. 658-668.
  3. ^ 3.0 3.1 3.2 Myers, Ramon H., and Hsiao-ting Lin.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Kuomintang Central Reform Committee on Taiwan, 1950–52." (2007).
  4. ^ 4.0 4.1 任育德. 中国国民党的改造.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年. 
  5. ^ 5.0 5.1 5.2 5.3 Dickson, Bruce J. "The lessons of defeat: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Kuomintang on Taiwan, 1950–52." The China Quarterly 133 (1993): 56-84.
  6. ^ 6.0 6.1 6.2 李守孔著:《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9月,第181頁,ISBN 9571406635
  7. ^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60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65頁
  9. ^ 9.0 9.1 9.2 張之傑等:《20世紀臺灣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1年
  10. ^ 高純淑:〈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刊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年1月
  11. ^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66頁
  12. ^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第98頁,台灣正中書局1986年版。
  13. ^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編:《一年來工作報告》,1951年8月版。
  14. ^ 李守孔著:《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9月,第182頁,ISBN 9571406635
  15. ^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77輯第119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