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朝柔远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朝柔远记》(即《清朝柔远记》)光绪十七年刻本

清朝柔远记》,原名《国朝柔远记》,亦称《国朝通商始末记》或《中外通商始末记》,中国晚清时期官员王之春于1879年左右写成,为有关清朝外交的专著。全书二十卷,前十八卷为正编以编年体形式,记述满清自1644年至1874年二百多年间的中外交涉史;后两卷为附编,包括中国沿海地区地图,以及有关中国外交策略的议论文。本书取材丰富,包括官书文书、外国图志等等,而且介绍了外国的历史地理的概况,对研究中外关系史有相当价值。

作者王之春及本书的编撰

本书作者王之春(字芍棠;生卒:1842年─?),晚清时期官员,青年时期为曾国藩李鸿章效力,镇压民变。后来曾于1879年赴查探琉球问题,中法战争时参与界址勘议工作,189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时出使俄国,历任广东按察使及署理布政使湖北布政使、四川布政使、广西巡抚等封疆要职。1904年十一月,即日俄战争期间,王之春以卸职巡抚身份居于上海,倡议“联俄拒日”,经常与俄国官员接触,为爱国人士所愤恨,更演变成万福华计划行刺王之春的事件。虽然计划最终未遂,涉案人事亦被捕,但王之春也因此声明狼籍。其卒年亦未详。

王之春编撰本书的动机,与晚清列强对中国威胁日深的时局,有著密切关系。据他本人在《清朝柔远记·自叙》中说到当前中外关系并不容易收拾,“扬汤不可以止沸,抱火惧厝夫积薪。窃恐卤莽者冀侥幸以图功,畏葸者徒因循而贻误,不惩既往,曷救将来?否则徒习佉卢拉丁之文,仅通象译狄鞮之语,遂以华洋关涉,委诸仓侩交通,适与为缘,动辄得咎”,认为从过往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可有助解决外交困局。因此,他便搜集有关的史料和文献,取材范围“自恭录列圣上谕及颁发官书外,并搜录当时诸臣奏疏,与名臣撰述、西人图志及各家私著可采掇者,荟萃而成。间有得之闻见者,要必采访确实,不敢稍涉虚诬”。叙事体例则是“自定鼎起(指1644年满清入关),讫同治止,仿《纲目》编年之体,就中外交涉之端,详晰编次,著为是书”,务求向人们展现清朝二百多年来的对外关系史,以及他本人的洋务主张。约于1879年(光绪五年)左右,王之春写成了本书的初稿。[1][2][3]

内容篇幅

《清朝柔远记》的篇幅如下:

  • 彭叙(彭玉麟
  • 谭叙(谭钧培
  • 卫叙(卫荣光
  • 俞叙(俞樾
  • 李叙(李元度
  • 自叙
  • 凡例
  • 卷一: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八年
  • 卷二:康熙二年至康熙三十年
  • 卷三:康熙三十一年至雍正五年
  • 卷四:雍正六年至乾隆十六年
  • 卷五:乾隆十七年至乾隆五十五年
  • 卷六: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十三年
  • 卷七:嘉庆十四年至嘉庆二十四年
  • 卷八:道光元年至道光二十年
  • 卷九:道光二十一年
  • 卷十:道光二十二年
  • 卷十一:道光二十二年(农历五月起)
  • 卷十二:道光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九年
  • 卷十三:咸丰元年至咸丰八年
  • 卷十四:咸丰八年(农历六月起)至咸丰十年
  • 卷十五:咸丰十年(农历十月起)至咸丰十一年
  • 卷十六:同治元年至同治九年
  • 卷十七:同治十年至同治十三年
  • 卷十八:同治十三年(农历七月起)
  • 卷十九(附编)
    瀛海各国统考
    蠡测卮言
     慎约议
     联与国
     广学校
     精艺术
     固边圉
     修船政
     兴矿利
     防漏税
     强兵力
     练民团
     禁贩奴
     编教民
     论鸦片
  • 卷二十(附编)
    沿海形势图
    环海全图
    沿海舆图
    三岛分图
     台湾
     澎湖
     琼州

《清朝柔远记》卷二十《沿海舆图》中的广东沿海地区及香港、九龙地图。

※以上各项,散见于《清朝柔远记》全书。[4]

学术价值

《清朝柔远记》自问世后,便被认为是研究清代中外关系的重要典籍。如晚清学者樊恭煦概括地说出它的作用,是“盖记国朝(清朝)以来中外交涉之事,既详且尽,而附编诸作,于各岛之地理形势以及情志之向倍、艺事之得失,物力之盈缩,尤能𧀄乎言之”。[5]现代学者赵春晨,将本书的学术价值归纳成四项:

  1. 本书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其中一部较全面的清代中外关系史著作。本书条目清晰、知识广博、文字精练,而且作者王之春是清代人述清代事,与书中事件的发生时间跟离不远,具有较高的时代性和真确性,因而在相当长时间内被视为研究清朝外交必读书籍之一。
  2. 本书取材丰富,既有清代皇帝的上谕及官方文件,又有经他查证属实,“不敢稍涉虚诬”的资料,虽然本身不算是第一手材料,但当中一些内容却是仅存的记录,或者是可与其他第二、第三手资料相互纠核的佐证。
  3. 本书对于所涉及到的世界各地,都概述其历史及地理情况,在晚清时期而言具有传播世界知识的启蒙作用,在后世则有助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世界局势的看法,以及籍本书来钻研两代对外国人、地名译音上的差异变化,因而对于研究中外关系史及整理古籍起到帮助。
  4. 本书附编的《瀛海各国统考》及《蠡测卮言》十三篇,为王之春自己的洋务运动主张论述,为研究洋务派人士外交思想的参考资料。[6]

流传及出版情况

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封面

《清朝柔远记》成书于1879年(光绪五年)左右,其后的版本情况如下:

  • 1885年(光绪十一年)广州味古堂将本书的《瀛海各国统考》和《蠡测卮言》十三篇刻印,书名《清朝柔远记》。同年广东海墨楼和上海同文书局据此刻本石印发行。[7]
  • 1891年(光绪十七年)以前出现的抄本一种,与后来在1891年的刻本的内容大致相同,但有不少墨笔修改之处。学者赵晨春认为可能是王之春本人的稿本。[7]
  • 1891年(光绪十七年)的广雅书局本,为最早的完整刻本。[7]
  •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湖北书局重刊本。[8]
  • 石印本数种,包括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上海宝善书局本、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上海日新社石印本及上海申昌社石印本等等。赵春晨提到这些版本擅改书名,价值不高。[8]
  • 1968年,台湾华文书局出版的光绪年间刊本。[9]
  • 1989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本书的赵春晨点校本,收入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4]其后亦有再版。[10]
  • 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四库未收书辑刊》收录的本书光绪十七年刊本。[11]

注释

  1. ^ 《清朝柔远记》赵春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版1989年点校本,1-5页。
  2. ^ 《清朝柔远记》王之春《自叙》,北京中华书局版1989年点校本,12-13页。
  3. ^ 《清朝柔远记》王之春《凡例》,北京中华书局版1989年点校本,1页。
  4. ^ 4.0 4.1 《清朝柔远记》,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版1989年点校本。
  5. ^ 《清朝柔远记》樊恭煦跋,北京中华书局版1989年点校本,471页。
  6. ^ 《清朝柔远记》赵春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版1989年点校本,7-9页。
  7. ^ 7.0 7.1 7.2 《清朝柔远记》赵春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版1989年点校本,6页。
  8. ^ 8.0 8.1 《清朝柔远记》赵春晨《前言》,北京中华书局版1989年点校本,10页。
  9. ^ 《国朝柔远记》,台湾华文书局版,1968年(民国五十七年)。
  10. ^ 中华书局─图书介绍:《清朝柔远记》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4-17.
  11. ^ 《国朝柔远记》,收录于《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版,2000年。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