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武界

坐标23°55′0.1″N 121°2′46.1″E / 23.916694°N 121.046139°E / 23.916694; 121.04613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3°55′0.1″N 121°2′46.1″E / 23.916694°N 121.046139°E / 23.916694; 121.046139

位处浊水溪畔冲积平原的武界,西岸(图左)人口集中较明显多于东岸(图右)而形成聚落。

武界布农语Buqaiz),清代译作武改[1],是台湾南投县仁爱乡法治村布农族卓社群部落[2][3],也是位处最北方的布农族部落,邻近布农族与泰雅族赛德克族的传统领域交界,海拔760至820公尺[注 1]。依1988年调查,在武界部落定居的族人约100余户,人口约800至1000人[4]

历史

1919年,为了统一治理布农族人,台湾总督府实行“集团移住”政策,将卓社群各部落的族人集中,选在浊水溪冲积平原做为移住地,直到现今[2]。关于武界的名由都是依据族人流传下来的说法,实际上已难以考究,比较可信的说法有二:此地昔日是泰雅族与布农族为争夺猎域,经常发生交战,最后两族经协调,决定猎域范围,其界线正位在武界现址而得名;另一说法是源自布农语“Buqaiz”(又作 Vogai[2] 或 Bogai)的发音,意指翻越某物,比如翻过一座山或越过一条界线。

地理

武界有两部落,以浊水溪为界:东岸为圆山部落;西岸为界山部落,因浊水溪呈月牙弯于此流经,形成两岸是冲积平原,这两部落正是座落其之上[3][2]。武界两部落是分布在浊水溪两岸的现代冲积层与阶地冲积层,其馀地质正好是浊水溪划界:以东是眉溪砂岩庐山层,是开凿投83线隧道与栗栖溪引水隧道施工地层所在;以西是佳阳层,新旧武界引水隧道皆贯穿于此地层,至离开乡界仍是[5]。在思源吊桥附近,此段接近武界水库的峡谷,呈现是砂岩,于此沿溪往下游看去,浊水溪西岸多是板岩构造,由于这两地层皆在武界露头,为地质学界做野外勘察的地方[5][6]

交通

昔日交通不便,在未贯通投83线之前,族人完全仰赖投71线,由于武界水库设立于此,且是唯一公路可及,台湾电力公司员工也是与族人共同使用投71线,形成武界人一条生命线[3][7]。投71线每逢台风季节,这条公路常有落石、山崩发生,尤其在921大地震,造成武界的交通中断,变成与世隔绝的部落,此例就可突显投71线重要性,南投县政府有感于此况的必要性,于2006年将原本投71线改道,采隧道方式做截弯取直,但往北方向的交通,仍是受阻于山势,无法与邻村万丰连接,故在2009年,投83线361公尺长的隧道贯通,打破仰赖唯一一条生命线的窘况,随之带来车程大幅缩短的便利性[3][7][8][9]

注释

  1. ^ 武界部落大多数住户是座落在冲积平原,故海拔高度是采用此平原为基准[2]

参考文献

  1. ^ 臺灣蕃地圖 (地图). 1:436,000. 1895年摹本 [1888]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2. ^ 2.0 2.1 2.2 2.3 2.4 林金田 总编. 「武界」部落的形成及其地名由來的幾種說法. 《臺灣文獻:別冊13》. 台湾文献馆. 2007-06-30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1:60,000仁愛鄉行政區域圖》. 内政部. 2005. ISBN 9860034621 (中文(台湾)). 
  4. ^ 市原常夫. 武界之 ba’langaan. 树德科技大学应用社会学院.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中文(台湾)). 
  5. ^ 5.0 5.1 李庆龙、黄伟光. 新武界隧道引水工程地利斷層處理 (PDF). 台湾电力公司抽蓄施工处. 2009年11月 [2010-03-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6. ^ 陈肇夏. 《臺灣的地質現象》(第二集). 中央地质调查所. 1996 (中文(台湾)). 
  7. ^ 7.0 7.1 林枝旺. 山窮水盡疑無路 武界窺得一片天. 《源雜誌》(第31期). 促进电源开发协助基金会. 2001-01-01 (中文(台湾)). 
  8. ^ 《打通仁愛任督二脈 投83線 萬豐至法治村段通樂》. 中部新闻. 自由电子报. 2009-04-14 [201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8) (中文(台湾)). 
  9. ^ 《投83線萬豐、法治道路完成柏油鋪設 預計4月中旬通車》. 县府新闻. 南投县政府行政处. 2009-03-18 [2010-03-23]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