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檀道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檀道济
性别
出生?
东晋 京口
逝世436年4月9日
刘宋 建康
职业军人
活跃时期5世纪
经历
  • 刘裕参军
    扬武将军、天门太守
    安远护军、武陵内史
    冠军将军
    征虏将军、琅邪内史
    护军将军、丹杨尹
    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司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
荣誉
  • 永脩县公

檀道济(4世纪?—436年4月9日)[1]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南北朝刘宋之名将,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檀韶檀祗之弟。东晋末年及刘宋初年将领,曾参与讨伐卢循,灭后秦元嘉北伐等战役,既是开国元勋,亦屡立功勋,却引来宰相刘义康宋文帝的猜忌,最终被两人下令诛杀。

生平

参与建义

檀道济是檀韶最小的弟弟,由于父母早死,兄弟们都由堂叔檀凭之养育成人[2]。元兴三年(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檀道济与檀韶、檀祗两位兄长都有参与,并参刘裕建武军事。随后檀道济随同刘道规等西上追击桓玄,虽不久桓玄败死,但桓振仍然占据江陵,并在夏口一带布防防止自江州西上的刘道规等军。檀道济就参与刘毅进攻孟山图所守的鲁山城的行动,并成功攻下,配合其馀军队在偃月垒和江中的进攻,成功击退桓楚军。后檀道济进至江陵,协助击败桓振,收复江陵,遂任辅国将军刘道规参军、南阳太守,并因功封吴兴县五等侯[3]

卢循之乱时,盗贼乘乱而起,作唐县当时就有郭寄生等人作乱,檀道济获授扬武将军、天门郡太守,领兵将之消灭[3]。其时因卢循占据江州,荆州与建康通讯断绝,刘道规遂命王镇之领檀道济等领三千兵入援建康,但为后秦所派将领苟林所败,不能前进[4]。其时桓氏残馀势力的桓谦亦乘机进攻荆州,刘道规领军提御,檀道济于枝江身先士卒,先陷其阵,协助刘道规击败桓谦,后亦参与消灭苟林。不久,卢循将徐道覆亲攻江陵,檀道济亦助刘道规击败他,成功保全荆州。卢循之乱期间,檀道济战功甚多,遂转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后转太尉刘裕参军、中书侍郎以及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等职,并以功封作唐县男,食邑四百[3]。后又曾任刘裕的太尉主簿和谘议参军。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以长子刘义符为兖州刺史,镇京口,让檀道济当他的司马,领临淮郡太守;次年刘义符转豫州,檀道济仍任其司马,领梁国内史,不久刘义符再转任徐兖二州刺史,檀道济继续当其司马,并加冠军将军[3]

北伐建功

南史演义,檀道济画像

刘裕于义熙十二年(416年)北伐后秦,以檀道济及王镇恶等为前锋,当时他们兵向许洛,各城都望风归降,先后攻克新蔡、许昌等城[5],檀道济在攻下洛阳时共俘四千多人,当时有人建议檀道济杀光他们,将尸体堆起来,但檀道济却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将之全部释放,于是令众人归心,相继归降[6]。檀道济及后和沈林子于陕北渡河,攻下襄邑堡,但无法攻下蒲阪,于是听从沈林子所言与王镇恶共攻潼关。守潼关的姚绍率兵出战,但在檀道济及沈林子奋力作战之下则大败,只好退屯定城,据险而守[7]。不久大军攻下长安,灭后秦,檀道济转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后刘裕获封宋公,建宋国,檀道济任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3]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晋即位,檀道济转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封永脩县公,食邑二千。后以护军将军转任丹阳尹。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刘裕患病,诏加檀道济班剑二十人,檀道济与太尉长沙王刘道邻、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入侍医药[8]。后檀道济出监南徐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五月,刘裕去世,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及谢晦同受顾命,辅助宋少帝刘义符[9]。少帝即位,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并加都督青州及徐州五郡军事。

对抗北魏

同年冬,北魏乘刘裕去世的机会攻击宋河南诸郡,虎牢及东阳二城同被魏军攻击,遣使告急,朝廷遂命檀道济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同率兵救援。檀道济至彭城时以兵力太少不足以分两路援救,决定先行支援距离较近、兵力较弱的东阳城[10]叔孙建等人所领的围城魏军虽然急攻,但在青州刺史竺夔及守将垣苗坚守下仍勉强守住,而得知檀道济将临后,魏军就烧毁攻城器具逃走,青州围解。不过,叔孙建接著就去增援攻虎牢的魏军,令虎牢形势更为严峻,檀道济想追,但军中乏粮,延误了行军时间,没能赶上,于是先停湖陆,装治水军[3]。面对大量围攻虎牢的魏军,赶到附近的各路援军都不敢前进,故最终虎牢还是失守,檀道济亦只有回军[11]

景平二年(424年),徐羡之、傅亮及谢晦要以与少帝不睦为由废掉庐陵王刘义真,以免在废黜少帝后由刘义真继位[12],徐羡之也将图谋告诉檀道济,但檀道济并不同意,多次劝阻但都不果。刘义真被废后,徐羡之等人就准备废黜少帝,于是让檀道济及王弘入朝,并将计划告诉他们。将少帝废黜并囚于吴郡后,时傅亮到荆州迎宜都王刘义隆到建康即位,在其到达以前就由檀道济守卫朝堂。宋文帝刘义隆登位后进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鼓吹一部,增都督青州徐州之五郡诸军事。元嘉三年(426年),刘义隆诛杀徐羡之及傅亮,并命到彦之为前锋讨伐谢晦,并由檀道济后继。檀道济一直和王弘交好,刘义隆即位后亦向王弘一派靠拢;不过在决定用檀道济参与讨伐谢晦时,刘义隆亲信王华一度反对,刘义隆却说:“道济是跟随别人的,当年都不是主谋者,只要任用时作出招抚,不会有事的”[13]。到彦之军队本败予谢晦,被逼退守隐圻,但檀道济和他会合后军势甚盛,谢晦本以为檀道济已和徐羡之等一同被诛,亦以此在军中宣布,现在军士突然看见檀道济士气大降,其鼎盛的军队亦令谢晦军中再无斗志,谢晦对檀道济亲自领军前来亦无计可施,最终兵败被擒。战后,檀道济迁都督江州荆州江夏豫州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又获增封千户。

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受命领导北伐,本来在北魏主动撤退下收复河南地,但在该年冬天就遭北魏反攻,洛阳、虎牢都失陷,朱脩之所守的滑台遭围攻。到彦之则见战事不利,军中有疾,自己眼疾又发,经已退兵,朝廷遂于元嘉八年(431年)加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军北伐以图救援滑台。檀道济进军时正遇叔孙建等人干扰,直到攻至济上的二十多日间已打了三十多场战事,檀道济亦屡屡获胜,更杀了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不过,攻到历城时被叔孙建烧掉粮草,致令檀道济无法继续前进,终令滑台粮尽陷落[14]

唱筹量沙

檀道济唱筹量沙

檀道济遂自历阳还军,但就有逃兵叛归北魏并将军中缺粮的事实告知魏军,让魏军以大军追击。宋军见魏军来攻都十分恐惧,军中不稳,而檀道济则故意在夜间唱筹量沙,表面上是在数米粮,实质上袋子装的都是沙土,只有最表面一层盖上仅馀的白米,不过却成功骗过了魏军,至明早,魏军认为宋军粮食充足,放弃继续追击,并杀了那告密的逃兵。不过,当时魏军兵势甚盛,四面都有魏军骑兵,相反檀道济所领宋军并不多,他就让所有士兵整齐步走,自己则白衣坐在车上,领军徐徐离开,让魏军以为宋军设有伏兵而不敢进逼,于是成功脱离魏军范围,全军而返[15]。元嘉九年三月丁巳(432年4月28日),檀道济获进位司空,仍以原都督、刺史职还镇寻阳[16]

自毁长城

檀道济作为开国功臣,亦屡建战功,威名很高,左右心腹亦是身经百战的人,儿子们又有才气,当时就有些人说:“怎知是不是司马仲达”。而当时以执政彭城王刘义康为首的朝廷也很忌惮他[17]。其时宋文帝刘义隆常常患病,更好几次病得很重,刘义康就更怕一旦皇帝去世,就无法再驾驭檀道济。元嘉十二年(435年),刘义隆又病重,适逢北魏又在北方有侵边行动,在刘义康的建议下召檀道济入朝[18],不过檀道济到后刘义隆病情又好转了。次年,檀道济将要还镇,连船也上了,但此时刘义隆又病发,刘义康于是矫诏召檀道济入祖道,并在文帝的同意下[19],将之收付廷尉、宣称谋反,在三月己未(436年4月9日)将他和儿子们共八人都处死[1],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亦被诛杀。檀道济被捕时十分愤怒,双目目光如火炬一般,饮酒一斛后将头上巾帻丢在地上,说:“这是破坏了你的万里长城呀!”[20]

檀道济与北魏作战屡有战功,令魏人亦十分畏惧他,更以他的画像驱鬼[21]。而当他们知道檀道济被诛杀的消息后都十分高兴,说:“道济已经死了,南方人不足为惧了。”连南侵的频率也高了[22]。而后来刘义隆问心腹殷景仁:“谁可以代替檀道济呀?”殷景仁答:“道济因为多有战功,故此就有威名,其他人只是没机会累积战功而已。”但刘义隆却说:“不是呀,昔日李广在,匈奴人都不敢南侵,他死后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军北伐前,老于军事的沈庆之于廷议时反对北伐,并举檀道济、到彦之与魏军作战失利作鉴诫,但执意北伐的刘义隆却故意说檀道济“养寇自重”,不理沈庆之的意见[23]。之后魏军反攻,兵临江北瓜步,更声言渡江,逼得建康戒严,刘义隆登石头城望敌,忧心地叹道:“若果道济还在,怎会这样!”足见他深感后悔,同时也承认了檀道济的才干功勋,而刘宋在檀道济死后亦无力与北魏争衡[24]

性格特徴

历代圣贤半身像册,檀道济
  • 檀道济父母早死,但居丧期间亦尽礼。日后和兄姊相处亦以和谨见称[3]
  • 废少帝前夕,檀道济到谢晦府中留宿,谢晦紧张得整夜也睡不著,但檀道济一上床就熟睡了,谢晦遂对其甚为佩服[3]

子女

  • 檀植,给事黄门侍郎,与父同诛
  • 檀粲,司徒从事中郎,与父同诛
  • 檀隰,太子舍人,与父同诛
  • 檀承伯,征北主簿,与父同诛
  • 檀遵,秘书郎,与父同诛
  • 檀夷,被诛
  • 檀邕,被诛,有子檀孺获免死
  • 檀演,被诛 

轶事

中国成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25],源自于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其生平事绩亦生出“唱筹量沙”、“目光如炬”、“自毁长城”等成语[20]。唐朝诗人刘禹锡亦有《经檀道济故垒》诗。

注解

  1. ^ 1.0 1.1 《宋书·文帝纪》:“三月己未,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济有罪伏诛。”
  2. ^ 《晋书·檀凭之传》:“从兄子韶兄弟五人,皆稚弱而孤,凭之抚养若己所生。”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宋书·檀道济传》
  4. ^ 《宋书·宗室·刘道规传》:“卢循寇逼京邑,道规遣司马王镇之及扬武将军檀道济、广武将军到彦之等赴援朝廷,至寻阳,为贼党荀林所破。”《晋书·载记·姚兴传下》:“谯纵遣其侍中谯良、太常杨轨朝于兴,请大举以寇江东。遣其荆州刺史桓谦、梁州刺史谯道福率众二万东寇江陵。兴乃遣前将军苟林率骑会之。”
  5. ^ 《资治通鉴·卷一一七》:“王镇恶、檀道济入秦境,所向皆捷。秦将王苟生以漆丘降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降道济,诸屯守皆望风款附。惟新蔡太守董遵不下,道济攻拔其城,执遵,杀之。进克许昌,获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既而成皋、虎牢皆来降,檀道济等长驱而进。”
  6. ^ 《宋书·檀道济传》:“迳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馀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7. ^ 《资治通鉴·卷一一八》:“檀道济、沈林子自陕北渡河,拔襄邑堡,秦河北太守薛帛奔河东。又攻秦并州刺史尹昭于蒲阪,不克……沈林子谓檀道济曰:“蒲阪城坚兵多,不可猝拔,攻之伤众,守之引日。王镇恶在潼关,势孤力弱,不如与镇恶合势并力,以争潼关。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溃矣。”道济从之。三月,道济、林子至潼关,秦鲁公绍引兵出战,道济、林子奋击,大破之,斩获以千数。绍退屯定城,据险拒守。”
  8. ^ 《宋书·武帝纪》:“三月,上不豫。太尉长沙王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并入侍医药。”
  9. ^ 《宋书·徐羡之传》:“宫车晏驾,与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
  10. ^ 《宋书·索虏传》:“檀道济至彭城,以青、司二州并急,而所领不多,不足分赴,青州道近,竺夔兵弱,先救青州。”
  11. ^ 《宋书·索虏传》:“虏众盛,檀道济诸救军并不敢进。刘粹据项城,沈叔狸屯高桥。”
  12. ^ 《宋书·武三王·庐陵王义真传》:“而少帝失德,羡之等密谋废立,则次第应在义真,以义真轻訬,不任主社稷,因其与少帝不协,乃奏废之,”
  13. ^ 《南史·檀道济传》:“上将诛徐羡之等,召道济欲使西讨。王华曰:‘不可。’上曰:‘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
  14. ^ 《资治通鉴·卷一二二》:“檀道济等进至济上,二十馀日间,前后与魏三十馀战,道济多捷。军至历城,叔孙建等纵轻骑邀其前后,焚烧谷草。道济军乏食,不能进。由是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主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助之。朱修之坚守数月,粮尽,与士卒熏鼠食之。辛酉,魏克滑台,执修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虏获万馀人。”
  15. ^ 《南史·檀道济传》:“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馀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馀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16. ^ 《宋书·文帝纪》:“九年春三月庚戌,卫将军王弘进位太保,加中书监。丁巳,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檀道济进位司空。”
  17. ^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18. ^ 《建康实录·卷十二》:“道济威名甚重,见忌于彭城王。时帝久疾,欲先为之所,言于帝,讽入朝,留之累月。”
  19. ^ 《魏书·岛夷刘义隆传》:“太延二年(436年)三月,义隆遣使会元绍朝贡。义隆忌其司空檀道济,遂诛之。”;此外,学者周一良祝总斌都认为杀檀道济主要是宋文帝的意见,只是由刘义康执行而已,祝总斌对此论述最为清楚:“《南史》卷一五《檀道济传》侧重在义康矫诏杀道济。但如果宋文帝无其意,或其意不坚,即便当时碍于义康之情不予追究,后来义康、刘湛处死,也应给道济平反。然文帝没有这样做,也没有人提,可证原来杀道济主要是文帝之意。”以上见周一良,〈刘义庆传之“世路艰难”与“不复跨马”〉,《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祝总斌,〈晋恭帝之死与宋初政争〉(《中国古代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0. ^ 20.0 20.1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21. ^ 《南史·檀道济传》:“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22. ^ 《南史·檀道济传》:“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23. ^ 《资治通鉴》125: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上曰:“王师再屈,别自有由,道济养寇自资,彦之中涂疾动。虏所恃者唯马;今夏水浩汗,河道流通,汎舟北下,碻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城,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庆之又固陈不可。上使徐湛之、江湛难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牛辈谋之,事何济!”上大笑。
  24. ^ 《南史·檀道济传》:“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馀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25. ^ 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书·卷43》,出自沈约宋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史·卷15》,出自李延寿南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书目

  • 《宋书·檀道济传》
  • 《南史·檀道济传》
  • 《资治通鉴》(卷一二零至一二三)
政府职务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徐羡之
刘宋司空
432年-436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刘义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