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中国二十四史 | ||||
---|---|---|---|---|
次序 | 书名 | 作者 | ||
姓名 | 时代 | |||
1 | 史记 | 司马迁 | 西汉 | |
2 | 汉书 | 班固 | 东汉 | |
3 | 后汉书 | 范晔 | 刘宋 | |
4 | 三国志 | 陈寿 | 西晋 | |
5 | 晋书 | 房玄龄等 | 唐 | |
6 | 宋书 | 沈约 | 萧梁 | |
7 | 南齐书 | 萧子显 | ||
8 | 梁书 | 姚思廉 | 唐 | |
9 | 陈书 | |||
10 | 魏书 | 魏收 | 北齐 | |
11 | 北齐书 | 李百药 | 唐 | |
12 | 周书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寿 | ||
14 | 北史 | |||
15 | 隋书 | 魏徵等 | ||
16 | 旧唐书 | 刘昫等 | 后晋 | |
17 | 新唐书 | 欧阳修等 | 北宋 | |
18 | 旧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欧阳修 | ||
20 | 宋史 | 脱脱等 | 元 | |
21 | 辽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张廷玉等 | 清 | |
相关 | 东观汉记 | 刘珍等 | 东汉 | |
相关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国 | |
相关 | 清史稿 | 赵尔巽等 | 民国 | |
相关 | 点校本二十四史 | 顾颉刚等 | 共和国 |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所设清史馆纂修的清史未定稿,体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纪、志、表、传”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后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见全稿已经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自知未曾定稿,遂决定仿照王鸿绪《明史稿》之例,将各卷以《清史稿》的名称刊行,以示其为未定本。[1]由于编写时民国政局动荡导致时间紧逼,以及资金来源起落不稳、时裕时缺,致使《清史稿》体例不一、繁简失当,最终仍未能脱离非正式的稿件格式;加上编修者多为前清遗老,导致书中多对清朝歌功颂德、贬低辛亥革命,中立性严重不足[2]。国民政府北伐后,将《清史稿》定为禁书,禁止刊印及发售;后来解禁。
尽管《清史稿》是未定稿,但它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有的出版社将《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注 1]或“二十六史”。中华民国迁台后,在国防研究院的主持下由官方出资,以张其昀等人为首的“清史编纂委员会”于1960年代初期以关内本《清史稿》为蓝本编纂并正式刊行《清史》,共计8册。
编撰过程
民国三年(1914年),经国务院呈文,大总统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参与者先后有一百余人,没有固定编制,人员由馆长聘用。如赵尔巽曾亲自拜访夏孙桐,请其出面任总纂。[3]
清史馆内设有“功课簿”,记载馆员分工事宜,如柯劭忞撰〈天文志〉、〈时宪志〉。缪荃孙撰〈儒林传〉、〈文苑传〉、〈土司传〉。吴廷燮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五朝〈本纪〉、〈大臣年表〉。吴士鉴撰〈地理志〉贵州、新疆各一卷、〈宗室世系表〉、〈公主表〉、〈皇子世表〉及〈艺文志〉初稿。章钰撰〈忠义传〉、〈艺文志〉定稿。金兆蕃撰太祖、太宗、顺治三朝列传及〈列女传〉。秦树声撰〈地理志〉直隶卷,王大钧撰嘉庆朝列传。夏孙桐撰嘉庆、道光朝列传及〈循吏传〉、〈艺术传〉。田应璜撰〈地理志〉山西一卷。罗惇曧撰〈交通志〉,戴锡章撰〈邦交志〉。唐邦治撰〈军机大臣年表〉。王树楠撰咸丰、同治朝大臣传。叶尔恺撰〈宗教志〉,其中喇嘛教、基督教、回教各一卷(〈宗教志〉后未被采用)。张采田撰〈地理志〉江苏卷、〈刑法志〉、〈乐志〉、〈后妃传〉。吴怀清撰〈地理志〉陕西一卷、〈食货志〉征榷卷。张书云撰〈礼志〉,补辑(舆服志)、〈选举志〉。俞陛云撰〈兵志〉与部分列传。马其昶撰光宣朝臣工列传,修正〈文苑传〉。蓝钰撰〈地理志〉江西一卷。袁嘉谷撰〈地理志〉云南一卷。朱师辙有言:“列传撰人甚多,在馆诸人,几人人皆有。以余论,虽以咸同列传为主,而康乾以来各朝,皆曾补撰。盖每朝皆出于众手,惟每朝有主体撰人;又重修整时,归何人为主,则其负责为多。”[4]
撰稿期间,往往须请人抄稿,“第一次抄稿,由各人自觅书手缮写,按千字小洋一角,由馆计算”。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
袁金铠本人热衷政治,不常居清史馆,乃约金梁为《清史稿》进行校刻。溥仪出宫后,金梁闲居在家,接到袁金铠的邀请,金梁欣然应允。金梁到馆后,对编修工作颇为投入,“排日付印,如编新闻者,主笔督催,手民侍立,无复有片刻之暇……随引随发,前后不遑兼顾”。[5]
1927年秋,赵尔巽病故,时任安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的张作霖续聘柯劭忞代理馆长。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北伐,奉军连遭败绩,张作霖退守关外。时局动荡,金梁雇佣车马,将书稿“携归私寓,日夕赶办,撰校兼行,一月之间,竟补至百卷。”[5]金梁遂趁时局纷扰之际,利用职权,擅改原稿,自行加入张勋、康有为和张彪三人的传记[6]。然金梁的校订亦有合理之处,如删去《八线对数表》这类非关文史的数学内容。1928年,金梁将书稿送交刊印,共印书1100部,其中400部被运往关外发行,这批书称为“关外本”,是《清史稿》首次发行。
封禁与修订
1929年12月16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曾请求行政院禁售该书。1930年2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据第63次国务会议决议训令行政院,发布《清史稿》禁售令,说《清史稿》“纰缪百出”,因此“除派员前赴北平将故宫博物院现存之该项史稿,悉数运京永禁流传外,所有从前已经发行者,应一律严禁出售,仰该院转饬所属一体遵照办理”。[7]
虽然大部分省市相应了这一禁令,但辽宁省不予回应。袁金铠等人也未遭到政府批评针对,并在东北担任要职。袁带到辽宁的数百部史稿“居奇出售,而外人之预订者,亦大都据理争到”,国内预购该书的读者反而“化冤钱而呼告无门”。汪兆镛曾多次请张元济帮他购买此书,最后总共花去320多大洋。[7]
当时傅振伦认为其封禁原因在于“不奉民国正朔”、“复有反民国之嫌”,孟森则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意主表扬清室与敢于触犯民国并非一事”,《清史稿》作为史料有极大的价值,希望能够解除封禁。容庚也认同孟森的观点,并认为封禁导致书价飙升,“每部索价五六百元”,“政府之禁令,徒为奸人牟利之具”。[7]
1934年9月容庚在《大公报》发文批判封禁之后,引起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注意。同年11月23日,行政院向国民政府呈文称,《清史稿》“现在市肆既间有私售,馆库亦容参阅...不特难餍学术界之望,亦恐国外莠徒,私自翻印,贻笑传讹,影响更大”,希望解除封禁,并令行政院专员“检讨纰漏各点,并签注改正意见”。[7]
11月24日,行政院呈请在第13次会议上通过。汪精卫联系吴宗慈,请求对方主持检阅。吴发现有十九种错误,并修改了八种:“计已改正者,曰反革命、曰藐视先烈、曰不奉民国正朔、曰例书伪谥、曰反对汉族、曰一人两传、曰目录与书不合、曰人名错误,计为八项”。[7]
1935年9月17日,汪精卫在第230次行政院会议上报告了书稿检校情况,会议决定“交教育部于两个月内提出意见。”然而汪在11月1日遇刺,难以再支持吴宗慈等人,后教育部长王世杰向行政院提议先发行未修改的《清史稿》,“惟须责令附印吴氏之检校述略或检正表”。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也支持这种做法。但国民政府并未回应这些意见。[7]
1936年1月8日,《清史稿》修订工作交到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手中,由其主任委员邵元冲负责。他对之前的修订并不满意,说“何其草率至此,拟函正之。”他先后联系柳诒徵、吴宗慈,想要建立专门的清史修订机关。[7]
1936年2月17日,邵元冲向中政会内政、教育联组会议报告,会议同意继续编订,但“原有之《清史稿》,不能解禁”;“中央应设国史馆,负责整理编辑国史,并以编订清史事隶属之”。[7]
1936年12月,邵元冲在西安事变中丧命,修订工作就此中断。但由于禁令已经松弛,1937年1月17日,北平文奎堂书店在《大公报》发布广告,公开发售《清史稿》下半部,“全部二百元,开春即增价,有藏旧半部者速函文奎堂再议配补,十日为限”。但政府旋即要求行政院重申禁令,后者转令北平、天津和上海政府查明情况并予以禁止。[7]
1939年12月26日,国民政府设立国史馆筹备处,林森要求继续修订《清史稿》,提议虽然通过,但由于战乱频仍,实际修订并未进行[7]。1958年到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书局重新修订《清史稿》[8],并在2006年4月5日再次重修[9]。
卷次
全书的最初版本共有536卷,包括〈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记载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帝(1616年),到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1911年)共296年的历史。
- 卷01 本纪一 太祖本纪
- 卷02 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
- 卷03 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
- 卷04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
- 卷05 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
- 卷06 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
- 卷07 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
- 卷08 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
- 卷09 本纪九 世宗本纪
- 卷10 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
- 卷11 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
- 卷12 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
- 卷13 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
- 卷14 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
- 卷15 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
- 卷16 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
- 卷17 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
- 卷18 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
- 卷19 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
- 卷20 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
- 卷21 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
- 卷22 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
- 卷23 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
- 卷24 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
- 卷25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 卷26 志一 天文一
- 卷27 志二 天文二
- 卷28 志三 天文三
- 卷29 志四 天文四
- 卷30 志五 天文五
- 卷31 志六 天文六
- 卷32 志七 天文七
- 卷33 志八 天文八
- 卷34 志九 天文九
- 卷35 志十 天文十
- 卷36 志十一 天文十一
- 卷37 志十二 天文十二
- 卷38 志十三 天文十三
- 卷39 志十四 天文十四
- 卷40 志十五 异灾一
- 卷41 志十六 异灾二
- 卷42 志十七 异灾三
- 卷43 志十八 异灾四
- 卷44 志十九 异灾五
- 卷45 志二十 时宪一
- 卷46 志二十一 时宪二
- 卷47 志二十二 时宪三
- 卷48 志二十三 时宪四
- 卷49 志二十四 时宪五
- 卷50 志二十五 时宪六
- 卷51 志二十六 时宪七
- 卷52 志二十七 时宪八
- 卷53 志二十八 时宪九
- 卷54 志二十九 地理一
- 卷55 志三十 地理二
- 卷56 志三十一 地理三
- 卷57 志三十二 地理四
- 卷58 志三十三 地理五
- 卷59 志三十四 地理六
- 卷60 志三十五 地理七
- 卷61 志三十六 地理八
- 卷62 志三十七 地理九
- 卷63 志三十八 地理十
- 卷64 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
- 卷65 志四十 地理十二
- 卷66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 卷67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 卷68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 卷69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 卷70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 卷71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 卷72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 卷73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 卷74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 卷75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 卷76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 卷77 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
- 卷78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 卷79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 卷80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 卷81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 卷82 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
- 卷83 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
- 卷84 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
- 卷85 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
- 卷86 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
- 卷87 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
- 卷88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 卷89 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
- 卷90 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
- 卷91 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
- 卷92 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
- 卷93 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
- 卷94 志六十九 乐一
- 卷95 志七十 乐二
- 卷96 志七十一 乐三
- 卷97 志七十二 乐四
- 卷98 志七十三 乐五
- 卷99 志七十四 乐六
- 卷100 志七十五 乐七
- 卷101 志七十六 乐八
- 卷102 志七十七 舆服一
- 卷103 志七十八 舆服二
- 卷104 志七十九 舆服三
- 卷105 志八十 舆服四
- 卷106 志八十一 选举一
- 卷107 志八十二 选举二
- 卷108 志八十三 选举三
- 卷109 志八十四 选举四
- 卷110 志八十五 选举五
- 卷111 志八十六 选举六
- 卷112 志八十七 选举七
- 卷113 志八十八 选举八
- 卷114 志八十九 职官一
- 卷115 志九十 职官二
- 卷116 志九十一 职官三
- 卷117 志九十二 职官四
- 卷118 志九十三 职官五
- 卷119 志九十四 职官六
- 卷120 志九十五 食货一
- 卷121 志九十六 食货二
- 卷122 志九十七 食货三
- 卷123 志九十八 食货四
- 卷124 志九十九 食货五
- 卷125 志一百 食货六
- 卷126 志一百一 河渠一
- 卷127 志一百二 河渠二
- 卷128 志一百三 河渠三
- 卷129 志一百四 河渠四
- 卷130 志一百五 兵一
- 卷131 志一百六 兵二
- 卷132 志一百七 兵三
- 卷133 志一百八 兵四
- 卷134 志一百九 兵五
- 卷135 志一百十 兵六
- 卷136 志一百十一 兵七
- 卷137 志一百十二 兵八
- 卷138 志一百十三 兵九
- 卷139 志一百十四 兵十
- 卷140 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
- 卷141 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
- 卷142 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
- 卷143 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
- 卷144 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
- 卷145 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 经部
- 卷146 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 史部
- 卷147 志一百二十二 艺文三 子部
- 卷148 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 集部
- 卷149 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 铁路
- 卷150 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 轮船
- 卷151 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 电报
- 卷152 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 邮政
- 卷153 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 俄罗斯
- 卷154 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 英吉利
- 卷155 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 法兰西
- 卷156 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 美利坚
- 卷157 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 德意志
- 卷158 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 日本
- 卷159 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 瑞典、那威、丹墨、和兰、日斯巴尼亚、比利时、义大利
- 卷160 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奥斯马加、秘鲁、巴西、葡萄牙、墨西哥、刚果
- 《表》分成〈皇子世表〉、〈公主表〉、〈外戚表〉、〈诸臣封爵世表〉、〈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疆臣年表〉、〈藩部世表〉、〈交聘年表〉等十类。
- 卷161 表一 皇子世表一
- 卷162 表二 皇子世表二
- 卷163 表三 皇子世表三
- 卷164 表四 皇子世表四
- 卷165 表五 皇子世表五
- 卷166 表六 公主表
- 卷167 表七 外戚表
- 卷168 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
- 卷169 表九 诸臣封爵世表二
- 卷170 表十 诸臣封爵世表三
- 卷171 表十一 诸臣封爵世表四
- 卷172 表十二 诸臣封爵世表五上
- 卷173 表十三 诸臣封爵世表五下
- 卷174 表十四 大学士年表一
- 卷175 表十五 大学士年表二
- 卷176 表十六 军机大臣年表一
- 卷177 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
- 卷178 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
- 卷179 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
- 卷180 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
- 卷181 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
- 卷182 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
- 卷183 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
- 卷184 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
- 卷185 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
- 卷186 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
- 卷187 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
- 卷188 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
- 卷189 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
- 卷190 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
- 卷191 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
- 卷192 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
- 卷193 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
- 卷194 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
- 卷195 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
- 卷196 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
- 卷197 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 卷198 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 卷199 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 卷200 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 卷201 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
- 卷202 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
- 卷203 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
- 卷204 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
- 卷205 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 卷206 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 卷207 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 卷208 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 卷209 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
- 卷210 表五十 藩部世表二
- 卷211 表五十一 藩部世表三
- 卷212 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
- 卷213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 卷214 列传一 后妃 显祖宣皇后、继妃、太祖孝慈高皇后、元妃、继妃、大妃、寿康太妃、太宗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世祖世祖废后、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贞妃、淑惠妃、圣祖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定妃、通嫔、惇怡皇贵妃、世宗孝敬宪皇后、孝圣宪皇后、敦肃皇贵妃、高宗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纯惠皇贵妃 庆恭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婉贵太妃、高宗诸妃、仁宗孝淑睿皇后、孝和睿皇后、恭顺皇贵妃、和裕皇贵妃、仁宗诸妃、宣宗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孝静成皇后、庄顺皇贵妃、彤贵妃、宣宗诸妃、文宗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庄静皇贵妃、玫贵妃、端恪皇贵妃、文宗诸妃、穆宗孝哲毅皇后、淑慎皇贵妃、庄和皇贵妃、敬懿皇贵妃、荣惠皇贵妃、德宗孝定景皇后、端康皇贵妃、恪顺皇贵妃、宣统皇后、淑妃
- 卷215 列传二 诸王一 礼敦、额尔衮、斋堪、塔察篇古、努尔哈赤、穆尔哈齐、舒尔哈齐、雅尔哈齐、济尔哈朗、巴雅喇
- 卷216 列传三 诸王二 褚英、代善
- 卷217 列传四 诸王三 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巴布泰、巴布海、德格类、阿济格、赖慕布
- 卷218 列传五 诸王四 多尔衮、多铎、费扬果
- 卷219 列传六 诸王五 豪格、叶布舒、硕塞、高塞、品级常舒、韬塞、博穆博果尔、福全、常宁、隆禧
- 卷220 列传七 诸王六 允禔、允礽、允祉、允祺、允祐、允禩、允禟、允䄉、允祹、允祥、允禵、允禑、允礼、允祎、允禧、允祜、允祁、允秘、弘晖、弘昼、福惠
- 卷221 列传八 诸王七 永璜、永琏、永璋、永琪、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璘、绵恺、绵忻、绵愉、奕纬、奕纲、奕继、奕䜣、奕𫍽、奕詥、奕𬤝
- 卷222 列传九 建州酋长 阿哈出、李满住、猛哥帖木儿、王杲、王兀堂
- 卷223 列传十 海西女真四部酋长 万汗、杨吉砮、布占泰、拜音达里
- 卷224 列传十一 张煌言、张名振、王翊、郑成功、李定国
- 卷225 列传十二 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
- 卷226 列传十三 扬古利、劳萨、图鲁什、觉罗拜山、莫洛浑、土穆布禄、郎球、巴哈纳、马喇希、阿兰珠、纳尔察、瑚沙、达音布、朗格、和讬、雍舜、玛尔当图、喀喇、巴笃理、蒙阿图、达珠瑚
- 卷227 列传十四 常书、康果礼、哈哈纳、叶克书、博尔晋、雅希禅、舒赛、景固勒岱、扬善、冷格里、萨穆什喀、洪尼雅喀、阿山
- 卷228 列传十五 额尔德尼、噶盖、达海、尼堪、库尔缠、英俄尔岱、满达尔汉、明安达礼
- 卷229 列传十六 明安[注 2]、恩格类、布当、布颜代、恩格德尔、古尔布什、莽果尔、鄂齐尔桑、布尔喀图、弼喇什、色尔格克、阿济拜、恩格图、鄂本兑、和济格尔、阿赖、布延、阿尔沙瑚、额琳奇岱青、德参济旺、多尔济达尔罕、奇塔特彻尔贝、洛哩、奇塔特伟征、额尔格勒珠尔、喀兰图、扎克托会、兖楚克图英、珲津、沙尔布
- 卷230 列传十七 武理堪、武纳格、阿什达尔汉、瑚什布、穆彻纳、鄂莫克图、喀山、孙达哩、安达立、绰拜、布丹、吉思哈、吴巴海、康喀勒、通嘉、萨璧翰
- 卷231 列传十八 佟养性、李永芳、石廷柱、马光远、李思忠、金玉和、王一屏、孙得功、张士彦、金砺
- 卷232 列传十九 希福、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
- 卷233 列传二十 图尔格、伊尔登、巴奇兰、岱松阿、阿纳海、巴汉、齐尔格申、叶臣、珠玛喇
- 卷234 列传二十一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祖大寿、祖可法、祖泽远
- 卷235 列传二十二 图赖、准塔、伊尔德、努山、阿济格、尼堪、佟图赖
- 卷236 列传二十三 陈泰、阿尔津、李国翰、卓布泰、卓罗、爱星阿、逊塔
- 卷237 列传二十四 洪承畴、夏成德、孟乔芳、张文衡、张存仁
- 卷238 列传二十五 蒋赫德、额色赫、车克、觉罗巴哈纳、宋权、傅以渐、吕宫
- 卷239 列传二十六 沈文奎、李栖凤、马国柱、丁文盛、祝世昌
- 卷240 列传二十七 李国英、刘武元、库礼、胡全才、申朝纪、于时跃、吴景道、刘清泰、陈锦
- 卷241 列传二十八 科尔昆、觉善、甘都、谭拜、席特库、蓝拜、鄂硕
- 卷242 列传二十九 觉罗果科、敦拜、济席哈、噶达浑、达素
- 卷243 列传三十 沙尔虎达、刘之源、巴山、喀喀木、梁化凤、刘芳名、胡有升、杨名高
- 卷244 列传三十一 赵开心、杨义、林起龙、朱克简、王命岳、李森先、魏琯、李裀、季开生、张煊
- 卷245 列传三十二 刚林、冯铨、陈名夏、陈之遴、刘正宗
- 卷246 列传三十三 谭泰、何洛会、锡图库、博尔辉、冷僧机
- 卷247 列传三十四 彭而述、陆振芬、姚延著、毕振姬、方国栋、于朋举、王天鉴、赵廷标
- 卷248 列传三十五 许定国、左梦庚、田雄、张天禄、孙可望
- 卷249 列传三十六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班布尔善
- 卷250 列传三十七 李霨、孙廷铨、杜立德、冯溥、王熙、弟王燕、吴正治、黄机
- 卷251 列传三十八 图海、李之芳
- 卷252 列传三十九 甘文焜、范承谟、马雄镇、傅弘烈
- 卷253 列传四十 莫洛、陈福、王之鼎、李兴元、陈启泰、陈丹赤、马閟、叶映榴
- 卷254 列传四十一 赉塔、穆占、莽依图、佛尼埒、毕力克图、阿密达、拉哈达、根特、席卜臣
- 卷255 列传四十二 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
- 卷256 列传四十三 蔡毓荣、哈占、董卫国、周有德、伊辟
- 卷257 列传四十四 赵国祚、许贞、徐治都、唐希顺、赵应奎、李芳述、陈世凯、许占魁
- 卷258 列传四十五 希福、鄂克逊、李偏图、瑚里布、额楚、额斯泰、瓦岱、沃申、瑚图、杰殷、瓦尔喀
- 卷259 列传四十六 宜里布、哈克三、阿尔护、路什、雅赉、扩尔坤、王承业
- 卷260 列传四十七 姚启圣、吴兴祚、施琅、朱天贵
- 卷261 列传四十八 杨捷、石调声、万正色、吴英、蓝理、黄梧、芳泰、穆赫林、段应举
- 卷262 列传四十九 魏裔介、熊赐履、李光地
- 卷263 列传五十 王弘祚、姚文然、魏象枢、朱之弼、赵申乔
- 卷264 列传五十一 郝维讷、任克溥、刘鸿儒、刘楗、朱裴、张廷枢
- 卷265 列传五十二 汤斌、陆陇其、张伯行
- 卷266 列传五十三 叶方蔼、沈荃、励杜讷、徐元珙、许三礼、王士祯、韩菼、汤右曾
- 卷267 列传五十四 张玉书、李天馥、吴琠、张英、张廷瓒、张廷璐、陈廷敬、温达、穆和伦、萧永藻、嵩祝、王顼龄
- 卷268 列传五十五 米思翰、李荣保、顾八代、玛尔汉、田六善、杜臻、萨穆哈
- 卷269 列传五十六 索额图、明珠、余国柱、佛伦
- 卷270 列传五十七 郝浴、杨素蕴、郭琇
- 卷271 列传五十八 徐干学、翁叔元、王鸿绪、高士奇
- 卷272 列传五十九 汤若望、杨光先、南怀仁
- 卷273 列传六十 李率泰、赵廷臣、郎廷佐、佟凤彩、麻勒吉、施维翰
- 卷274 列传六十一 杨雍建、姚缔虞、朱弘祚、王骘、宋荦、陈诜
- 卷275 列传六十二 格尔古德、赵士麟、郭世隆、傅腊塔、马如龙
- 卷276 列传六十三 石琳、徐潮、贝和诺、傅霁、蒋陈锡、刘荫枢、音泰、鄂海、卫既齐
- 卷277 列传六十四 于成龙、彭鹏、陈瑸、陈鹏年、施世纶
- 卷278 列传六十五 慕天颜、阿山、噶礼
- 卷279 列传六十六 杨方兴、朱之锡、靳辅、陈潢、于成龙、张鹏翮
- 卷280 列传六十七 郎坦、朋春、萨布素、玛拉
- 卷281 列传六十八 费扬古、马斯喀、佟国纲、阿南达、吉勒塔布、殷化行、潘育龙、额伦特
- 卷282 列传六十九 姜希辙、余缙、德格勒、陈紫芝、任弘嘉、高层云、沈恺曾、龚翔麟、高遐昌
- 卷283 列传七十 觉罗武默讷、舒兰、图理琛、何国宗
- 卷284 列传七十一 觉罗满保、施世骠、蓝廷珍、林亮、欧阳凯
- 卷285 列传七十二 王紫绶、袁州佐、黎士弘、多弘安、王𦈡、张孟球
- 卷286 列传七十三 王掞、劳之辨、朱天保、陶彝
- 卷287 列传七十四 佟国维、马齐、阿灵阿、揆叙、鄂伦岱
- 卷288 列传七十五 鄂尔泰、张廷玉
- 卷289 列传七十六 朱轼、徐元梦、蒋廷锡、迈柱、田从典、尹泰
- 卷290 列传七十七 杨名时、黄叔琳、方苞、王兰生、胡煦、魏廷珍、蔡世远、沈近思、雷𬭎
- 卷291 列传七十八 海望、莽鹄立、杭奕禄、傅鼐、陈仪、刘师恕
- 卷292 列传七十九 高其倬、杨宗仁、孔毓珣、裴幰度、唐执玉、杨永斌
- 卷293 列传八十 李绂、蔡珽、谢济世、陈学海
- 卷294 列传八十一 李卫、田文镜、宪德、诺岷、陈时夏、王士俊
- 卷295 列传八十二 隆科多、年羹尧
- 卷296 列传八十三 岳钟琪、策棱
- 卷297 列传八十四 查郎阿、傅尔丹、马尔赛、庆复、张广泗
- 卷298 列传八十五 噶尔弼、查克丹、常赉、哈元生、董芳、查弼纳
- 卷299 列传八十六 马会伯、路振扬、韩良辅、杨天纵、王郡、宋爱
- 卷300 列传八十七 沈起元、何师俭、唐继祖、马维翰、余甸、王叶滋、刘而位
- 卷301 列传八十八 讷亲、傅恒、福灵安、福隆安、福长安
- 卷302 列传八十九 徐本、汪由敦、来保、刘纶、刘统勋、刘墉
- 卷303 列传九十 福敏、陈世倌、史贻直、阿克敦、孙嘉淦、梁诗正
- 卷304 列传九十一 张照、甘汝来、陈德华、王安国、刘吴龙、秦蕙田、彭启丰、梦麟
- 卷305 列传九十二 钱陈群、沈德潜、金德瑛、齐召南、董邦达、谢墉、王昶
- 卷306 列传九十三 曹一士、李慎修、胡定、仲永檀、柴潮生、储麟趾
- 卷307 列传九十四 尹继善、刘于义、陈大受、张允随、陈宏谋
- 卷308 列传九十五 那苏图、杨超曾、徐士林、尹会一、王恕、方显、杨锡绂、潘思榘、胡宝瑔
- 卷309 列传九十六 崔纪、喀尔吉善、雅尔图、晏斯盛、瑚宝、卫哲治、苏昌、鹤年、吴达善、崔应阶、王检、吴士功
- 卷310 列传九十七 齐苏勒、嵇曾筠、嵇璜、高斌、高晋、完颜伟、顾琮、白锺山
- 卷311 列传九十八 哈攀龙、任举、冶大雄、马良柱、本进忠、刘顺
- 卷312 列传九十九 傅清、拉布敦、班第、鄂容安、纳穆札尔、三泰
- 卷313 列传一百 兆惠 阿里衮 丰升额 舒赫德
- 卷314 列传一百一 策楞、玉保、达尔党阿、哈达哈、永常、觉罗雅尔哈善、富德、萨赖尔
- 卷315 列传一百二 高天喜、和起、唐喀禄、阿敏道、满福、豆斌、端济布
- 卷316 列传一百三 瑚尔起、爱隆阿、舒明、福禄、齐里克齐、阎相师、伊柱、努三
- 卷317 列传一百四 王无党、吴进义、谭行义、樊廷、武进升、范毓䭲
- 卷318 列传一百五 阿桂
- 卷319 列传一百六 于敏中 和珅 和琳 苏凌阿
- 卷320 列传一百七 三宝 永贵 蔡新 程景伊 梁国治 英廉 彭元瑞 纪昀 陆锡熊 陆费墀
- 卷321 列传一百八 裘曰修、吴绍诗、阎循琦、曹秀先、周煌、曹文埴、金简
- 卷322 列传一百九 窦光鼐、李漱芳、曹锡宝、钱沣、尹壮图
- 卷323 列传一百十 黄廷桂、鄂弥达、杨廷璋、庄有恭、李侍尧、伍弥泰
- 卷324 列传一百十一 方观承、富明安、周元理、李瀚、李世杰、袁守侗、刘峨、陆燿、管干贞、胡季堂
- 卷325 列传一百十二 李清时、李宏、何煟、吴嗣爵、萨载、兰第锡、韩鑅
- 卷326 列传一百十三 开泰、阿尔泰、桂林、温福
- 卷327 列传一百十四 刘藻、杨应琚、明瑞
- 卷328 列传一百十五 常青、蓝元枚、蔡攀龙、丁朝雄、鄂辉、舒亮
- 卷329 列传一百十六 宋元俊、董天弼、柴大纪
- 卷330 列传一百十七 福康安、孙士毅、明亮
- 卷331 列传一百十八 海兰察、奎林、和隆武、额森特、普尔普
- 卷332 列传一百十九 富勒浑、刘秉恬、鄂宝、徐绩、觉罗图思德、徐嗣曾、陈步瀛、孙永清、郭世勋、毕沅
- 卷333 列传一百二十 五岱、五福、海禄、成德、马彪、常青、官达色、敖成、图钦保、木塔尔、岱森保、翁果尔海、珠尔杭阿、哲森保
- 卷334 列传一百二十一 马全、曹顺、科玛、常禄保、国兴、巴西萨、扎拉丰阿、许世亨、台斐英阿、花连布
- 卷335 列传一百二十二 富僧阿、伊勒图、胡贵、俞金鳌、刚塔
- 卷336 列传一百二十三 叶士宽、介锡周、方浩、金溶、张维寅、顾光旭、沈善富、方昂、唐侍陛
- 卷337 列传一百二十四 卢焯、图尔炳阿、阿思哈、宫兆麟、杨景素、闵鹗元
- 卷338 列传一百二十五 塞楞额、鄂昌、彭家屏、李因培、常安、福崧
- 卷339 列传一百二十六 恒文、郭一裕、蒋洲、杨灏、高恒、高朴、王亶望、勒尔谨、陈辉祖、郑源鹴、国泰、郝硕、良卿、方世俊、钱度、觉罗伍拉纳、浦霖
- 卷340 列传一百二十七 王杰、董诰、朱珪
- 卷341 列传一百二十八 庆桂、刘权之、戴衢亨、戴均元、托津、章煦、卢荫溥
- 卷342 列传一百二十九 保宁、松筠、富俊
- 卷343 列传一百三十 书麟、觉罗吉庆、觉罗长麟、费淳、百龄、伯麟
- 卷344 列传一百三十一 勒保、额勒登保、德楞泰
- 卷345 列传一百三十二 永保、惠龄、宜绵、英善、福宁、景安、秦承恩
- 卷346 列传一百三十三 恒瑞、庆成、七十五、富志那
- 卷347 列传一百三十四 杨遇春、罗思举
- 卷348 列传一百三十五 赛冲阿、纶布春、札克塔尔、马瑜、薛大烈
- 卷349 列传一百三十六 王文雄、朱射斗、穆克登布、富成、施缙、袁国璜、德龄、保兴、凝德、多尔济扎布、王凯、王懋赏、惠伦
- 卷350 列传一百三十七 李长庚、王得禄、邱良功、许松年、黄标
- 卷351 列传一百三十八 沈初、金士松、邹炳泰、戴联奎、王懿修、黄钺
- 卷352 列传一百三十九 姜晟、金光悌、祖之望、韩崶
- 卷353 列传一百四十 达椿、铁保、和瑛、觉罗桂芳
- 卷354 列传一百四十一 万承风、周系英、钱樾、秦瀛、李宗瀚、韩鼎晋、朱方增
- 卷355 列传一百四十二 魁伦、广兴、初彭龄
- 卷356 列传一百四十三 洪亮吉、管世铭、谷际岐、李仲昭、石承藻
- 卷357 列传一百四十四 吴熊光、汪志伊、陈大文、熊枚、裘行简、方维甸、董教增
- 卷358 列传一百四十五 冯光熊、陆有仁、觉罗琅玕、清安泰、常明、温承惠、颜检
- 卷359 列传一百四十六 岳起、荆道干、谢启昆、李殿图、张师诚、李奕畴、钱楷、和舜武
- 卷360 列传一百四十七 司马𫘦、王秉韬、康基田、吴璥、徐端、陈凤翔、黎世序
- 卷361 列传一百四十八 刘清、傅鼐、严如熤
- 卷362 列传一百四十九 方积、朱尔汉、杨頀、廖寅、陈昌齐、朱尔赓额、查崇华
- 卷363 列传一百五十 曹振镛、文孚、英和、王鼎、穆彰阿、潘世恩
- 卷364 列传一百五十一 阮元、汪廷珍、汤金钊
- 卷365 列传一百五十二 觉罗宝兴、宗室敬征、宗室禧恩、陈官俊、卓秉恬
- 卷366 列传一百五十三 孙玉庭、蒋攸铦、李鸿宾
- 卷367 列传一百五十四 长龄、那彦成、玉麟
- 卷368 列传一百五十五 杨芳、武隆阿、长清、达凌阿、哈丰阿、庆祥、壁昌
- 卷369 列传一百五十六 林则徐、邓廷桢
- 卷370 列传一百五十七 琦善、伊里布、宗室耆英
- 卷371 列传一百五十八 颜伯焘、怡良、刘韵珂、牛鉴
- 卷372 列传一百五十九 裕谦、谢朝恩、重祥、关天培、陈连升、祥福、江继芸、陈化成、海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朱贵
- 卷373 列传一百六十 宗室奕山、宗室奕经
- 卷374 列传一百六十一 姚文田、戴敦元、朱士彦、何凌汉、李振祜、宗室恩桂
- 卷375 列传一百六十二 白镕、史致俨、那清安、升寅、李宗昉、姚元之、何汝霖、季芝昌
- 卷376 列传一百六十三 辛从益、张鳞、顾皋、沈维鐈、朱为弼、程恩泽、吴杰
- 卷377 列传一百六十四 鲍桂星、顾莼、吴孝铭、陈鸿、鄂木顺额、徐法绩
- 卷378 列传一百六十五 黄爵滋、金应麟、陈庆镛、苏廷魁、朱琦
- 卷379 列传一百六十六 赵慎畛、卢坤、陶澍
- 卷380 列传一百六十七 陈若霖、戴三锡、孙尔准、程祖洛、裕泰、贺长龄
- 卷381 列传一百六十八 帅承瀛、左辅、姚祖同、程含章、康绍镛、朱桂桢、陈銮、吴其濬、张澧中、张日晸
- 卷382 列传一百六十九 瑚松额、布彦泰、萨迎阿
- 卷383 列传一百七十 张文浩、严烺、张井、吴邦庆、栗毓美、麟庆、潘锡恩
- 卷384 列传一百七十一 林培厚、李宗传、王凤生、俞德渊、姚莹
- 卷385 列传一百七十二 杜受田、祁隽藻、翁心存、彭蕴章
- 卷386 列传一百七十三 文庆、文祥、宝鋆
- 卷387 列传一百七十四 宗室肃顺、穆荫、匡源、焦祐瀛、陈孚恩
- 卷388 列传一百七十五 桂良、瑞麟、官文、文煜
- 卷389 列传一百七十六 柏葰、麟魁、瑞常、全庆
- 卷390 列传一百七十七 贾桢、周祖培、朱凤标、单懋谦
- 卷391 列传一百七十八 倭仁、李棠阶、吴廷栋
- 卷392 列传一百七十九 赛尚阿、讷尔经额
- 卷393 列传一百八十 李星沅、周天爵、劳崇光
- 卷394 列传一百八十一 徐广缙、叶名琛、黄宗汉
- 卷395 列传一百八十二 常大淳、蒋文庆、陶恩培、吉尔杭阿、罗遵殿、徐有壬、王有龄
- 卷396 列传一百八十三 吴文镕、潘铎、邓尔恒
- 卷397 列传一百八十四 陆建瀛、青麟、何桂清
- 卷398 列传一百八十五 宗室祥厚、瑞昌
- 卷399 列传一百八十六 吕贤基、邹鸣鹤、戴熙、张芾、黄琮、冯培元、孙铭恩、沈炳垣、张锡庚
- 卷400 列传一百八十七 何桂珍、徐丰玉、温绍原、金光箸、李孟群、赵景贤
- 卷401 列传一百八十八 向荣、和春、张国梁
- 卷402 列传一百八十九 乌兰泰、邓绍良、周天受、饶廷选、张玉良、双来、瞿腾龙、王国才、虎坤元、戴文英
- 卷403 列传一百九十 胜保、托明阿、陈金绶、德兴阿
- 卷404 列传一百九十一 僧格林沁
- 卷405 列传一百九十二 曾国藩
- 卷406 列传一百九十三 骆秉章、胡林翼
- 卷407 列传一百九十四 江忠源、罗泽南
- 卷408 列传一百九十五 李续宾、李续宜、王珍、刘腾鸿、蒋益澧
- 卷409 列传一百九十六 塔齐布、多隆阿、鲍超、唐仁廉、刘松山
- 卷410 列传一百九十七 彭玉麟、杨岳斌
- 卷411 列传一百九十八 李鸿章
- 卷412 列传一百九十九 左宗棠
- 卷413 列传二百 曾国荃、沈葆桢、刘坤一
- 卷414 列传二百一 李臣典、萧孚泗、朱洪章、刘连捷、彭毓橘、张诗日
- 卷415 列传二百二 黄翼升、李成谋、李朝斌、刘培元
- 卷416 列传二百三 程学启、刘铭传、张树珊、周盛波
- 卷417 列传二百四 都兴阿、富明阿、舒保、伊兴额、关保
- 卷418 列传二百五 袁甲三、毛昶熙
- 卷419 列传二百六 刘长佑、刘岳昭、岑毓英
- 卷420 列传二百七 韩超、田兴恕、曾璧光、席宝田
- 卷421 列传二百八 沈兆霖、曹毓瑛、许乃普、赵光、朱嶟、李菡、张祥河、罗惇衍、郑敦谨、庞锺璐
- 卷422 列传二百九 王茂荫、宋晋、袁希祖、文瑞、徐继畬、王发桂、廉兆纶、雷以𫍯、陶梁、吴存义、殷兆镛
- 卷423 列传二百十 宗稷辰、尹耕云、王拯、穆缉香阿、游百川
- 卷424 列传二百十一 吴振棫、张亮基、毛鸿宾、张凯嵩
- 卷425 列传二百十二 李僡、吴棠、英翰、刘蓉、乔松年、钱鼎铭、吴元炳
- 卷426 列传二百十三 王庆云、谭廷襄、马新贻、李宗羲、徐宗干、王凯泰、郭柏荫
- 卷427 列传二百十四 王懿德、曾望颜、觉罗耆龄、福济、翁同书、严树森
- 卷428 列传二百十五 秦定三、郑魁士、傅振邦、邱联恩、黄开榜、陈国瑞、郭宝昌
- 卷429 列传二百十六 江忠义、周宽世、石清吉、余际昌、林文察、赵德光、张文德
- 卷430 列传二百十七 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胡中和、周达武、李辉武、唐友耕
- 卷431 列传二百十八 郭松林、李长乐、杨鼎勋、唐殿魁、唐定奎、滕嗣武、骆国忠
- 卷432 列传二百十九 萧启江、张运兰、唐训方、蒋凝学、陈湜、李元度
- 卷433 列传二百二十 金国琛、黄淳熙、吴坤修、康国器、李鹤章、吴毓兰
- 卷434 列传二百二十一 沈棣辉、邓仁堃、余炳焘、栗燿、朱孙贻、史致谔、刘郇膏、朱善张、黄辅辰
- 卷435 列传二百二十二 华尔、勒伯勒东、法尔第福、戈登、日意格、德克碑、赫德、帛黎
- 卷436 列传二百二十三 沈桂芬、李鸿藻、翁同龢、孙毓汶
- 卷437 列传二百二十四 荣禄、王文韶、张之洞、瞿鸿禨
- 卷438 列传二百二十五 阎敬铭、张之万、鹿传霖、林绍年
- 卷439 列传二百二十六 景廉、额勒和布、许庚身、钱应溥、廖寿恒、荣庆、那桐、戴鸿慈
- 卷440 列传二百二十七 英桂、宗室载龄、恩承、宗室福锟、崇礼、裕德
- 卷441 列传二百二十八 潘祖荫、李文田、孙诒经、夏同善、张家骧、张英麟、张仁黼、张亨嘉
- 卷442 列传二百二十九 徐树铭、薛允升、宗室延煦、汪鸣銮、周家楣、周德润、胡燏棻、张荫桓
- 卷443 列传二百三十 孙家鼐、张百熙、唐景崇、于式枚、沈家本
- 卷444 列传二百三十一 黄体芳、宗室宝廷、宗室盛昱、张佩纶、邓承修、徐致祥
- 卷445 列传二百三十二 吴可读、朱一新、屠仁守、安维峻、文悌、江春霖
- 卷446 列传二百三十三 郭嵩焘 崇厚 曾纪泽 薛福成 黎庶昌 马建忠 李凤苞 洪钧 刘瑞芬 徐寿朋 杨儒
- 卷447 列传二百三十四 丁宝桢 李瀚章 杨昌濬 张树声 卫荣光 刘秉璋 陈士杰 陶模 李兴锐 史念祖
- 卷448 列传二百三十五 丁日昌、卞宝第、涂宗瀛、黎培敬、崧骏、崧蕃、边宝泉、于荫霖、饶应祺、恽祖翼
- 卷449 列传二百三十六 锡良、周馥、陆元鼎、张曾敡、杨士骧、冯煦
- 卷450 列传二百三十七 李鹤年、文彬、任道镕、许振祎、吴大澂
- 卷451 列传二百三十八 李朝仪、段起、丁寿昌、曾纪凤、铁珊、桂中行、刘含芳、游智开、李用清、李金镛、金福曾、童兆蓉
- 卷452 列传二百三十九 洪汝奎、杨宗濂、史朴、沈保靖、朱其昂、宗源瀚、徐庆璋、蒯光典、陈遹声、潘民表、唐锡晋、娄春蕃
- 卷453 列传二百四十 荣全、升泰、善庆、庆裕、长庚、文海、凤全、增祺、贻谷
- 卷454 列传二百四十一 刘锦棠、张曜、刘典、金顺、穆图善、文麟
- 卷455 列传二百四十二 董福祥、金运昌、黄万鹏、余虎恩、桂锡桢、方友升
- 卷456 列传二百四十三 马如龙、和耀曾、杨玉科、蔡标、夏毓秀、何秀林、杨国发、张保和
- 卷457 列传二百四十四 蒋东才、李南华、董履高、牛师韩、曹德庆、马复震、程文炳、方耀
- 卷458 列传二百四十五 徐延旭、唐炯、何璟、张兆栋
- 卷459 列传二百四十六 冯子材、苏元春、王德榜、马维骐、孙开华、欧阳利见
- 卷460 列传二百四十七 左宝贵、袁永山、邓世昌、刘步蟾、戴宗骞
- 卷461 列传二百四十八 宋庆、马玉昆、依克唐阿、长顺
- 卷462 列传二百四十九 丁汝昌、卫汝贵、叶志超
- 卷463 列传二百五十 唐景崧、刘永福
- 卷464 列传二百五十一 李端棻、徐致靖、陈宝箴、黄遵宪、曾鉌、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唐才常、林旭、康广仁
- 卷465 列传二百五十二 徐桐、裕禄、毓贤
- 卷466 列传二百五十三 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立山、联元
- 卷467 列传二百五十四 李秉衡、聂士成、罗荣光、袁寿山、凤翔
- 卷468 列传二百五十五 崇绮、杜延茂、色普征额、王懿荣、宝丰、寿富、宋承庠
- 卷469 列传二百五十六 恩铭、端方、松寿、赵尔丰、冯汝骙、陆锺琦
- 卷470 列传二百五十七 志锐、良弼、载穆、文瑞、恒龄、朴寿、谢宝胜、黄忠浩
- 卷471 列传二百五十八 盛宣怀、瑞澂
- 卷472 列传二百五十九 陆润庠、世续、伊克坦、梁鼎芬、徐坊、劳乃宣、沈曾植
- 卷473 列传二百六十 张勋、康有为
- 卷474 列传二百六十一 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
- 卷475 列传二百六十二 洪秀全
- 卷476 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 白登明、宋必达、张沐、陈汝咸、缪燧、姚文燮、骆锺麟、赵吉士、张瑾、江皋、邵嗣尧、崔华、刘棨、陶元淳、廖冀亨、佟国珑、陆师
- 卷477 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 陈德荣、芮复传、阎尧熙、蓝鼎元、叶新、陈庆门、周人龙、童华、李渭、谢仲坃、牛运震、邵大业、周克开、汪辉祖、刘大绅
- 卷478 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 张吉安、龚景瀚、盖方泌、李赓芸、伊秉绶、狄尚䌹、李文耕、刘体重、张琦、刘衡、姚柬之、王肇谦、桂超万
- 卷479 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 徐台英、牛树梅、刘秉琳、李炳涛、蒯德模、方大湜、杨荣绪、王仁福、冷鼎亨、孙葆田、涂官俊、张楷、王仁堪
- 卷480 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 孙奇逢、黄宗羲、王夫之、李颙、沈国模、王朝式、谢文洊、汤其仁、宋之盛、邓元昌、高愈、汤之锜、张夏、吴曰慎、陆世仪、张履祥、何汝霖、凌克贞、屠安世、郑宏、沈昀、刘汋、应㧑谦、朱鹤龄、范镐鼎、白奂彩、胡承诺、曹本荣、刘原渌、颜元、李恭、刁包、李来章、窦克勤、李光坡、庄亨阳、王懋竑、李梦箕、胡方、劳史、汪鉴、顾栋高、孟超然、汪绂、姚学塽、唐鉴、吴嘉宾、刘熙载、朱次琦、成孺、邵懿辰
- 卷481 列传二百六十八 儒林二 顾炎武、张尔岐、万斯大、胡渭、毛奇龄、阎若璩、惠周惕、陈厚耀、臧琳、任启运、全祖望、沈彤、江永、褚寅亮、卢文弨、钱大昕、王鸣盛、戴震、段玉裁、孙志祖、刘台拱、孔广森、邵晋涵、王念孙、汪中、武亿、庄述祖、戚学标、丁杰、孙星衍、王聘珍、凌廷堪、桂馥、江声、钱大昭
- 卷482 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 马宗梿、张惠言、郝懿行、陈寿祺、许宗彦、吕飞鹏、严可均、焦循、李富孙、胡承珙、凌曙、刘逢禄、雷学淇、胡培翚、刘文淇、丁晏、王筠、曾钊、柳兴恩、陈澧、郑珍、刘宝楠、龙启瑞、陈立、陈奂、黄式三、俞樾、王闿运、王先谦、孙诒让、郑杲
- 卷483 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 孔衍植、孔兴燮、孔毓圻、孔传铎、孔广棨、孔昭焕、孔宪培、孔庆镕、孔繁灏、孔祥珂、孔令贻
- 卷484 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 魏禧、梁份、侯方域、申涵光、殷岳、吴嘉纪、钱谦益、吴伟业、宋琬、施闰章、王士禄、王苹、张笃庆、徐夜、陈恭尹、吴文炜、王隼、冯班、胡承诺、阿什垣、汪琬、计东、彭孙遹、朱彝尊、尤侗、陈维崧、潘耒、徐嘉炎、万斯同、刘献廷、邵远平、乔莱、陆葇、庞垲、陆圻、孙枝蔚、丁炜、黄与坚、吴雯、梅清、冯景、姜宸英、性德、文昭、赵执信、黄仪、查慎行、史申义、顾陈垿、何焯、戴名世
- 卷485 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 诸锦、厉鹗、王峻、何梦瑶、刘大櫆、李锴、沈炳震、曹仁虎、胡天游、袁枚、王又曾、邵齐焘、徐文靖、朱仕琇、蒋士铨、赵翼、严长明、朱筠、翁方纲、姚鼐、宋大樽、章学诚、祁韵士、冯敏昌、法式善、恽敬、黎简、张士元
- 卷486 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 张澍、莫与俦、陆继辂、洪颐煊、邓显鹤、周济、徐松、李兆洛、钱仪吉、包世臣、姚椿、张鉴、黄易、董祐诚、俞正燮、潘德舆、张维屏、梅曾亮、汤鹏、龚巩祚、魏源、方东树、苏惇元、戴钧衡、鲁一同、谭莹、吴敏树、周寿昌、斌良、何绍基、冯桂芬、李慈铭、张裕钊、吴汝纶、林纾
- 卷487 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 特音珠、固山、纳密达、书宁阿、穆护萨、索尔和诺、席尔泰、卓纳、觉罗鄂博惠、同阿尔、董廷元、常鼎、格布库、济三、敦达里、许友信
- 卷488 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 朱国治 杨应鹗、周岱生、杨三知、刘嘉猷、高天爵、李成功、嵇永仁、叶有挺、戴玑、刘钦邻、柯永升、刘昆、罗鸣序
- 卷489 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 宗室恒斌、倪国正、赵文哲、曹永訚、何道深、沈齐义、温模、汤大奎、熊恩绂、宋如椿、萧水清、王行俭、左观澜、董宁川、韩嘉业、叶槐、毛大瀛、张大鹏、杨堂、曾艾、罗江泰、霍永清、强克捷、宗室奕湄、景兴、王鼎铭、吕志恒、杨延亮、师长治
- 卷490 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 张锡嵘、王东槐、周玉衡、明善、徐荣、郭沛霖、朱钧、萧翰庆、黄辅相、孔昭慈、徐晓峰、袁绩懋、杨梦岩、邓子垣、侯云登、黄鼎、陈源兖、瑞春、廖宗元、刘体舒、李保衡、淡树琪、褚汝航、储玫躬、李杏春、朱善宝、庄裕崧
- 卷491 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 王淑元、瑞麟、刘继祖、刘作肃、沈衍庆、李福培、王恩绶、李右文、李榞、陈肖仪、袁祖德、于松、尚那布、唐治、林源恩、毕大钰、谢子澄、文颖、张积功、冒芬、施作霖、韩体震、蒋嘉谷、邓玲筠、承顺、托克清阿、冯元吉、平源、张宝华、王泗、周来豫、余宝锟、王汝揆
- 卷492 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 斋清阿、童添云、萧捷三、蔡应龙、萧意文、赖高翔、刘德亮、陈大富、陈万胜、王之敬、陈忠德、黄金友、蔡东祥、邹上元、郝上庠、张遇祥、曹仁美、毛克宽、田兴奇、马定国
- 卷493 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 张继庚、赵振祚、马善、陈克家、臧纾青、马三俊、吴廷香、孙家泰、江图悃、彭寿颐、陈介眉、唐守忠、吴山、俞焜、张洵、汪士、包立身、王玉文、孙文德、罗正仁、陈景沧、何霖、蹇谔、赵国澍、宋华嵩、伯锡尔
- 卷494 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 姚怀祥、韦逢甲、麦廷章、韦印福、龙汝元、文丰、殷明恒、高善继、林永昇、李大本、黄祖莲
- 卷495 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 宗室奕功、松林、崇寿、宫玉森、宋春华、马福禄、杨福同、吴德㴋、成肇麟
- 卷496 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 刘锡祺、桂荫、张景良、周飞鹏、松兴、宗室德祜、杨调元、德锐、皮润璞、张毅、喜明、谭振德、陈政诗、罗长崟、吴以刚、奎荣、王毓江、世增、锺麟同、王振畿、张嘉钰、陈兆棠、张德润、张振德、来秀、定煊、王有宏、盛成、桂城、高谦、黄为熊、贵林、额特精额、玉润、劳谦光、张程九、王文域、张传楷、梁济、简纯泽、王国维
- 卷497 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 朱用纯、吴蕃昌、周靖、耿燿、耿辅、李景濂、汪灏、黄农、曹亨、郑明允、刘宗洙、何复汉、许季觉、雷显宗、赵清、荣涟、薛文、曹孝童、丁履豫、锺保、觉罗色尔岱、王麟瑞、李盛山、李悃、奚缉营、周士晋、黄有则、王尚毅、胡锳、李三、张梦维、乐太希、董盛祖、徐守仁、李凤翔、卯观成、葛大宾、吕𢽾孚、王子明、张元翰、俞鸿庆、姜瑢、汤渊、魏兴、戴兆笨、潘周岱、张淮、胡其爱、张三爱、杨梦益、夏士友、白长久、郭味儿、董阿虎、张乞人、席慕孔、崔长生
- 卷498 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 卢必升、李应麒、李中德、张文龄、黎安理、易良德、方立礼、丁世忠、汪良绪、贾锡成、王长祚、黎兴岕、李志善、钱孝则、任遇亨、陆国安、徐守质、黄简、程原学、郁褒、姚易修、胡梦豸、贺上林、陈嘉谟、林长贵、戚弢言、李敬跻、张大观、张士仁、潘瑂、刘希向、沈嗣绶、冯福基、黄向坚、李澄、刘献煜、赵万全、刘龙光、李芳巇、唐肇虞、缪士毅、陆承祺、汪龙、张焘、朱寿命、潘天成、翁运槐、杨士选、徐大中、沈仁业、魏树德、李汝恢、郑立本、李学侗、董士元、李复新、党国虎、严廷瓒、陆起鹍、虞尔忘、黄洪元、王恩荣、杨献恒、任骑马、李巨勋、任四、王国林、蓝忠
- 卷499 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 岳荐、张廒、黄学朱、吴伯宗、钱天润、萧良昌、李九、张某、程含光、陈福、任天笃、赵一桂、杨艺、李晋福、朱永庆、王某、张瑛、郭氏仆、胡穆孟、苑亮、杨越、吴鸿锡、韩瑜、程增、李应卜、塞勒、王联、黎侗、赵珑、蒋坚、李林孙、高大镐、许所望、邢清源、凤瑞、方元衡、叶成忠、杨斯盛、武训、吕联珠
- 卷500 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 李清、梁以樟、阎尔梅、郑与侨、曹元方、庄元辰、李长祥、陆宇、方以智、钱澄之、恽日初、郭金台、朱之瑜、沈光文、吴祖锡
- 卷501 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 李孔昭、刘永锡、徐枋、顾柔谦、冒襄、祁班孙、汪沨、余增远、傅山、费密、王弘撰、杜濬、郭都贤、李世熊、谈迁
- 卷502 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 吴有性、喻昌、张璐、张志聪、柯琴、叶桂、徐大椿、吴谦、绰尔济、陆懋修、蒋平阶、章攀桂、刘禄
- 卷503 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 王澍、王文治、梁𪩘、梁同书、邓石如、吴熙载
- 卷504 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 王时敏、陈洪绶、释道济、王翚、恽格、龚贤、高其佩、张鹏翀、唐岱、华嵒、王学浩
- 卷505 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 王来咸、褚士宝、冯行贞、甘凤池、曹竹斋、江之桐、梁九、张涟、刘源、唐英、戴梓、丁守存、徐寿
- 卷506 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 薛凤祚、杜知耕、龚士燕、王锡阐、潘柽樟、方中通、揭暄、梅文鼎、梅以燕、梅成、梅钫、梅文鼐、梅文鼏、明安图、明新、陈际新、刘湘煃、王元启、朱鸿、博启、许如兰
- 卷507 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 李潢、汪莱、陈杰、丁兆庆、张福僖、时曰淳、李锐、黎应南、骆腾凤、项名达、王大有、丁取忠、李锡蕃、谢家禾、吴嘉善、罗士琳、易之瀚、顾观光、韩应陛、左潜、曾纪鸿、夏鸾翔、邹伯奇、李善兰、华蘅芳
- 卷508 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
- 卷509 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
- 卷510 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
- 卷511 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
- 卷512 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 湖广
- 卷513 列传三百 土司二 四川
- 卷514 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 云南
- 卷515 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 贵州
- 卷516 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 广西
- 卷517 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 甘肃 脱铁木儿、何贞南、韩哈麻、马纪、后成、赵党只管卜、绰思觉、杨朝梁、昝南秀节、永鲁札剌肖、祁贡哥星吉、陈义、李文、纳沙密、南木哥、吉保、韩宝元、韩沙班、曹通温布、朵尔只失结、李南哥、赵朵尔、失剌、帖木录、铁木、薛都尔丁、李化鳌、朵力、哈喇反、巩卜失加、把只罕、鲁镛、鲁之鼎、鲁福、鲁国英、鲁三奇、杨茂才、何伦、杨国栋、鲁察伯、海世臣
- 卷518 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 科尔沁部、扎赉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喀喇沁部、土默特部
- 卷519 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 敖汉部、柰曼部、巴林部、扎噜特部、阿噜科尔沁部、翁牛特部、克什克腾部、喀尔喀左翼部、乌珠穆沁部、浩齐特部、苏尼特部、阿巴噶部、阿巴哈纳尔部
- 卷520 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 四子部落、茂明安部、喀尔喀右翼部、乌喇特部、鄂尔多斯部、阿拉善部、额济讷部
- 卷521 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喀尔喀车臣汗部、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
- 卷522 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 青海额鲁特部
- 卷523 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 杜尔伯特部、旧土尔扈特部、新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
- 卷524 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 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 卷525 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 西藏
- 卷526 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 朝鲜、琉球
- 卷527 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 越南
- 卷528 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 缅甸、暹罗、南掌、苏禄
- 卷529 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廓尔喀、浩罕、布鲁特、哈萨克、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塔什干、巴达克山、博罗尔、阿富汗、坎巨提
版本
《清史稿》成书之后,海内外先后重印,形成不同版本,有关外本、关内本、东三省第一次改正本、东三省第二次增修本、广岛本、南京本、上海本、中华书局点校本等等,其中以关外本、关内本流传最早,影响很大。
- 关外本(关外一次本):1927年书稿渐成形,赵尔巽以“时局多故,年老力衰,亟思告竣,始议发刊。”不久,赵尔巽病逝,柯劭忞代清史馆馆长。柯劭忞年事已高,无法通阅史稿,即交付金梁,金梁随校随刻。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紫禁城闭门,这时书稿尚剩下若干未及校刻,金梁遂将其移归寓所,继续校刻,趁此机会擅自增改原稿,私开职名,私作校刻记并且自称“总阅”。共印书一千一百部,其中的四百部被金梁运到山海关外发行,称为“关外本”(又称“关外一次本”),这是最早印成并且在沈阳流通的版本。1977年4月,香港益汉书楼将该版本影印出版,平装三册,书名定为《清代史料汇编》。[3]
- 关内本:清史馆人员发现金梁擅自改动《清史稿》原稿之后,代馆长柯劭忞召集王树枏、夏孙桐、金兆丰、张书云、戴锡章、奭良、朱师辙等人讨论此事。他们不同意金梁的增删,乃决定将北京的存书抽换、改动,由朱师辙负责具体执行,该版本称为“关内本”。关内本和关外本(关外一次本)的版本大小相同,刻本三十字一行,每部一百三十本,目录一本,共计一百三十一本。关内本成书之后,大多未能发行,存放在清史馆内。1928年北伐成功后,清史馆被故宫博物院接收,对于《清史稿》,故宫博物院“院中名流佥以此书谬误甚多,须委托专家重加审定乃得行世”。1929年12月,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呈文行政院报告审查《清史稿》的结果,列举了“反革命、藐视先烈、不奉民国正朔、例书伪谥、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满清讳、体例不合、体例不一致、有日无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志表传互相不合、人名错误、事迹年月不详、泥古不化、浅陋、忽略”等十九项缺失,提议将《清史稿》永远封存,禁止发行。1930年2月,国民政府明令禁售《清史稿》,全部余书分存国立、省立图书馆。《清史稿》书价猛涨,“由百元预约,竟涨到五六百金一部,而不可得书。”[3]
- 东三省第一次改正本:《清史稿》的关内本、关外本遭禁止发行时,金梁将关外本修正,在东三省影印发售,世称“东三省第一次改正本”。该改正本将全书从五百三十六卷减少到五百二十九卷,抽去者包括《公主表·序》和《时宪志》中的“八线对数表”二百十七页,另外又将张彪传目删除。1960年10月,香港文学研究社根据该版本影印出版,平装二册,称“香港本”。[3]
- 东三省第二次增修本(关外二次本):此后不久,金梁在东三省第一次改正本之基础上再加修改,在文苑传二、姚鼎传之后补入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并且将赵尔巽传的内容压缩。该版本称“东三省第二次增修本”,又称“关外二次本”,在《清史稿》各种版本中流传最广,此后许多版本均自该版本而出。[3]
- 上海本:1942年,上海联合书店以东三省第二次增修本为底本,采用锌版影印分成二部,平装为二册出版,称“上海本”。[3]
- 中华书局点校本:1950年代,经毛泽东批示,周恩来亲自安排,北京中华书局组织中国一百多位文史专家点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自1958年开始,至1978年结束。[10]其中1976年7月到1977年12月,北京中华书局以东三省第二次增修本(关外二次本)为工作本,用关内本、关外本(关外一次本)为校勘本,用标点、分段划分重点,将《清史稿》点校排印出版,内部发行。全书48册,其中第1册是目录,平装大32开,竖排繁体铅印。该书对上述三版本的篇目、内容的不同均有附注,录出异文。对史实错误以及同音异译之人名、地名、部落等名称通常未予改动,仅在本篇内略加统一。清朝的避讳字尽量改回。对少数民族的名称,凡是带侮辱性字样,除了旧史中常见的泛称之外,均加改正。对脱字、误字、衍字、倒字及异体字、古体字等等,也进行了校改。还校正了原文行、段的错排。对原文文理不通或者人名、地名等脱误而未查到出处的地方,均保存原状。为方便查阅,将原总目五卷合并而不再分卷,略加增补。[3]本书的点校由启功、王钟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担任;吴树平、何英芳对点校稿进行了编辑整理。本书初版印出后,香港学者汪宗衍曾对标点提出一些意见,本书重印时参考其意见进行了若干修改。[11]1998年,中华书局将点校本《清史稿》缩小影印,精装成四册出版,又称“中华书局缩印本”。[3]
- 《清史稿校注》:鉴于原清史馆所有部分档案、书稿,均由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所以,1978年10月,经钱穆等建议,国史馆馆长黄季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两家联手开始了《清史稿》的校注工作。以不更动原文,“以稿校稿、以卷校卷”方式,就其取材、撰写、印校等方面的谬误,利用存档的清史馆原稿、清国史馆历朝国史稿、清宫档案及各类官私史料等,进行全面的检校、查考、补注与订正。至1984年10月,共校订了四万余条。《清史稿》校注部分共计三百余万字。包括《清史稿》原文在内,《清史稿校注》一书共一千二百余万字。自1985年10月起,定稿后陆续出版,共十五册,另附索引一册。1999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再版。
版本对比
- 关内本较之于关外本:[3]
- 重列卷首编纂人员职名
- 删去关外本于式枚总阅之职名,因清史馆并无“总阅”之名。
- 总纂中,删去未撰稿者郭曾炘、李家驹两人,将金兆蕃改列入纂修。
- 纂修中,删去顾瑗、杨钟羲、简朝亮、袁克文四人职名,因其未就职或去职、名誉。
- 协修中,删去未到馆的吕钰等十五人及纂修中已列的唐恩溥一人,共十六人,增加漏列的协修袁嘉谷、唐邦治二人,关内本协修共四十四人。
- 增列校勘兼协修孟昭墉。
- 删去关外本所列的文牍、图书、会计、庶务科长、收发处长职名。
- 校勘中,删去孟昭墉、诸以仁,增列董峻清、周仰公、秦化田、史锡华、曾恕传五人。
- 收掌中,删去董峻清、秦化田、史锡华、惠澂四人,增列尚希程、王文著二人。
- 删去袁金铠职名后面的“总阅”二个字,改为“总理史稿发刊事宜”。
- 删去金梁职名后面的“事宜总阅”四个字,改为“总理史稿校刻”。[3]
- 删去金梁撰写的“校刻记”二页。[3]
- 《艺文志·序》原稿二页,金梁更改内容减为一页,现改还原稿。[3]
- 列传二百六十卷中,抽换《张勋传》(附张彪传)、《康有为传》,改写《劳乃宣传》、《沈曾植传》。劳乃宣、沈曾植二人乃从二百五十九卷中分出,故总目第二百五十九卷、第二百六十卷的传目,两个版本不同。[3]
- 删去志中“易类”书目六十四种。[3]
- 儒林传二,朱骏声改为正传,朱孔彰附之。[3]
- 其他抽改残篇三十余页。例如列传的删改,以光绪、宣统两朝为多。儒林传、文苑传,也有增改。[3]
- 重列卷首编纂人员职名
- 东三省第一次改正本较之于关外本:
- 中华书局点校本较之于上述三个版本
影响及评价
《清史稿》刊印后,受到各方潮水般的批评。《河渠志》只记载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四条,最大河长江遗漏不记,其他像珠江、黑龙江、松花江、雅鲁藏布江等江大河全都不见踪影。1928年北伐成功后,故宫博物院接收清史馆,随后组织人员对《清史稿》初步检阅审查,1929年12月14日具呈行政院,称《清史稿》多有错谬,[12]“计反革命、反民国、藐视先烈、体例不合、简陋错误等,十有九项”,认为“为今之计,宜将背逆之《清史稿》一书永远封存,禁其发行。”南京国民政府遂将《清史稿》定为禁书,不准刻印及发售。[3]然而禁令非但没有禁锢《清史稿》的流通,而且还助长了民间私印盗刻《清史稿》的行为。甚至该书的“关外本”还大量流入日本。
编纂者及后人评价如下:
- 赵尔巽: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13]
- 金梁:史稿本非定本,望海内通人不吝指教。当别撰校勘记,为将来修正之资,幸甚幸甚。[14]
- 中华书局:本书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15]
- 戴逸:纂修者多为清室遗老,眷恋清朝的心态甚重,故书中很多反对革命、诬蔑先烈、谀扬清朝之词。其次,当时清朝的档案尚未清理,修史者只能根据原国史馆中的稿件和有关史籍,不能直接利用原始档案,故价值较逊。[16]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 赵尔巽《〈清史稿〉发刊缀言》称:“今兹史稿之刊,未臻完整,夫何待言……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盖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 ^ 《清史稿校注》:“然此书成稿于遗老之手,刊行于匆促之中,谬误屡见,用时不免戒慎,唯恐误入歧途。”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邹爱莲、韩永福、卢经. 《清史稿》纂修始末研究. 清史研究. 2007, (01期) [201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6).
- ^ 《清史述闻》,许师慎辑《有关清史稿编印经过及各方意见汇编》上册
- ^ 5.0 5.1 金梁《清史稿回忆录》
- ^ 金梁在《道咸同光四朝佚闻》道:“张勋传兼详复辟,康有为传兼叙移宫,皆各有立言之要,非贸焉撰笔而已。”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周海建.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01):98-108+159.
- ^ 沈杰群.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国史”点校往事[N]. 中国青年报,2017-09-06(008).
- ^ 安静.集文史专家共襄盛举 为中华文明再续新功——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正式启动[J].中华遗产,2006(03):14.
- ^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开始修订. 星岛环球网. 2006-04-06 [201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 ^ 《清史稿》出版说明,载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 ^ 吴明勇. 戰後台灣史學的政治處境 (《史耘》第五期),頁152 (PDF).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1999年9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年8月19日).
- ^ 赵尔巽:清史稿发刊缀言
- ^ 金梁:清史稿校刻记
- ^ 中华书局:《清史稿》出版说明
- ^ 戴逸:乖谬百出的《清史稿》
来源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外部链接
- 清史稿全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 董铁柱:〈民国《萧山县志稿》与《清史稿》人物传记比较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戴逸:乖谬百出的《清史稿》
- 邹爱莲:《清史稿》纂修始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