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關閉討論的忠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Wikipedia:ACD

本頁主要提供建議給希望學習如何有效關閉和總結討論(特別是徵求意見)的編輯者。這對於想了解為何某個討論會以某種方式結束,或為什麼某些論點比其他論點更有力的人也很有幫助。關於徵求意見的詳細資訊可以在WP:徵求意見找到,而關於討論關閉的相關資訊可以在WP:關閉討論找到。雖然本頁重點在徵求意見,但許多原則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討論關閉,如刪除討論和大多數布告板。這些原則不適用於像新條目推薦和條目評選這樣有特殊關閉規則的專門頁面。

正式關閉是解決爭議的重要部分,主要透過總結討論結果來協助解決爭議;通常會包括陳述討論中的共識(支持、反對或無共識)以及幾句解釋原因的文字。

除了解決現有爭議,次要目標還包括:

  • 讓編輯者能夠從現有問題轉向新問題。
  • 如果未來有關議題再次出現,可以讓編輯者提供權威的參考。
  • 協助編輯者理解某個結果的原因。
  • 保持關閉過程的權威性、完整性和透明性,確保未來爭議解決的有效性。
  • 在某些情況下,將無爭議的決定正式定案和執行(例如一些請求移動和存廢討論)。

擔任關閉討論的編輯者(下稱關閉者)是一個責任重大且受信任的角色,應該嚴肅謹慎對待。每個關閉聲明都應該中立且表達清晰,並且應該在仔細分析討論後做出。糟糕的總結可能會引起混亂,比起解決爭議而言,會造成更多的問題。對於特別有爭議的話題,可能會導致數天或數週的不必要辯論,並且最終被推翻。

一般原則

關閉討論的第一原則:關閉者的角色是描述性的,而非規定性的。也就是說,關閉者應描述其他編輯者的決定,而不是為他人做出決定。

任何關閉聲明的目標是確定並總結編輯者在討論中達成的共識,結果完全由參與者決定;關閉者的角色僅僅是找出參與者的決定。如果您在任何時候對問題做出個人決定,而不是評估討論內容,那麼您就是在進行規定性的關閉。這通常被稱為超級投票,因為您將自己的意見置於參與者之上。

關閉者必須中立和公正,不得讓個人意見影響結果。關閉聲明中應表達的是社群意志所認為對百科全書最好的觀點。每個論點對最終結果的影響應根據論點的強度來衡量,參考現有共識,如維基百科的方針和指引。人數的確起作用,但不能單憑人數決定結果。關於共識的詳細意義,這是維基百科獨特的術語,請參閱這個補充說明

作為關閉者,您應該對討論有全面的理解。這包括所有由編輯引用的方針、指引和論述,並且您應該重新閱讀那些您不熟悉的內容。請注意,有關爭議話題或維基百科頁面的討論通常有著您可能不了解的歷史。此外,編輯者通常會暗示基於方針的論點而不具體引用它們。像“中立”、“過度”和“可靠”這樣的關鍵詞可能會出現,但並非總是如此。您還應該完全理解所表達的所有觀點,以及足夠的背景知識來理解該主題區域,特別是分歧點(包括但不限於徵求意見問題)。這也可能包括熟悉該主題,特別是關於學術或其他技術主題的內容爭議。在某些情況下,參與者可能在該主題區域有數十或數百小時的編輯經驗,作為不相關的關閉者,您通常對討論不熟悉,因此尤其需要進行盡職調查。您將被期望具備必要的背景知識,以有效評估所提出的證據和論點。

當關閉者需要進行判斷時,這通常被稱為關閉者的裁量權。這種裁量權僅適用於對討論的判斷,而非對結果的判斷,並且必須完全依據討論的內容來進行。最顯而易見的判斷是當討論處於臨界狀態時,判斷編輯們是否達成了共識,因為這些情況最容易引起參與者的不滿。雖然裁量權的範圍有限,但只要關閉者的判斷是合理的,且沒有超級投票的意圖,通常會被社群接受。更微妙的裁量權是在使用包括在撰寫總結時,應當強調什麼重點,或在分析討論時給予特定論點的權重。關閉聲明也有少量空間可以用來提出建議,但應謹慎行事,以符合您作為關閉者所承擔的責任。

並非所有討論都需要正式關閉,也不是所有被關閉的討論都需要總結結果的聲明。例如,如果編輯們已經達成共識,則可能不需要正式關閉。然而,進行正式關閉仍有一些好處,比如為未來可能再次出現的話題提供參考點。在這些情況下,可以接受簡短的關閉聲明,並帶有少許解釋或沒有解釋。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如請求移動和存廢討論,即使是無爭議的討論也可能需要正式關閉。

評估您是否適合擔任關閉者

關閉者通常應該是經驗豐富的編輯者。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但最終標準是社群的信任。這並不意味著關閉者必須是管理員,但至少應該完全理解維基百科的核心方針,並對討論中引用的頁面有充分的熟悉程度。您應該有足夠的經驗來理解提出的論點,並且要有信心,即使是不同意的編輯也會認為您的行動是公平的。有些關閉還可能需要了解維基百科的文化、爭議解決程序、行為標準等。在進行關閉之前,您應該對問題有完整的理解,如前一節所述。

即使擁有必要的經驗,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關閉特定的討論。您需要確保自己認為可以真正保持中立。對結果的個人意見,除了希望對維基百科最有利之外,可能會使您成為不合適的關閉者,即使您不符合通常的參與定義。如果您有個人意見,意見越強烈,您就應該越謹慎。如果不確定,通常最好謹慎行事;討論越有爭議,您就應該越謹慎。如果結果確實沒有爭議,則允許並鼓勵參與的編輯進行關閉。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即使是少量的個人投入也可能難以辨認這種情況是否屬實。如果您想影響結果,或者認為討論忽略了一個重要觀點,那麼您應該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討論。

理想的討論關閉者是那種只關心百科全書和徵求意見過程的完整性,而對結果沒有偏好的編輯者。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您可能不適合關閉討論:
  • 您發現自己特別想要關閉某個徵求意見。
  • 您因為擔心其他關閉者可能得出與您不同的結論,而想要自己關閉徵求意見。
  • 您在試圖確定自己是否有資格關閉某個討論時,發現自己在查看本節的內容。

請注意,參與的表現與實際參與同樣重要,因為這會降低關閉及其聲明的權威性。例如,如果您在該主題領域進行了重大編輯,或對其發表了意見,這可能會影響您作為關閉者的適合性。即使這些論點是站不住腳的,但只要存在可以用來質疑您參與的證據,這可能會影響您能否有效地擔任關閉者。如果您的行動容易被質疑,這將會分散問題解決的注意力。

就像維基百科上的其他討論一樣,關閉需要得到社群的接受。許多因素會影響關閉是否能“成立”,例如,無爭議的關閉會有更寬鬆的標準。關閉被質疑的可能性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編輯們是否可能接受 a) 您的關閉者地位,b) 此時結束討論,c) 您的關閉總結。最終,一個關閉的權威性僅取決於討論中的編輯(以及更廣泛的社群編輯)所賦予的權威。雖然編輯們不能簡單地忽視一個不好的關閉,但這樣的關閉最終會被後續討論所糾正,唯一的問題是需要多長時間。誤判討論,特別是在爭議的區塊,可能會導致大量精力的浪費,因為您的行動會被參與者覆議或辯論。

這並不意味著您應該害怕犯錯。如果您是正式關閉討論的新手,應該先處理較簡單或更直接的討論,並請更有經驗的關閉者檢查您的工作。如果您發現自己可能犯了錯誤,應準備好撤銷或修改您的關閉聲明,或者提交給社群進行審查。

對於一些極具爭議的關閉,尤其是那些影響深遠的關閉,最好由多名管理員(通常是3名)組成的小組進行關閉。

作出決定

常見結果

關閉聲明的唯一要求是公平且準確地反映共識。然而,在特定情況下常用特定的結果。最常見的結果是共識反對共識無共識。關閉聲明不一定要包含這些特定術語,例如,引用雪球法則已經隱含了這一點。作為一個粗略的指導原則,無共識結果通常在30-70%的範圍內,越接近臨界值,論點的強度就越重要。

當無法評估共識或不再需要關閉時,還有一些特殊的結果可能會出現。這些結果並非精確的分類,應該用常識來處理。

  • 缺乏足夠的參與者是特別有爭議的議題,或是具有全站影響力的議題所出現的一個常見結果。例如,在如墮胎和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等主題區域,某些編輯方法已經由涉及許多編輯的重大討論進行編纂,有時還有多年的先例,修改或推翻這些決定通常需要同等或更大範圍的討論。在其他情況下,可能沒有先前的共識,但只有幾位編輯發表了評論:這可能發生在不知名的討論中。在討論許多問題的複雜徵求意見中,並非所有人都能處理每個問題,或者在徵求意見結束前提出的新建議,許多編輯沒有機會評估。如果沒有支持或反對意見,並且不與徵求意見的其他部分相衝突,可以相應地關閉,但需注意參與度是否真的很低。否則,最好說“討論不足以評估共識”或“由於缺乏參與,無共識”(因為僅說“無共識”暗示論點的平衡,而不是無法確定是否存在論點的平衡)。
  • 本地共識指的是接受某個徵求意見結果會違反更廣泛的社群共識。例如,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徵求意見在錯誤的場合進行,或結果將取代參與度更高的先前討論。這不一定要由討論的參與者提出,因為您的角色之一是根據維基百科的更廣泛背景(包括現有的共識)來評估討論。當某些編輯群體因為拉票或缺乏適當通知而異常缺席時,尤其是這些缺席群體可能具有特定專業知識,或者有理由相信他們可能與參與者持不同意見時,也可能出現本地共識的說法。然而,僅因為缺少通知而完全無效的討論非常罕見。由於任何人都可以在討論期間進行(中立、適當的)通知,參與者在事後提出的本地共識說法(他們自己原本就可以發出通知)通常會被社群拒絕。
  • 程序關閉:理想情況下,這些關閉應當沒有爭議,而且通常要儘早關閉。這種關閉通常由參與的編輯進行,除非參與者直接關閉等情況可能加劇現有的爭議。例如,重複的討論通常會被合併,其中一個會被關閉,並附有指向另一個討論的重新導向。
  • 不需要關閉結論:討論可能已過時,提名者可能已撤回提議,或關閉可能是多餘的,因為所有參與者已經認識到結果等。話雖如此,因為這些情況通常很明確且容易關閉,所以通常還是關閉它們更方便,這樣可以在未來提供一個容易查詢的結果參考。
  • 徵求意見結構不佳:這可能發生在因為徵求意見的結構問題導致結果不清晰。例如,某個徵求意見可能沒有明確的問題,或者編輯者可能沒有回答問題。然而,這種情況作為唯一結果比較不常見,因為通常仍然可以評估編輯者的意見。例如,您可能能夠回答部分問題,但無法回答其他方面的問題。注意:這有時可能與您未完全理解討論的情況混淆,在這種情況下,您應該讓其他人來關閉。在使用這種結果之前,請確保您完全理解討論,以及確定為什麼無論您對主題多麼熟悉,都無法得出完整的結果。
  • 無法評估共識:與前一種情況類似,這種情況作為唯一結果實屬罕見。然而,如果出現拉票、傀儡帳號或強推觀點等問題,達到無法確定真實結果的程度,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這與無共識不同,無共識意味著存在意見的平衡。請注意,前一種情況所提到的注意事項同樣適用於此處。

不要期望關閉能解決所有問題,或解決所有討論過的問題,甚至不解決任何問題。雖然您應該嘗試找到一致的領域,但可能無法做到,而且不應該試圖在沒有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創造一個解決方案。還要記住,無共識的結果也可以達成解決爭議,並不意味著討論失敗。

論點的強度

論點的強度決定了其對結果的影響程度,較強的論點在確定共識時會被賦予更多的權重。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減少(“打折、扣除”)某些論點或評論的權重,使其在最終分析中所占比例較小。完全扣除則是將該論點從分析中移除,不再考慮。這些因素並非一個排他性的清單,但您應該能夠為自己的決定提供合理的解釋。每種情況都應該個別處理,並且最終所有決策都必須基於共識。

影響論點強度的最重要因素是有關論點在維基百科方針和指引中的基礎。這包括參考方針當中合理的論點,以及引用特定頁面的重要程度。例如,中立觀點方針比基於格式指引的論點更強。同樣,與方針核心概念相關的論點比與其次要方面相關的論點更強,或者僅與方針有微弱關聯的論點更強。一般來說,方針比指引重要,指引比論述重要。然而,關閉者也需要了解這些層級中沒有編篡的共識程度:例如,儘管修改、回退、討論循環是一篇論述,但它具有強烈的共識支持,可靠來源和醫學可靠來源儘管是指引,但具有方針的強度等。經由閱讀大量的關閉記錄並在維基百科方針文本中花些時間,可以幫助理解這些規定的層級。所有方針和指引都具有強烈的共識支持,而論述根據支持它們的共識程度來加權(從幾乎沒有到如「修改、回退、討論循環」一樣多)。方針和指引之間的區別通常不如支持每個個體的共識程度重要,以及任何無視所有規則論點的強度(另見:WP:您可能在當維基律師英语Wikipedia:You might be wikilawyering if...)。

基於對方針/指引誤解的論點,或完全不包含方針/指引依據的論點,不應在您的分析中考慮。例如,WP:應該避免的論點中的論據應該被忽略。還有一些論點類型或推理方式通常被認為虛假或違反特定方針/指引。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原則有自己的連結(如WP:CRYSTALWP:RGW),但並非總是如此。還有一些僅適用於維基百科某些領域的特定論據拒絕理由,這就是為什麼「應該避免的論點」被分成多個子頁面,關閉者可能需要了解它們。

基於誤讀或誤解問題的論點通常也應該被打折。打折的程度取決於問題的嚴重程度,基於編輯者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以及他們表達的具體立場。完全不回答問題的論點應該被完全扣除。這可能是由於錯誤引起的,但例如在複雜的徵求意見中,並非每個人都能處理每個問題,因此有時錯誤也可能發生。有時候,離題的評論可能包含一兩個相關的組成部分,但應避免根據他們在相關問題上的立場推斷他們在某一問題上的立場。另一方面,如果唯一的問題是某編輯者說“支持”,但他們的評論明顯顯示他們實際是反對(或反之亦然),或者他們在未明確表達支持或反對的情況下發表評論,或者他們故意選擇只針對討論的一部分發表評論(例如,只是為了反駁另一個評論),那麼應該根據其論點的強度給予其評論充分的權重。

內容僅為“同意前一名編輯者”(或類似於粗淺推理)的評論,應該在考慮更具實質性的評論後才對結果產生影響,因為這可能表明評論者缺乏深入參與或僅對問題進行了粗淺考慮。其他證據也可能顯示編輯者未對問題進行充分思考,例如特別簡短的評論或過於簡單的推理。注意:在某些情況下,對這些粗淺評論打折可能會適得其反,尤其是當單一論點占主導地位時,或者編輯者認為提案荒謬至極,以至於寫詳細回應會浪費時間。舉例,當編輯者認為某個徵求意見試圖推翻核心方針時,有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