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克洛德·德彪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Claude Debussy
克洛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908年的德彪西
出生(1862-08-22)1862年8月22日
法兰西帝国聖日耳曼昂萊
逝世1918年3月25日(1918歲—03—25)(55歲)
法国巴黎
墓地帕西公墓
国籍 法國
母校巴黎音乐学院
知名作品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管弦樂《牧神午後》序曲、《大海》、《夜曲》;鋼琴獨奏《貝加馬斯克組曲》、《意象集》、《版畫集》,24首前奏曲,12首練習曲,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聲樂套曲《遊樂畫》、《波德萊爾詩五首》等
所属时期/乐派20世紀印象樂派
擅长类型鋼琴音樂、管弦樂、歌劇室內樂藝術歌曲
签名

阿希爾-克洛德·德布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法语发音:[aʃil klod dəbysi][1];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作曲家。德布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和《牧神午後》序曲,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意象集》、《版畫集》等;而創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2]

德布西出生于一个简朴的家庭,家庭内部并没有多少的文化兴趣,但是在他10岁时便展現了音乐天赋,並进入法国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就讀。德布西发明了各種写作风格,并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来发展成熟,尽管音乐学院的保守派教授並不赞成德布西這種創新的作法。在他1902年获得国际声誉之前,已经快四十岁的德布西完成了他唯一一部歌剧,《佩莱亚斯和梅丽森德》。

德布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3],其音樂對自他以降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德布西被總括為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4]甚至設法遠離這一稱謂。一些作家如羅伯·施密茲(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 Gray)亦認為德布西是一位“象徵主義者”而非“印象主義者”[5]

生平

1893年,德布西坐在作曲家歐內斯特·肖松的前方彈鋼琴。
德布西最後的寓所,地址是巴黎的Square de l'Avenue Foch 23號。
德布西的墳墓,位於帕西公墓

德布西一家原是農民世家,在約1800年他們由勃艮第遷至巴黎。其祖父是販酒商,後則成為一名木匠。而德布西的父親曼紐-阿希爾(Manuel Achille)則曾在海軍當步兵七年,後來與妻子維多林定居聖日耳曼昂萊並經營一家瓷器專賣店[4]。克勞德於1862年8月22日出生於聖日耳曼昂萊,他也是曼紐夫婦的頭一胎[6]。曼紐希望他的兒子成為一個海員。 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德布西舉家搬遷到戛納的姑姐克萊門汀(Clementine)家。克萊門汀為克勞德安排了鋼琴課,由一位叫讓·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擔任教師[4]

1871年9歲的小德布西獲得曾是肖邦學生的弗羅爾·莫代夫人(Antoinett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關照,1872年,德布西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在那裡學習了12年,他的作曲課、音樂理論及歷史課、和聲課、鋼琴課、風琴課、聲樂課,老師們幾乎都是當時的知名音樂家。包括塞扎爾·弗蘭克。德布西是一位視譜能力極強的學生,他的鋼琴彈奏得非常出色,可以進行專業演奏,他演奏過貝多芬舒曼韋伯的鋼琴奏鳴曲,肖邦的《第二敘事曲》。

1880年到1882年,德布西在俄羅斯,給馮·梅克夫人英语Nadezhda von Meck的孩子當音樂教師,巧的是這位夫人正是柴可夫斯基的贊助人。不過,雖然有這樣的關係,看不出德布西受過什麼柴可夫斯基的影響。馮·梅克夫人曾把德布西寫的一個曲子《Danse bohémienne》寄給柴可夫斯基徵求意見。柴可夫斯基回信說,這是一個非常美麗動聽的段子,可惜太短了。

1884年德布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他以他的《L'Enfant prodigue》獲得羅馬大獎,他獲得了一份獎學金和前往罗马法兰西学院英语French Academy in Rome4年留學的資格。 1885年-1887年,德布西是在意大利羅馬度過的。

1888年他沒有完成羅馬的學業,就離開那裡,到德國拜羅伊特參加音樂節,在那裡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劇大為震撼,在拜羅伊特待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華格納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樂風格影響了青年德布西。

1889年,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那一年巴黎艾菲爾鐵塔樹立起來。在博覽會上,德布西聽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對十二平均律五聲調式印象深刻。

1918年3月25日,德布西因直腸癌於巴黎逝世,享年55歲。

作品

作曲

按體裁時間分列:

鋼琴曲
  • 兩首阿拉貝斯克英语Two Arabesques》(1888年–1891年)
  • 《夢》(1890年)
  • 貝加馬斯克組曲》(含《月光》,1890年)
  • 《版畫》(1903年)
  • 《快樂島》(1904年)
  • 《映像 第1集》(1905年)
  • 《映像 第2集》(1907年)
  • 《兒童天地》(1906年-1908年)
  • 《霧》(1910年-1913年)
  • 《枯萎的樹葉》(1910年-1913年)
  • 《维諾之門》(1910年-1913年)
  • 《善舞仙女》(1910年-1913年)
  • 《歐石楠》(1910年-1913年)
  • 《拉文將軍.乖僻木偶》(1910年-1913年)
  • 《月色滿庭台》(1910年-1913年)
  • 《水仙女》(1910年-1913年)
  • 《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1910年-1913年)
  • 《骨壼》(1910年-1913年)
  • 《三度交替》(1910年-1913年)
  • 《焰火》(1910年-1913年)
  • 《练习曲》(1915年)
室內樂
  • 《弦樂四重奏》(1893年)
  • 《大提琴奏鳴曲》(1915年)
  • 《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1915年)
  • 《小提琴奏鳴曲》(1916年-1917年)
管弦樂
  • 《牧神午後》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1894年)
  • 《夜曲》(Nocturnes,1899年)
  • 大海》(La Mer,1905年)
  • 《意象》(Images,1912年)
獨奏曲/協奏曲
舞台作品
合唱
歌曲

計五十餘首

評價

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早期作品还存在着调性,但是后期的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经过德彪西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軼事

交響詩作品《大海》的總譜封面

參考資料

參照
  1. ^ Claude Debuss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ronunciation at Forvo.com
  2. ^ 林逸聪 1999,第388頁.
  3. ^ Shengdar Tsai. Impressionists influence in the music of Claude Debussy. [05.12.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英语). 
  4. ^ 4.0 4.1 4.2 4.3 Lesure, François; Howat, Roy. Debussy, (Achille-)Claud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1-56159-263-0.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07353 (英语). 需付费查阅
  5. ^ Trezise 2003,第1頁.
  6. ^ 保罗·霍尔姆斯 1999,第2頁.
  7. ^ Ten Craters On Mercury Receive New Names. SpaceDaily. [201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7). 
文献

参見

外部链接

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