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的摩
巴爾的摩 Baltimore | |
---|---|
獨立市 | |
巴爾的摩市 City of Baltimore | |
綽號:Charm City,[1] Mobtown,[2] B'more,[3] The Land of Pleasant Living,[4] The City of Firsts,[5][6] Monument City,[7] Ravenstown,[8] Clipper City[9] | |
格言:"The Greatest City in America",[1] "Get in on it.",[1] "The city that reads",[10] "Believe"[11] | |
在州內的位置 | |
在美國本土的位置 | |
坐标:39°17′11″N 76°36′54″W / 39.2864°N 76.615°W | |
國家 | 美国 |
州 | 马里兰州 |
成立於 | 1729 |
法人地位 | 1796–1797 |
獨立市 | 1851 |
語源 | 巴尔的摩男爵(1605–1675) |
政府 | |
• 类型 | 市長-議會制政府 |
• 行政机构 | 巴爾的摩市議會 |
• 市長 | Brandon M. Scott (D) |
• 市議會 | 成員
|
• 州眾議員 | 議員
|
• 州參議員 | 議員
|
• 美國眾議員 | 眾議員
|
面积 | |
• 獨立市 | 92.05 平方英里 (200 平方公里) |
• 陸地 | 80.95 平方英里(200 平方公里) |
• 水域 | 11.1 平方英里(30 平方公里) 12.1% |
海拔[12] | 33 英尺(10 公尺) |
人口(2020)[13] | |
• 獨立市 | 585,708人 |
• 估计(2021)[14] | 576,498 |
• 排名 | 全美第30 |
• 密度 | 7,235.43人/平方英里(2,793.74人/平方公里) |
• 市区 | 2,203,663(全美第19) |
• 都會區 | 2,844,510(全美第20) |
• CSA | 9,443,180(全美第4) |
• 區域居民稱謂詞 | Baltimorean |
时区 | EST(UTC-5) |
• 夏时制 | EDT(UTC-4) |
郵編 | 郵編[15] |
電話區號 | 410, 443, 667 |
FIPS編碼 | 24-04000 |
GNIS特征ID | 0597040 |
網站 | City of Baltimore |
巴爾
历史
巴尔的摩市建立於1729年,名字来源于马里兰地区封地的所有者巴尔的摩男爵。本地的早期发展與海运和制糖业有密切相关。
1814年,在1812年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在火烧华盛顿之后,分海陆两路进攻巴尔的摩。同年9月12日,英国军队和美国民兵在巴尔的摩西南的北角发生交火。英国指挥官羅斯将军(Ross)被击毙。英国海军在对守卫巴尔的摩内港的麥克亨利堡进行通宵炮击后,並未能趕走守卫堡壘的美国军队,随后英国军队放弃对巴尔的摩的进攻。美国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在目睹了英国海军对麥克亨利堡的炮击后,写下了后来成爲美国国歌的《星條旗歌》。
1861年,一队美国士兵在巴尔的摩转火车时,遭到亲南方的巴尔的摩市民围攻,士兵向市民开枪後导致了巴尔的摩暴乱。此暴乱的直接结果是林肯政府对亲南方的州進行镇压,並宣布巴尔的摩进入军管状态,巴尔的摩市长、警察局长與马里兰州议会多名议员被捕。在整个美国内战期间,马里兰州被置于美国联邦政府的直接管理,德拉瓦州则被置为北方军事占领状态。阿肯色州和田纳西州在了解到林肯政府对亲南方的地区的镇压后,宣布脱离美国北方政府加入南方政府。
1904年2月7日,巴尔的摩市发生大火,整个城市几乎被烧毁。从哥伦比亚特区、费城至纽约等地都有消防队趕來救援,但由于各處消防水龙头的接头有所差異,因此救援人員面对大火无能为力。这件事件导致了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的诞生。
1980年,巴尔的摩国家水族馆建成。同年在巴尔的摩内港地区海建成一系列的的商业观光区,巴尔的摩内港逐渐从工业区和居民区转变成为观光旅游区。
地理
巴尔的摩位于马里兰州中部,帕塔普斯科河河口地区,紧邻切薩皮克灣,是优异的港口。面積238.5平方公里,陸地為209.3平方公里,水域有29.2平方公里。
注:平均(气温、降水)数据来自市中心,极端数据来自国际交换站。
巴爾的摩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相对和缓,全年降水分配均匀。冬季冷凉,微潮,时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气温低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9.6天,日最低气温低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53天,低于−10 °C(14 °F)的平均日数为2.5天;夏季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达30 °C(86 °F)的日数年均有70天,35 °C(95 °F)以上的有13天。[16]最冷月(1月)均温2.7 °C(36.9 °F),极端最低气温−22 °C(−7 °F)(上次出现于1984年1月22日)。[16]最热月(7月)均温27.5 °C(81.5 °F),极端最高气温42 °C(107 °F)(1936年7月10日)。[16]无霜期平均为253天(3月20日至11月28日),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市中心的无霜期较西、北郊,可多出50天以上;此外,西、北郊平均降雪量可达76厘米(30英寸)。[16]可测量降雪平均期为12月14日至3月8日。[16]年均降水量约1,110毫米(43.7英寸),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547毫米(21.55英寸)(1930年),最多为1,824毫米(71.82英寸)(2018年)。[16]年均降雪量为49厘米(19.3英寸),[16]但降雪年际变化较大;1949–50年的降雪量最少,积累降雪量只有1.8厘米(0.7英寸),2009–10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196厘米(77.0英寸)。[16]
巴爾的摩市中心(內港馬里蘭州科學中心),1991–2020年正常值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最高温 °C(°F) | 18.3 (65.0) |
19.2 (66.5) |
25.0 (77.0) |
30.9 (87.7) |
33.6 (92.5) |
36.7 (98.1) |
37.6 (99.7) |
36.6 (97.8) |
33.8 (92.9) |
29.7 (85.4) |
24.1 (75.4) |
19.5 (67.1) |
38.3 (100.9) |
平均高温 °C(°F) | 6.5 (43.7) |
8.2 (46.8) |
12.9 (55.2) |
19.3 (66.8) |
24.4 (75.9) |
29.7 (85.4) |
32.3 (90.1) |
30.7 (87.3) |
26.9 (80.4) |
20.4 (68.8) |
14.2 (57.6) |
8.9 (48.0) |
19.6 (67.2) |
平均低温 °C(°F) | −1.1 (30.0) |
−0.1 (31.9) |
3.7 (38.7) |
9.0 (48.2) |
14.4 (58.0) |
19.8 (67.7) |
22.7 (72.9) |
21.7 (71.0) |
18.1 (64.5) |
11.4 (52.6) |
5.9 (42.6) |
1.4 (34.6) |
10.6 (51.1) |
平均最低温 °C(°F) | −9.6 (14.7) |
−8.2 (17.3) |
−4.5 (23.9) |
2.2 (36.0) |
8.3 (46.9) |
14.2 (57.6) |
18.7 (65.6) |
17.3 (63.2) |
11.9 (53.4) |
4.6 (40.3) |
−1.2 (29.9) |
−5.4 (22.2) |
−10.7 (12.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8 (3.07) |
70 (2.75) |
100 (3.93) |
90 (3.55) |
86 (3.39) |
85 (3.36) |
120 (4.71) |
110 (4.35) |
114 (4.49) |
89 (3.49) |
76 (2.98) |
93 (3.66) |
1,111 (43.73) |
平均降水天数(≥ 0.01 in) | 9.9 | 9.7 | 10.7 | 11.0 | 11.3 | 10.7 | 10.6 | 9.5 | 8.5 | 8.5 | 8.1 | 10.2 | 118.7 |
数据来源:NOAA[17][16] |
巴爾的摩國際交換站(1991–2020年正常值,1871年至今極端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6 (79) |
28 (83) |
32 (90) |
34 (94) |
37 (98) |
41 (105) |
42 (107) |
41 (105) |
38 (101) |
37 (98) |
30 (86) |
25 (77) |
42 (107) |
平均最高温 °C(°F) | 18.1 (64.6) |
19.1 (66.4) |
24.4 (75.9) |
29.9 (85.8) |
32.8 (91.0) |
35.5 (95.9) |
36.7 (98.0) |
35.5 (95.9) |
32.8 (91.1) |
28.8 (83.8) |
23.5 (74.3) |
18.9 (66.0) |
37.2 (98.9) |
平均高温 °C(°F) | 6.2 (43.2) |
8.0 (46.4) |
12.7 (54.8) |
19.2 (66.5) |
24.2 (75.5) |
29.1 (84.4) |
31.6 (88.8) |
30.3 (86.5) |
26.5 (79.7) |
20.2 (68.3) |
14.1 (57.3) |
8.6 (47.5) |
19.2 (66.6) |
平均低温 °C(°F) | −3.7 (25.4) |
−2.8 (26.9) |
1.1 (33.9) |
6.4 (43.6) |
11.8 (53.3) |
17.0 (62.6) |
19.8 (67.7) |
18.8 (65.8) |
14.9 (58.8) |
8.1 (46.5) |
2.5 (36.5) |
−1.3 (29.6) |
7.7 (45.9) |
平均最低温 °C(°F) | −12.7 (9.1) |
−11.0 (12.2) |
−7.3 (18.9) |
−1.3 (29.7) |
3.8 (38.8) |
9.6 (49.3) |
14.4 (57.9) |
13.2 (55.8) |
7.3 (45.1) |
0.4 (32.8) |
−5.1 (22.9) |
−9.1 (15.6) |
−13.9 (6.9) |
历史最低温 °C(°F) | −22 (−7) |
−22 (−7) |
−16 (4) |
−9 (15) |
0 (32) |
4 (40) |
10 (50) |
7 (45) |
2 (35) |
−4 (25) |
−11 (12) |
−19 (−3) |
−22 (−7)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8 (3.08) |
74 (2.90) |
102 (4.01) |
86 (3.39) |
98 (3.85) |
101 (3.98) |
114 (4.48) |
104 (4.09) |
113 (4.44) |
100 (3.94) |
80 (3.13) |
94 (3.71) |
1,143 (45.00)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16 (6.4) |
19 (7.5) |
7.1 (2.8)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25 (0.1) |
6.4 (2.5) |
49 (19.3) |
平均降水天数(≥ 0.01 in) | 10.1 | 9.3 | 11.0 | 11.2 | 11.9 | 11.3 | 10.4 | 9.6 | 9.1 | 8.6 | 8.5 | 10.3 | 121.3 |
平均降雪天数(≥ 0.1 in) | 2.8 | 2.9 | 1.5 | 0.1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2 | 1.5 | 9.0 |
平均相對濕度(%) | 66 | 63 | 61 | 61 | 67 | 69 | 70 | 72 | 73 | 72 | 68 | 67 | 67 |
月均日照時數 | 155.4 | 164.0 | 215.0 | 230.7 | 254.5 | 277.3 | 290.1 | 264.4 | 221.8 | 205.5 | 158.5 | 144.5 | 2,581.7 |
可照百分比 | 51 | 54 | 58 | 58 | 57 | 62 | 64 | 62 | 59 | 59 | 52 | 49 | 58 |
数据来源:NOAA(1981–2010年相对湿度;1961–1990年日照)[18][16][19][20]
巴爾的摩国际交换站,1871年1月1日-1950年7月22日在市中心,1950年7月23日起在巴尔的摩/华盛顿瑟古德·马歇尔国际机场(BWI)。[21]降水、气温、降雪量和降雪深度记录分别始于1871年1月1日,1872年7月22日,1892年3月1日和1894年11月27日。[16] |
交通
机场
- 巴爾的摩/華盛頓國際機場(Baltimor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代號為BWI
重要高速公路
人文與環境
教育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位于巴尔的摩市内。
- 摩根州立大学,最早的傳統黑人大學之一
- 馬里蘭藝術學院,是2008年US.NEWS排名第四的美術學校
職業運動
人口
根據2006年美國人口調查結果,巴爾的摩64% 的居民是黑人(非洲裔美國人),30% 的人口是白人,4%是亞洲裔美國人(遠高於美國平均數字,美國12%的人口是黑人)。
巴爾的摩是美國黑人比較集中的城市。
年份 | 人口 | ±% |
---|---|---|
1752 | 200 | — |
1775 | 5,934 | +2867.0% |
1790 | 13,503 | +127.6% |
1800 | 26,514 | +96.4% |
1810 | 46,555 | +75.6% |
1820 | 62,738 | +34.8% |
1830 | 80,620 | +28.5% |
1840 | 102,313 | +26.9% |
1850 | 169,054 | +65.2% |
1860 | 212,418 | +25.7% |
1870 | 267,354 | +25.9% |
1880 | 332,313 | +24.3% |
1890 | 434,439 | +30.7% |
1900 | 508,957 | +17.2% |
1910 | 558,485 | +9.7% |
1920 | 733,826 | +31.4% |
1930 | 804,874 | +9.7% |
1940 | 859,100 | +6.7% |
1950 | 949,708 | +10.5% |
1960 | 939,024 | −1.1% |
1970 | 905,787 | −3.5% |
1980 | 786,741 | −13.1% |
1990 | 736,016 | −6.4% |
2000 | 651,154 | −11.5% |
2010 | 620,961 | −4.6% |
2020 | 585,708 | −5.7% |
U.S. Decennial Census[22] 1790–1960[23] 1900–1990[24] 1990–2000[25] 2010–2020[26] 1752 estimate & 1775 census[27] |
治安
毒品泛滥长期困扰着这里。在美国4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巴尔的摩鸦片类药物服用致死案在美国排名第二。美国缉毒局报告称该城市有10%的居民吸食海洛因,这些毒品大多来自纽约市。[29][30][31][32][33]
2011年,巴尔的摩发生196起谋杀,是继1978年的197起之后最低的,最高为1993年的353起[34][35]。其人均被谋杀率为58.27/10万人,在美国仅次于圣路易斯[36]。
文化影響
在美國軍事小說作家湯姆·克蘭西於1991年出版的「傑克·雷恩」系列第五作:「恐懼的總和」一書中描寫著:在新納粹主義恐怖份子的策劃下,為製造假象煽動美國與俄羅斯全面開戰、其將一枚來自於以色列、後卻在以阿戰爭的戰場中失落的氫彈,將外型偽裝成自動販賣機、將該枚核武器於巴爾的摩職業美式足球場引爆、造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喪生。
1993年NBC首播的美国电视剧《情理法的春天》,便是以巴爾的摩警察局的兇殺組作為故事背景。
2002年开始首播的美国HBO电视台电视剧,也是被许多媒体和观众认为的历史上最伟大的电视剧《火线重案组》就以巴尔的摩市为舞台展开。
姐妹城市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Donovan, Doug. Baltimore's New Bait: The City is About to Unveil a New Slogan, 'Get In On It,' Meant to Intrigue Visitors. The Baltimore Sun. 2006-05-20 [200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2).
- ^ Smith, Van. Mob Rules. Baltimore City Paper. 2004-10-06 [200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月12日).
- ^ Kane, Gregory. Dispatch from Bodymore, Murderland. Washington Examiner. 200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17日).
- ^ Jenn Ladd. Hugh Sisson brought the brewpub to Baltimore. Then he really learned about the beer business. City Paper. 2011-10-05.
- ^ Baltimore Heritage Area. Maryland Historical Trust. 2011-02-11 [201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 ^ Baltimore: A City of Firsts. Visit Baltimore. [201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6).
- ^ Best Monument. 2005 Baltimore Living Winners. Baltimore City Paper. 2005-09-21 [200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2日).
- ^ Ravenstown. Baltimore Ravens. [2008-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7月23日).
- ^ Baltimore Fun Facts: Historical Trivia. Baltimore City Police. [201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4).
- ^ Maestretti, Danielle. Baltimore: The City That Reads. UTNE Reader.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2).
- ^ Jeffrey Gettleman. In Baltimore, Slogan Collides with Reality.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9-02 [2015-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 ^ USGS detail on Baltimore. [2008-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4-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7).
- ^ Population Estimat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4-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2).
- ^ Zip Code Lookup. USPS. [2014-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月1日).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 ^ Summary of Monthly Normals 1991–2020 (csv).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 ^ Summary of Monthly Normals 1991–2020 (csv).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BALTIMORE/BALTO-WASH, MD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BALTIMORE, MD (KBWI)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8).
- ^ ThreadEx.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 ^ U.S. Decennial Censu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September 14,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 ^ Historical Census Browse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 [September 14,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 ^ Population of Counties by Decennial Census: 1900 to 1990.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September 14,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1).
- ^ Census 2000 PHC-T-4. Ranking Tables for Counties: 1990 and 2000 (PDF).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September 14,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18).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QuickFacts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in the Colonial and Continental Periods (PDF). A Century of Population Growth. 1909: 11 [2021-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4).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popchange2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30 Most Drug Addicted Cities in America. healthversed.com. July 26, 2016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Violent Crime & Property Crime by County: 1975 to Present – Open Data – data.maryland.gov. data.maryland.gov.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 ^ Baltimore Homicides. The Baltimore Sun. [December 1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8).
- ^ Rector, Kevin; Fenton, Justin. Per capita, Baltimore reaches its highest ever homicide rate. The Baltimore Sun. November 17, 2015 [December 3,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1).
- ^ James, Michael. 46 slayings in 41 days push homicide rate up. The Baltimore Sun. November 11, 1994 [December 3,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993, the city's most murderous year ever with 353 killings
- ^ Justin Fenton. Baltimore has fewer than 200 killings for first time in decades. The Baltimore Sun. January 1, 2012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 ^ Mark Reutter. As Baltimore's homicide total climbs, D.C. murders plummet. Baltimore Brew. November 25, 2012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6).
- ^ ELISHA FIELDSTADT. Murder map: Deadliest U.S. cities. CBS. 2022-02-23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