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金丝猴
(重定向自黔金絲猴)
黔金丝猴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灵长目 Primates |
科: | 猴科 Cercopithecidae |
属: |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
种: | 黔金丝猴 R. brelichi
|
二名法 | |
Rhinopithecus brelichi (Thomas, 1903)
| |
黔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又名灰仰鼻猴、白肩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线狨,主要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现数量700只左右。
分布
特征
黔金丝猴的体型略小于川金丝猴,体长为64-69厘米,尾较身体长,约85-90厘米。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川金丝猴那样肿胀。前额毛基金黄色,至后部逐渐变为灰白。背部灰褐,从肩部沿四肢外侧至手背和脚背渐变为黑色。肩窝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厘米。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黄色,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幼体色淡,通体银灰。
习性
黔金丝猴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都低,多棲於海拔500-800米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於海拔1400-2200米左右的闊葉混交林,活动范围大,也偶见於村寨附近。
群居性,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一群约150-250只,有季节性分群与合群现象。黔金丝猴以多种植物的叶、芽、花、果及树皮为食。
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到初冬。
研究与保护
黔金丝猴模式标本出自贵州北部,现收藏与大英博物馆。
黔金丝猴自1903年定名之后,至1960年代才再次得到关于这个物种的线索。由于梵净山地区条件复杂,是研究工作开展十分困难,至今对它们的认知多来自1991年到1993年贵州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动物学会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WCI)的合作研究。
目前,黔金丝猴的保护级别是:
-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 IUCN濒危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
-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
濒危因素
- 栖息地破坏:在建立梵净山保护区之前,伐木采矿等活动对这一地区破坏严重,对黔金丝猴的栖息造成严重威胁。
- 过渡利用:由于当地居民有狩猎的习惯,对黔金丝猴的捕杀时有发生。最严重的1962年到1977年,据不完全统计就猎杀317只之多。
保护措施
梵净山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使黔金丝猴的生存有所保障。虽然保护区初期乱砍滥伐、盗猎等现象仍很严重,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对当地人的教育和适当引导使这些现象的以避免。目前黔金丝猴的人工饲养正处于研究阶段。
参考
- WWF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hinopithecus brelichi
- 《金丝猴解剖》 叶智彰等著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7年 ISBN 7-5416-0033-4
- 《金丝猴研究》 全国强、谢家骅主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年 ISBN 7-5428-2956-4
- Eudey, A. & Members of the Primate Specialist Group. Rhinopithecus brelich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2007年3月10日].
- Pygathrix brelichi. 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