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夺淮
(重定向自黃河奪淮)
黄河夺淮指的是黃河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間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的黄河改道历史。
北宋之前,黃河與淮河大抵相安無事。雖自西汉以来,淮河多为黃河所侵,“多在泗(州)、凤(阳)以上”,“颍(上)、亳(县)、怀远之间”,但黃河少有入淮之事。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1]南宋控制黃河奪得黃河的水源。紹定五年(金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取金國睢州,圍歸德府。蒙古大軍在今商丘縣西北決河,河水奪濉水入泗。稍後蒙古軍又在今開封市北決河,河水奪渦水入淮。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黃河在開封、祥符、陳留、杞、太康、通許、鄢陵、扶溝、洧川、尉氏、陽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等縣15處決口[2],河水共侵奪穎、泗、渦、淮四條河流的河道入海。“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明隆慶年間(16世紀七〇年代),潘季馴治河,黃河方固定於明清河道達三百年。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陂塘和小湖连接成洪泽湖。淮河长期不再有入海口,改在三江營匯入長江。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度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此後黃河大致以山東济水(古代山东大清河乃济水,并非今天大清河)河道為入海口至今。[3]
在此前和此後,統治者也以扒開堤岸的方式迫使黃河改道,但都不稱為黄河夺淮。
黃河故道
今日,黃河故道在江苏省穿过徐州市、宿迁市和淮安市、盐城市,其中,穿过徐州、宿迁的黄河故道即早年泗水河道,而穿过淮安、盐城的河道即淮河故道(古淮河),曾作为南宋与金国的分界线,2008年,淮安在市区北面的古淮河河道上建筑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物。
注釋
- ^ 脫脫, 阿魯圖 《宋史本紀》
- ^ 畢沅《續資治通鑑》
- ^ 武汉市一路读书交流中心. 《尔雅开讲》读后(下). 微信豆. 2014年10月26日 [2017年3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1日).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夺济入海行经今道。(有1937年炸开花园口,至47年堵塞,河道大体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