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石胡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雞腸草
石胡荽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属: 石胡荽属 Centipeda
种:
石胡荽 C. minima
二名法
Centipeda minima
(L.) A. Br. et Aschers.
異名
  • Artemisia minima L.
  • Cotula orbicularis Lour.
  • Cotula minima (L.)Willd.
  • Myriogyne minuta Less.
  • Sphaeromorphaea centipeda DC.
  • Centipeda minuta (Less.) C. B. Clarke[1]

石胡荽学名Centipeda minima),英文名稱:Small Centipeda,Spreading Sneezeweed[2],別稱鵝不食草雞腸草沙飛草 球子草 散星草杜網草 白珠子草砂藥草翳子草蚊子草小龍牙草吐金草(台灣)豬屎草豬屎潺霧水沙貓沙食胡荽野園荽野芫荽地芫荽地胡椒山胡椒二郎劍二郎戟三節劍三牙鑽大救駕小救駕通天竅地楊梅連地稗滿天星小拳頭鐵拳頭白地茜[3][4][5],為菊科石胡荽属的植物[2]。分布于马来西亚日本朝鲜印度大洋洲以及中国大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1,900米的地区,多長於田野、陰濕草地及路旁荒野之上[2],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模式種採自於亞洲[6]。花果期4-11月,各地略有不同[6][7][8][9]

形態

石胡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鋪散多分枝,纖細,基部匍匐狀,無毛或微披蛛絲狀毛,著地後易生,高約5-20厘米。倒卵状椭圆形的叶子互生,頂端鈍,基部楔型,上部邊緣具2-3不規則的疏齒,无柄,表面無毛,背面微披蛛絲狀毛及腺點,葉脈稍為凸起,長約7-20毫米,寬約3-5 毫米。

花為頭狀花序,細小,扁球形,單生於葉腋,直徑約3-4毫米;無花序梗或極短,與葉對生;總苞半球形;總苞片橢圓狀披針形,綠色,2層,邊緣透明膜質,外層較內層大;花托平坦,無托片;花雜性,筒狀,黃綠或淡黃色;雌花位於頭狀花序的外圍,數量較多,花冠細管狀,淡綠黃色,多層,頂端2-3微裂,長約0.2毫米;兩性花位於頭狀花序的中央,數量較少,花冠管狀,淡紫紅色,頂端4深裂,下部有明顯的狹管,長約0.5毫米;雄蕊4枚,花柱裂片短,鈍或截形。果為瘦果,圓柱形或橢圓形,具4棱,棱上有長毛,無冠狀冠毛或具鱗片狀冠毛,長約1毫米。[2][6][7][8][9][10][11][12]

藥用

石胡荽的乾燥全草入藥。中藥名為鵝不食草,味辛,性溫,歸經,藥材主產於浙江、湖北、江蘇、廣東等地。有祛風通竊、解毒消腫、止咳、平喘、抑菌、抗炎、抗癌、抗敏、保肝等之功效,可治感冒咳嗽哮喘、頭痛、鼻炎、鼻淵、鼻息肉、喉痹、耳聾、瘧疾痢疾、腫毒、疥癬、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現代臨床應用於感冒慢性氣管炎慢性腸胃炎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關節炎急性結膜炎角膜炎、角膜翳、偏頭痛、支氣管哮喘、百日咳、鵝口瘡、雞眼、膀胱結石、小兒疳積及跌打損傷等病症,脾胃虛弱者慎用,孕婦則忌用。 [2][13][14]

藥材鑑定

本種乾燥全草,於9-11月開花結果時採挖全草,生用或於去淨雜質後曬乾;全草淡黃色,扭纏成團狀;莖幼細質脆,斷面黃白色;葉表面棕褐或灰綠色,邊緣具不規則的疏齒,多為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開後則呈匙形;花黃或黃褐色,頭狀花序。氣微香,久聞有刺激感。本品種載錄於《中國藥典》2005年版,定為中藥鵝不食草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主要透過性狀、組織粉末、總灰分等鑒別資料,以控制藥材的質量。[14][15]

化學成份

全草主要含三萜類三萜皂苷類糖苷類甾醇類倍半萜內酯類酰胺類化合物黃酮類茋類酯類等化學成分組成[13][14]

参考文献

  1. ^ 鄭州植物檢索[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2.4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3. ^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4. ^ 鹅不食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意古中醫
  5. ^ CFH物種信息卡中國自然標本館
  6. ^ 6.0 6.1 6.2 黑龍江植物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65頁
  7. ^ 7.0 7.1 河南植物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638頁
  8. ^ 8.0 8.1 浙江植物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274頁
  9. ^ 9.0 9.1 貴州植物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211頁
  10. ^ 中國植物志[永久失效連結]第132-133頁
  11. ^ 《中國本草圖錄 卷七》. 蕭培根. 商務印書館、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0年6月: 第166頁. ISBN 962-07-3084-4. 
  12. ^ 《增訂 生草藥性備要》. 何克諌、關培生. 聚賢館文化有限公司. 1995年10月: 第342頁. ISBN 962-436-270-X. 
  13. ^ 13.0 13.1 《實用中草藥圖典》. 實用中草藥圖典編委會. 商務印書館. 2010年1月: 第16頁. ISBN 978-962-07-5525-5. 
  14. ^ 14.0 14.1 14.2 中藥數據庫[永久失效連結]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
  15. ^ 《香港中藥材圖鑑》. 趙中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2003年10月: 第426頁. ISBN 988-97448-1-3. 
  • 昆明植物研究所. 石胡荽. 《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外部連結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石胡荽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植物名實圖考·石胡荽》,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