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炎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開天炎帝
神農氏炎帝
地方君主
详情
开国君主神農氏
末代君主帝榆罔
建立三皇五帝
终结坂泉之戰
居所姜水

炎帝,姜姓[1]連山氏(烈山氏),魁隗氏,因善火耕而號神農氏[2],因以德王,故稱炎帝[3]赤帝,是中國古代漢族传说中上古時代的天下共主,年代早於黃帝,炎帝部落從少典氏及有蟜氏派生出來[2][4]

炎帝的傳說與五德終始說圖讖相關。現今包括漢族、羌族京族苗族契丹等各民族皆以炎帝為先祖。學者許倬雲認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後裔形成上古華夏族[來源請求]

記載

据傳世文獻,炎帝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公元前541年郯子訪問魯國時,舉出古代帝王,將炎帝列在黃帝之後,共工氏之前。以炎帝為火師,以火來作為官名[5]前486年趙鞅占卜時,卜師史墨稱炎帝為火師,姜姓為其後裔[6]。此記載中,炎帝為火師。

据《國語》所載黃帝與炎帝的傳說,古代少典氏有蟜氏通婚,生下黃帝與炎帝兄弟二人,分別居住在姬水與姜水兩地,因此,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成為不同部族[7]。韋昭註,將黃帝、炎帝「二帝用師以相濟也」解釋為消滅[8],代表黃帝與炎帝之間發生戰爭,黃帝消滅炎帝。《呂氏春秋》記載黃帝與炎帝之間曾發生戰爭[9]

据《山海經》,記載炎帝之妻為赤水之子聽訞,其後代有祝融共工后土[10]。后土又生下夸父,也是炎帝後代[11]。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在海邊戲水而意外淹死,變身為鳥禽精衛[12]。其孫靈恝,生下互人,能上下至天界,建立互人之國[13]。其孫伯陵,生下鼓、延、殳,之後開始製作樂器[14]

据传世文献所载,對炎帝的祭祀出现於秦国[15]。据漢代《禮記》,炎帝為夏季祭祀的先帝,與祝融灶神同時祭祀[16]。《淮南子》認為炎帝發明了火,因此被後世視為灶神[17]

在《史記》出現神農氏的記載,神農氏不是一個單一人物,而是一個延續氏族,曾經統治天下。在黃帝時,神農氏勢力衰弱,被黃帝所屬的軒轅氏取代。在同段記載中,黃帝曾與炎帝在阪泉之戰作戰,隨後又與蚩尤在涿鹿之野作戰,因此擊敗神農氏族[18]。東漢《潛夫論》記載,神農為一個頭銜,神龍之子魁隗氏,被稱為炎帝與赤帝,取得神農氏封號,取代伏羲氏成為天下共主[19]

在東漢的文獻,己將炎帝等同於神農氏

大越史記》記載,炎帝之後貉龍君百越始祖。

傳記

距今四千年以上生於華陽,长于姜水[20]。相傳,炎帝和黄帝曾有姻親關係[21],为神農之后。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22],炎帝部落在中原地區发展,而當時在今山東省地區,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南方一帶。

據說因炎帝部落屢次被封王,而造成黃帝部落不滿被炎帝部落統治,後又與軒轅氏姬姓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記載下來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面對著統領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炎帝部落分成三派,一派以刑天為首,繼續反抗黃帝,另一派以炎帝為首,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代炎帝而為天子,另一派以夸父為首,因既不願臣服,也不願繼續反抗,遂往東邊逃走(可能往東後被黃帝派出的應龍擊殺,然後被包裝成夸父逐日渴死的傳說)。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雙方勢同水火,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炎黃子孫」一詞是中國學者對漢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復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是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尝遍五谷,这是炎帝与神农氏渊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热食,用火来铸造金属器具,因此炎帝的后代有祝融这样的火神。

据《山海经·北山经》,白嘴赤足的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变。据《路史·后纪四》,蚩尤也是炎帝后裔,并驱逐炎帝及其后裔榆罔,并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不死战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属。

世系

《呂氏春秋·覽》記載,神農傳17世。炎帝八世之說,始見於漢代谶纬《春秋命歷序》[23]

自神农后有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共八代炎帝。[24][25][26]

 
 
1神农石年(轨)
 
听詙
(莽水氏/奔水氏)
 
 
 
 
 
 
 
 
 
 
 
 
 
 
 
 
 
 
 
 
 
2帝臨魁
 
 
 
 
 
 
 
 
 
 
 
 
 
3帝承
 
慶甲
 
 
 
 
 
 
 
4帝明
 
 
 
 
 
 
 
5帝直
 
 
 
 
 
 
 
6帝釐(來)
 
听訞
(承桑氏/桑水氏)[27]
 
 
 
 
 
 
 
 
 
 
 
 
 
 
7帝哀(居、裏)
 
 
 
 
 
 
 
 
 
 
 
 
節莖
 
 
 
 
 
 
 
 
 
 
 
 
 
 
 
 
 
 
 
 
 
 
 
 
 
 
 
 
 
 
 
8帝榆罔(參盧)
 
 
 
 
 
 
 
 
 
 
 
 
 
 
 
 
祝融

[28]

《山海经广注》:「炎帝(釐)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噐」。炎居炎帝居節并節莖[29]。」

《山東通志·卷八》:炎帝始制耒耜,教民稼穡,故曰神農。初都於陳徙都曲阜,在位一百四十年。傳帝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裏、帝榆罔凡八傳。按《通鑑外紀》炎帝八世,《帝王世紀》帝承在帝臨之上,《路史》分臨魁為二人(帝臨、帝魁),又帝柱、帝慶甲、帝節、帝莖、帝克、帝戲、帝器、帝祝融共十六帝。今依外紀又按帝裡或作帝哀亦作帝居,末帝榆罔《漢書》作參盧。

現代推論

炎帝的傳說目前最早的傳世文獻記載是在戰國時代,或是漢朝。他與五德終始說圖讖相關。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存在了五百年。神農氏是一個氏族,為中國傳説歷史中的第一個部落聯盟,由神農開創。其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在炎黃兩大部落融合之前,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已有數千年以上的歷史。《史記》云:「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在黃帝時代,神農氏部落已經衰落)。神農和「神農氏最後一代的炎帝」為兩人,炎帝為神農後裔,但大部份的文獻對此並不細分,比較傾向視為同一人,或同為南方部落勢力的代表性領袖。

根據傳説,神農氏部落有五個方面的貢獻:

  • 第一,用木材製造耒耜(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
  • 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
  • 第三,從前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
  • 第四,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偉大的生命。
  • 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纺轮织布,发明养嫘祖[註 1]便是神農氏的后代。

神農氏族部落後期的傑出首領炎帝和黃帝兩部落融合以後逐漸形成華夏部族,因而炎帝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神農為三皇之一,炎帝也被列為五帝之一[註 2]

炎帝相傳姓姜(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炎帝是漢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1894年,拉克伯里在其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sation from 2300 B.C.to 200 A.D),主張黃帝與炎帝皆來自兩河流域,經崑崙山進入中國中原地區,炎帝原為巴比倫國王。這個說法得到章太炎的支持。

學者楊伯峻認為神農氏之名,首見於《易經·繫辭》,為戰國時代的傳說,在西周時尚未出現[30]

學者雷欣翰認為,先秦文獻中的炎帝與神農記載是分開的,至西漢末期,出現炎帝即神農氏的說法,他認為神農氏即炎帝的說法首見於班固《漢書》引述刘歆的說法。至晉朝後,才確立神農氏即為炎帝的說法[31]

美國學者許靖華認為,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氣候變冷,使原居於葉尼塞河流域的漢族先民南下,擊敗了原居於中國東南方的苗族與傜族先民,據有中國中原地區,因此形成了黃帝擊敗蚩尤的傳說。炎帝代表了最早居於中國東南的苗族與傜族部落[32]。而基因研究指出,原始人類由東亞南部,於4萬至2萬年前間北上至黄河中上游,成為漢藏人先祖[33]

學者張政烺認為,神農氏的姓氏,包括連山氏列山氏魁隗氏等,都是古代民間筮書古名,經過傳說而被轉化成神農氏的姓氏來源。

後裔

鮮卑宇文部以炎帝為其先祖[34]。據《遼史》,與宇文部同源的契丹,同樣以炎帝為其先祖[35]

越南大越史記全書》等古代史書記載,越南最早的君主鴻龐氏,為炎帝之後,因此越南自古皆以炎帝為其始祖。

爭議

炎帝陵

影視

注释

  1. ^ 黃帝嫘祖正是炎黃二氏族融合的起點,但炎氏仍有不願融合者率部南遷,這便是後來諸族不脫離漢族的源頭。
  2. ^ 三皇五帝在古籍中存在個種不同說法,神農固為三皇之一沒有問題,但也有將其置於五帝中而與炎帝混淆者,如《戰國策》。

参考文献

  1. ^ 《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
  2. ^ 2.0 2.1 王克林著:《山海經與仰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5-126頁、第132頁。
  3. ^ 《汉书·律历志》:“(神农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4. ^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5. ^ 《左傳》昭公17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6. ^ 《左傳》哀公9年:「秋,……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干也,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水勝火,伐姜則可。」
  7. ^ 《國語》〈晉語〉:「秦伯歸女五人,……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
  8. ^ 韋昭註:「濟,當為『擠』。擠,滅也。」
  9. ^ 《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兵所由來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10. ^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11. ^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12. ^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13. ^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14. ^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15. ^ 《史記封禅書》:「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16. ^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中呂。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17. ^ 《淮南子》〈氾論訓〉:「牛馬有功,猶不可忘,又況人乎!此聖人所以重仁襲恩,故炎帝於(作)火,死而為灶,禹勞天下,死而為社,後稷作稼穡,死而為稷。」
  18. ^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19. ^ 《潛夫論》〈五德志〉:「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20. ^ 从历史记载来看炎帝的发祥地及其活动区域. 北京日报 (北京). 2012-10-22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3) (中文). 
  21. ^ 《资治通鉴外记》记载,“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黄帝,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寶。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22. ^ 《国语·晋语》
  23. ^ 《春秋命歷序》:「炎帝號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
  24. ^ 《通鉴续编》:「神农氏纳莽水氏之女曰听詙,生临魁嗣为炎帝,在位八十年,临魁生帝承,在位六十年,承生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生帝宜又曰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冝生帝来亦曰帝克,在位四十八年,来生帝里又曰帝居,在位四十三年,居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皆不在帝位,克生帝榆罔」。
  25. ^ 《史纂通要·巻一·五帝总论》:「 神农氏后又有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防通八代」。
  26. ^ 《读书纪数略》:「炎帝神农,传子临魁,临魁子承,承子明,明子宜,宜子来,来子里,里之曾孙榆罔,凡八世」。
  27. ^ 《路史卷十三·后纪四·禅通纪·炎帝纪下》:"昔者神农取于承桑氏矣,至于炎居复纳承桑氏"
  28. ^ 明·陳士元《名疑·卷一》:「炎帝临一作临魁,炎帝直一作,炎帝厘一作又作,炎帝居母桑水氏名听訞太平御览訞音妖或作听谈又作听郯字转讹,炎帝克一作又作又作字讹,炎帝魁时夙沙侯杀其谏臣箕文夙沙一作宿沙一作质沙箕文一作箕父,炎帝榆防一作榆冈
  29. ^ 《路史卷十三·后纪四·禅通纪·炎帝纪下》炎帝居母曰听訞,承桑氏之子也。炎帝居生节茎。
  30.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29年注:「焦,今河南三門峽市東二里。據史記,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此說不可信。蓋神農之名初見於易繫辭,史記封禪書言……,亦託之管仲耳。焦為姬姓國,左傳明言之,何得為神農之後,且周武王時更不知有神農氏也。」
  31. ^ 雷欣翰〈早期神农传说及其文化意涵考论〉:「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所有先秦材料中,炎帝与神农氏都没有被合用过。有一些文献中只有‘神农’或者只有‘炎帝’;有一些文献中既有‘神农’又有‘炎帝’,但二者的含义截然不同。……根据现有材料,文献中的‘炎帝神农氏’最早出现在《汉书》的《古今人表》和《律历志下》中。《古今人表》将‘炎帝神农氏’列于‘上上圣人’中的第二位,最为直观。据说《汉书》对相关问题的记载是选取了刘歆《世经》的说法,因此后人多将神农与炎帝的含混归咎于刘歆。此后,汉晋学者如赵歧、皇甫谧多有使用此称谓者。……到了晋代,炎帝与神农已经没有区别了。」收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32. ^ 甘錫安譯,許靖華著《氣候創造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33. ^ 田阡子、孙宏开、江荻《汉藏语数据与东亚人类的渊源》
  34. ^ 《周書》卷1:「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遯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其後曰普回,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回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并以為氏焉。 」
  35. ^ 《遼史》卷63:「庖犧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後,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儼志晚出,盍從周書。蓋炎帝之裔曰葛烏菟者,世雄朔陲,後為冒頓可汗所襲,保鮮卑山以居,號鮮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庫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見於此。」

外部連結

参见

前任:
伏羲
中国中原地区君主 繼任:
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