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子
(重定向自酒注)
注子,一名酒注子,特指中国傳統之执壶中用于盛酒和温酒用途者,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可置于多有配套的注碗中以温酒。朝鮮又稱為瓶型酒煎子(韓語:甁形酒煎子、병형 주전자)。 注子始于晚唐,盛行于五代至宋元时,多为瓷质或金属质(金、铜),形状与䓨(古代盛灯油的长颈油壶)相似,大腹,上有盖,旁有嘴和柄,一侧按流,另一侧附柄,去柄安系者称为偏提[2]。唐代中期多为鼓腹、盘口短颈、短流,其身丰满圆浑,流呈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流与柄在五代时逐渐加长,宋代器身趋向瘦长,多呈瓜棱形,流口与柄等高[3]。
中國烧制注子的著名窑址有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釉贴花、釉下彩绘及郏县窑黑釉蓝斑,宋代景德镇窑等[4]。成套的注子、注碗在宋墓中多有出土,因配套使用,两器多在一窑内烧成,形体通常谐调一致[5],注碗的造型,如大小及装饰花纹均依注子的尺寸和形式而定。
《事始》曰: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䓨,而盖、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
——唐·李匡乂《资暇集·注子偏提》-
北宋湖田窑注子和刻花注碗,海宁博物馆藏
-
北宋湖田窑注子和注碗,海宁博物馆藏
-
朝鮮高麗時代青瓷堆花花紋注子及注碗,三星美術館 Leeum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