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云
(重定向自郭靜云)
郭靜云 博士 | |
---|---|
出生 | Olga Rapoport 1965年9月22日 苏联俄羅斯莫斯科 |
居住地 | 臺灣嘉義縣民雄鄉 |
国籍 | 中華民國 以色列 |
學術工作 | |
主要領域 | 古代中國歷史 |
著名作品 | 《親仁與天命:從《緇衣》看先秦儒學轉化成「經」》 《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 《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 |
郭靜云(英語:Olga Rapoport,1965年9月22日—),筆名Olga Gorodetskaya (俄语:Ольга Городецкая),汉学家,通過考古、藝術、文獻、古文字互補考證研究中國上古史及先秦歷史與文化。蘇聯科學院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和研究所教授,長駐台灣研究。猶太人,後來歸化以色列國籍和中華民國國籍。
生平
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從1983年到1989年在職就讀於蘇聯美術院、繪畫、雕塑及建築大學藝術理論及歷史學系,1989年獲藝術史碩士學位,碩士論文為《漢代人像來源》。1989至1993年在職就讀於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專業為世界古代文明文化,研究方向為中國上古文化。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春秋戰國時期文化中,“人”的角色變化》。攻讀碩博士期間,還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北京大學訪學和進修。讀書期間曾參加黑海考古隊,在克裡米亞半島参加考古發掘。1982-1989年在蘇聯文化部國立普希金美術館工作,1989-1992年工作於蘇聯文化部國立東方民族藝術博物館。1993-2003年工作於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
2003年赴臺灣,先後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專案特聘員)、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訪問學人)[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華梵大學東方思想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訪問研究員)等單位訪學和工作。2007-2008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自2008年8月起擔任中華民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教授,期間於2012-2015年受聘為廣州中山大學珠江學者講座教授,現為南京大學全球人文研究院教授。
獲獎與榮譽
- 臺灣教育傑出青年學者獎(2010年)
- 國立中正大學優良教師獎(2012年)
- 臺灣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勵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2013年)
- 廣東省珠江學者講座教授(2012-2015)
論著目錄
中文論著
專著
- 《親仁與天命:從《緇衣》看先秦儒學轉化成「經」》,臺北:萬卷樓圖書,2010年。
- 《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 《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 《考古偵探:解讀歷史就像閱讀推理小說,帶你踏查文明起源,思辨炎黃子孫、大禹治水是否神話傳說?(上、下冊)》,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
- 《商文明的信仰世界與傳統思想淵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期刊論文
- 〈秦始皇帝稱號研究〉,《歷史文物》2005第2期,臺北:歷史博物館,頁78-83。
- 〈由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二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頁1-40。
- 〈論中西古代個人像藝術及其觀念〉,《考古學報》2007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頁267-294。
- 〈甲骨文“下上若”祈禱占辭與天地相交觀念〉,《周易研究》2007第1期,濟南:山東大學,頁7-13。本文載:《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7年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先秦史》2007年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2-13。
- 〈秦始皇陶俑:墓俑或功臣肖像?〉,《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1期,頁65-78;本文轉載:《高等學院文科學術文稿》 2008年2期,頁107-109。
- 〈夏商神龍佑王的信仰以及聖王神子觀念〉,《殷都學刊》2008年1期,頁1-11。
- 〈先秦易學的“神明”概念與荀子的“神明”觀〉,《周易研究》2008年3期,頁52-61;本文轉載:《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8年9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38-46。
- 〈墓俑育功臣像資間〉,《歷史文物》180-181期,2008年7-8期,頁62-71、76-85。
- 〈試探西漢文官編修“天下之經”方法—以《緇衣》篇為例〉,《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二十輯,2008年8月,頁253-285。(韓國)
- 〈《緇衣》“君以民芒”原義之推論〉,《湖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頁32-38;本文轉載:《複印報刊資料.先秦史》2009年4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40-46。
- 〈郭店出土《太一》:社會歸於自然天地之道(再論老子丙組《太一》書文的結構)〉,《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13號,東京:東京大學中國出土資料學會,2009,頁41-61。
- 〈《尚書‧呂刑》不同版本及其思想研究〉,《史學史研究》,2009年第2期,頁84-92。〈郭店楚簡《太一》四時與四季概念〉,《文史哲》,2009年第5期,頁20-26;本文轉載:《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9年1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60-66。
- 〈由商周文獻試論歷史時間觀念之形成〉,《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年12月,頁1-19。
- 〈“賢師”與“忠臣”:試探簡本《緇衣》第十至十一章的本意以及經本主題的來源〉,《國學學刊》,2009第4期,頁35-47。
- 〈試論先秦儒家“ ”概念之來源與本意〉,《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頁4-17。
- 〈幽玄之謎:商周時期表達青色的字彙與其意義的演化〉,《歷史研究》,2010,第2期,頁4-24。
- 〈史前信仰中神龍形象來源雛議〉,《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頁23-33,CSSCI,考古學一級,本文轉載于《殷都學刊》,2010年第3期,頁66-75。
- 〈殷商的上帝信仰與“帝”字字形新解〉,《南方文物》,2010,第2期,頁63-67;本文首載於《中國文字博物館》2期,安陽:語文出版,2009,頁37-46。
- 〈據出土的先秦《緇衣》版本再考證《都人士》逸詩的原文〉,《東華人文學報》,第17期,2010年7月,頁1-20。
- 〈商周文獻中歷史觀念形成脈絡考〉,《歷史人類學刊》第八卷第二期,2010年10月,頁1-86。THCI Core
- 〈從商周古文字思考“幹”、“坤”卦名構字──兼釋“ ”字〉,《周易研究》2011年2期,頁17-24。
- 〈從考古史實推論殷商建國的情況〉,《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51期,2011年12月,頁39-43。
- 〈古代亞洲的馴馬、乘馬與游戰族群──兼說殷商文明馬車的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頁184-204。
- 〈楚簡《緇衣》的“謹言慎行”論——第十五至十六章的本意考〉,《學術研究》,2013年第1期,頁87-96。
- 〈殷周王關係研究〉,《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2期,頁53-68。
- 〈殷商統治者屬外來的人種──試論在中華文明形成階段中族群的多元性〉,《歷史人類學刊》第十一卷第二期,2013年10月,頁1-21。
- 〈江南對虎神的崇拜來原──兼探虎方之地望〉,《湖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頁5-14。
- 〈從新石器刻紋白陶和八角星圖看平原與山地文化的關係〉(與郭立新合著),《東南文化》,2014年第4期,頁6—15。
- 〈論稻作萌生與成熟的時空問題〉(與郭立新合著),《中國農史》,2014年第5—6期,頁3—13;3—13。
- 〈商周虎方和盧方:兩國空間範圍考〉,《南方文物》,2014年第4期,頁101—107。
- 〈重新思考“壽”字來源與字形結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1期,頁59─64。
不定期的學刊論文
- 〈甲骨文中“神”字的雛型及其用義〉,《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95-100。
- Портрет как мировоззрение и невербальная изобразите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肖像概念,視覺性的歷史記載). Восток-Запад историко-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альманах: 2005–2006 (東—西:歷史與文學)М.: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фирма «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莫斯科:東方文學),2006,頁150-170(俄文)。
-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與《上海博物館竹簡.恒先》中造化三元概念〉,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二期,20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67-192。
- 〈先秦自然哲學中“天恒”觀念:竹簡《太一》與《恒先》論及宇宙源頭〉,《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北京:三聯書店,2007,頁357-375。
- 〈“神明”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儒學》叢刊第一輯,北京,商務出版社,2007,頁427-434。
- 〈甲骨、金、簡文“ ”字的通考〉,《古文字研究》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35-140。
- 〈由《緇衣》看討先秦與西漢儒家觀點之異同────以簡本第二至四章為中心〉,《中國經學》第4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53-90,。
- 〈楚簡《緇衣》論刑、親民和靈命之問題〉,《中國經學》第5輯,2009年,頁137-174。
- 〈由商周文字論“道”的本義〉,《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2009,北京:線裝書局,頁203-226。。
- 〈論“肖像”藝術的主題——試探跨越文化之定義〉,《意象》第三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頁135-176。
- 〈Ханьская эстетика(漢代美感與美學)〉,《Человек и культура востока(東方人與文化)2008》,М.: ИДВ РАН(莫斯科:遠東研究所),2009,頁15-20(俄文)。
- 〈由竹簡《緇衣》論戰國時期歷史語言的問題〉,《簡帛研究2007》,2010年4月,頁6-21。
- 〈釋甲骨文“ ”字〉,《古文字研究》二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41。
- 〈殷商王族祭日與祖妣日名索隱〉,《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二輯,上海古籍,2011年,頁47-76。
- 〈“大禾方鼎”尋鑰──兼論殷商巫覡的身分〉,《藝術史研究》第13輯,2011年,頁75-112。
- 〈先秦竹書與萬世之經〉,《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九、十輯,2012年,頁138-149。
- 〈釋楚簡“ ”、“ ”、“ ”和“ ”字〉,《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六輯,2012年,頁1-15。
-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концепции «Дао» на основании данных палеографии (從古文字論“道”概念之起源)〉,《Человек и культура востока(東方人與文化)2010》,М.: ИДВ РАН(莫斯科:遠東研究所),2012年,頁37-64(俄文)。
- 〈甲骨文“ ”、“ ”、“ ”字考〉,《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頁197-221。
- 〈商文明夔龍饕餮神紋來源之謎〉,《藝術史研究》第15輯,2013年,頁29-76,。
- 〈戰國秦漢出土文獻“ ”字通考〉,《簡帛研究201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50-59。
- 〈試釋“虎 ”——兼論老虎為殷王室保護神的作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97-105。
嚴格審查制度的學術專書論文
- 〈論“ ”、“ ”、“微”、“媺”、“美”字的關係〉,黃德寬、張光裕主編。《中國古文字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頁391-396。
- 〈從《總物流形》第一章釋詁論戰國末期道教祭辭的萌芽〉,《出土資料と漢字文化圈》,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頁(73)-(96)。
真實發表的會議論文集
- 〈肖像定義與其範圍輪廓〉,《位格和個人概念在中國與西方》輔仁大學華裔學志叢書《Monumenta Serica》,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6,頁605-655。
- 〈道家『神明』觀〉,《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6年5月,頁153-168。
- 〈由簡本與經本《緇衣》的異同論儒家經典的形成〉,《第五屆中國經學研究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2009,頁301-326。
- 〈“ ”與“禦”:論二字在商周語文中的涵義以及其在戰國漢代時期的關係〉,《語言文字與教學的多元對話》,台中:東海中文系,2009,頁343-357。
- 〈《總物流形》第一章釋詁──兼論其文章屬性及戰國末期道教的萌芽〉,《語言文字與文學詮釋的多元對話》,台中:東海大學,2011,頁107-154。
- 〈殷商自然天神的崇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與商文化──殷墟科學發掘8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頁520-548。
- 〈語言與文字:試論殷商文字之發源與形成〉,張光明、徐義華編,《甲骨學暨高青陳莊西周城址重大發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其他
- 〈閱讀《恒先》〉,簡帛研究網2008.07.25[永久失效連結]
- 〈《恒先》補考二則〉,簡帛網2011/03/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學術由問題始,“學科”不過是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2月30日
- 〈透過亞洲草原看石峁城址〉,《中國文物報》2014年1月17日
- 〈北緯32°:亞非古文明起源猜想〉,《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19日
- 〈中華文明起源新論: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7月14日
- 〈自然地理的“中原”與政治化的“中原”概念〉,《中國文物報》2014年8月12日
會議論文集(會議內用)
- 〈中國禪宗是否影響蘇菲文化?〉,“第十三屆國際佛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2006年10月。
- 〈魚絲與法索:楚簡《緇衣》第十四章本旨鉤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第四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3月
- 〈甲骨文用辭及福佑辭〉,《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00年6月11日。
- 〈呂太后受命!──西漢史官對天命所闡述及所隱藏〉,《第八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10月。
- 〈東北拜虎族群的活動及對殷周文明的影響〉,“王懿榮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8月。
- 〈從碳十四數據看盤龍城的年代及其與二裡頭、鄭、偃三城的關係〉,“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12月(與郭立新合著)。
俄文論著(1989-2005)
專著
- Зарождение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 дипломная работа. Ленинград, 1989 《漢代人像來源》,蘇聯美術院附設繪畫、雕塑及建築大學•藝術理論及歷史系,碩士論文。
- "Человек" в историческом процессе древнего Китая VIII¬—III вв. до н.э. (《春秋戰國歷史過程中,“人”概念的變化》)Москва, ИВРАН(莫斯科:東方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В.Манухин, А.Кобзев, В.Таскин, Б.Рифтин, Д.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или Цветы сливы в золотой вазе. Т.1, 2, 3. (Участие в переводе, научной подготовке текста, сверке с оригиналом и редактуре перевода. Примечания. Перевод и обработка стихов) - Иркутск: Улисс,1993 與V.Manuhin, A.Kobzev, V.Taskin, B.Riftin, D.Voskresenskiy 合著,《《金瓶梅》譯注 》1-3冊,1993。
- Цветы сливы. Китайская любовная лирика. Поэтический перевод и комментарии (《梅花:中國宋明樂府譯注》)СПб.: Нева – М.: Олма-пресс(聖彼德堡)2000。
- Бо Син-цзянь (《唐白行簡著作譯注》)М.: Наталис 莫斯科2003。
期刊論文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 загадки и парадоксы (в соавторстве с А.Кобзевым) - Азия и Африка сегодня. М.: Наука,1992,№ 7 〈中國性文化謎語及奇論〉,與A.Kobzev合著,《現今亞洲與非洲》學術月刊,№ 7(1992)。
- Культурный феномен древнего Чу. Истоки китайской живописи - Восток. М.: Наука,1993,№ 1 〈楚國文化現象,中國繪畫來源〉,《東方》學術雙月刊,№ 1(1993)。
- Портретная идеализация в культурах Востока и Запада-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М.: Наука,1993,№ 4 〈東西肖像中的理想化方法〉,《遠東問題》學術雙月刊,№ 4(1993)。
- Чжан Хэн. Ода возвращению к полям (〈張衡《歸天賦》譯注〉)Орфей.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альманах,(《文學年刊》莫斯科)2001,№1, 頁1-5。
- Хуан ши нюй бао цзюань (“Драгоценный свиток о праведной Хуан”) (Вступительная ст., поэтический пер., комментарии)(〈《皇氏女寶菤》譯注〉)Восток. М.: Наука(《東方》學術雙月刊)2002,№ 2,頁145-158。
- Поэтика иероглифа (〈漢字詩學〉)Восток М.: Наука(《東方》學術雙月刊),2002,№ 6,頁5-24。
- «Лицо», «личность» и « портрет» на Западе и Востоке. (Соотношение понятий и явлений)(〈東西方文化中“臉”、“人身”和“肖像”辭彙的概念與現象之比較〉),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遠東問題》學術雙月刊,哲學,莫斯科:科學出版社)2003,№ 3,頁135-147。
- Запад – Восток.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и других культурах мира(〈西-東:中國與其他古代文明中,肖像的形成〉),Восток. М.: Наука(《東方》學術雙月刊,莫斯科:科學出版社)2003,№ 4,頁30-42。
- Путь смертного – полюбить смерть(先秦道家對死亡的概念),Восточная коллекция(《東方典藏》學術季刊,莫斯科:國家中央圖書館),2004,№ 1頁31-38。
- Первый снег на Янцзы(〈趙幹〈江行初雪圖〉〉),Восточная коллекция(《東方典藏》學術季刊,莫斯科:國家中央圖書館),2004,№ 2,頁9-17。
- Лики Шан/Инь (Китай, II тыс. до н.э.)(商代對人面與獸面的崇拜),Вестник древней истории. М: Наука(上古史季刊)莫斯科:科學出版社,2005,№ 1,208-219。
- Дух и тело в погребальных традициях Чжоу X—III вв. до н.э.(周代喪禮中屍體與魂魄),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Философия. М.: Наука《遠東問題》學術雙月刊,哲學)莫斯科:科學出版社,2005,№ 2,頁133-143。
論文集論文
- 〈Концепция древнеегипетского портрета〉,《Сборник студенческих работ Академии Художеств》,1985 〈古埃及肖像概念〉,《蘇聯美術院青年學者論文集》,1985。
- 〈К вопросу у датировке Аменхотеп и Реннаи〉,《Труды ГМИИ им. А.С.Пушкина》,1986 〈普希金美術館收藏之Amenhotep 與Rennai木俑年代考訂〉《國立普希金美術館年刊》,1986。
- Искусство «весеннего дворца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 М.: Квадрат,1993 〈春宮畫〉,《中國古代情色文化》,1993。
- Несколько слов об иллюстрациях к роману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 Китайский эрос. М.: Квадрат,1993,〈《金瓶梅》插圖研究〉,《中國古代情色文化》,1993。
- Дэ как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потенция китай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а и его империи в символах ицзинистики и образах искусства)- От магической силы к моральному императиву: категория дэ в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М.: Наука,1998 〈中國皇帝與帝國之“德”在易學象徵上以及藝術上的表現〉,《中國文化中“德”的概念》,1998。
會議論文集論文
- Глиняная армия империи Цинь - XX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0 〈秦始皇兵馬俑〉,《第21屆“中國社會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0。
- Портреты великих императоров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теории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 восполнения власти через инь - XXI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1 〈帝王像與采陰補陽理論〉,《第23屆“中國社會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
- Об истоках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ортрета в Китае - XXIV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Ч.1. М.: Наука,1993 〈中國肖像來源〉,《第24屆“中國社會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
- Хронология и анахронизма 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論《金瓶梅》年表以及年表的混淆問題〉)- XXV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5 (《第26屆“中國社會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
- Персонажи романа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 (〈《金瓶梅》中的角色研究〉)- XXV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1996(《第27屆“中國社會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
- Поэзия и музыка в романе «Цзинь, Пин, Мэй»(〈《金瓶梅》之詩辭及音樂〉)XXX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1 屆“中國社會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莫斯科:科學出版社),2001,頁216-236。
- От иероглифа к слову (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зия по-русски)(〈中文詩俄譯法之研究〉),XXX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2屆“中國社會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莫斯科:科學出版社)2002,頁195-213。
- Четырежды «Четыре печальных стиха» (к вопросу о принципах перевода китайской поэзии) (〈張衡《四愁詩》四種理解與譯注〉),XXXIII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М.: Наука(《第33屆“中國社會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莫斯科:科學出版社)2003,頁183-192。
- Титулатура первог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императора(〈秦始皇帝稱號研究〉),IX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Философии Восточно-Азиатского региона и мировая цивилизация». М.: ИДВ РАН(《“遠東哲學與世界文明”第十二屆研討會論文集》,莫斯科:遠東研究所)2003,頁172-181。
- Категория «лин» в чжоуском погребальном ритуале,Всемирный конгресс востоковедов,〈論周喪禮中的“靈”範疇〉“亞非學國際研討會 IKANAS-2004”,莫斯科,2004。
參考文獻
- 姜广辉:《中国文明的源头是北方还是南方》,《中华读书报》2013年12月4日10版。
- 郭立新:《长江中游是东亚稻作原生文 明的发祥地-郭静云教授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述评》,《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 孙隆基:评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 史实》,《东吴历史学报》第三十一期。
- 刘森淼:《对中国当代考古学及史学理论实践的反思——{简评郭静云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武汉文博》2014 年第 3 期.
- 范梓浩:《我为什么相信“夏”源于江汉之说? 》,《中华读书报》/2014 年/4 月/2 日/第 010 版。
- Guo Lixin: Way Out of the Maze of Hist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Vol. 2 No. 4, May, 2014。
- 谢恩得:《颠覆!中华文明起源 不在黄河在长江》、《郭靜云改變上古史 學者有喊讚有搖頭》,《联合报》2014.02.21
- 《中華文明源於長江 郭靜云演講爆滿》《联合报》2014.02.26
- 吴越:上古文明传播并非“由北向南”?《文汇报》2014.2.26.
- 海冰:新锐学者称上古文明起源于长江,中华文明起源新论引发学界震荡,《湖北日报》2014.12.09。
- 许宏VS郭静云:争议中华文明起源新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14日第620期,
- 《2014学术争鸣大事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2日。
- 孙隆基教授演讲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些问题——以评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为本
-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郭静云女士来我院作学术报告[永久失效連結]
- 中山大学博雅讲座第五十二讲-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 台湾中正大学郭静云教授应邀做客我院“嵩阳讲坛”[永久失效連結]
- 陕西师范大学集贤讲堂第八十八讲举行[永久失效連結]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 浙大东方论坛第143讲——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明伦堂讲会第143期
- 郭靜云教授《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新書發表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郭静云教授讲述“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 農作、青銅、馬車技術與多元文明結合的問題[永久失效連結]
- 2013中国影响力图书排行榜
- 中华文明南、北起源说
- 读《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 个文化人必须知道的真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