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Bosanski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Kreyòl ayisyen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Lëtzebuergesch
- Lietuvių
- Latviešu
- Malagasy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नेपाल भाषा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ਪੰਜਾਬੀ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संस्कृतम्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Тоҷикӣ
- ไทย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Winaray
- 吴语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 粵語
罗伯特·威尔逊 Robert Wilson | |
---|---|
出生 | 英語:Robert Woodrow Wilson (1936-01-10) 1936年1月10日(88歲) 美国德州休士頓 |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萊斯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 |
知名于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奖项 | 亨利·德雷伯獎章(197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1978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學 |
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英語:Robert Woodrow Wilson 1936年1月10日—),美国射电天文学家,1964年与阿诺·彭齐亚斯一起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并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尔逊1936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父亲是一位化学工程师。威尔逊1957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萊斯大學,而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在那里,他受到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的影响,支持稳恒态宇宙学。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年威尔逊转往贝尔实验室设在新泽西州霍姆代尔的研究中心,与彭齐亚斯进行合作,于1964年使用一具为早期通讯卫星设计的天线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威尔逊致力于使用射电天文的方法研究星际分子、测定星际物质中各种同位素的相对丰度。1976年,威尔逊成为贝尔实验室无线电物理研究部的主任,1978年与彭齐亚斯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参阅
参考资料
早期宇宙 | |
---|---|
膨胀宇宙 | |
结构形成 | |
成分 | ΛCDM模型 · 暗能量(候选:真空能、第五元素、恰普雷金气体(英语:Chaplygin gas)) · 暗物质(候选: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惰性中微子、轴子、恰普雷金气体(英语:Chaplygin gas)) |
时间表 | |
实验 | 观测宇宙学 · 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 · 斯隆数字化巡天 · 宇宙背景探測者 · 毫米波段氣球觀天計畫 ·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 · 普朗克卫星 · 2016年2月引力波探测 · 暗能量巡天 · 羅曼太空望遠鏡 · 平方千米陣 · 歐幾里得衛星 |
宇宙的終極命運 | |
科学家 | |
概念 | |||||||
---|---|---|---|---|---|---|---|
電波望遠鏡 |
| ||||||
天文台 | |||||||
人物 | |||||||
相關主題 | |||||||
1901年-1925年 | 1901年:伦琴 / 1902年:洛伦兹、塞曼 / 1903年: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 / 1906年:汤姆孙 / 1907年:迈克耳孙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马可尼、布劳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维恩 / 1912年:达伦 / 1913年:昂內斯 / 1914年:劳厄 / 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纪尧姆 / 1921年:爱因斯坦 / 1922年:玻尔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兰克、赫兹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考克饶夫、沃爾頓 / 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 / 1953年:泽尔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兰姆、库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 /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 / 1958年:切连科夫、弗兰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张伯伦 / 1960年:格拉泽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尔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维格纳、梅耶、延森 / 1964年:汤斯、巴索夫、普罗霍罗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费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贝特 / 1968年:阿尔瓦雷茨 / 1969年:盖尔-曼 / 1970年:阿耳文、奈爾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库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贾埃弗、约瑟夫森 / 1974年:赖尔、休伊什 / 1975年:玻尔、莫特森、雷恩沃特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齐亚斯、威尔逊 / 1979年:格拉肖、萨拉姆、温伯格 / 1980年:克罗宁、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爾森 / 1983年:钱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鲁比亚、范德梅尔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鲁斯卡、宾宁、罗雷尔 / 1987年:贝德诺尔茨、米勒 / 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贝格尔 / 1989年:拉姆齐、德默尔特、保罗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泰勒 / 1991年:德热纳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尔斯、泰勒 / 1994年:布罗克豪斯、沙尔 / 1995年:佩尔、莱因斯 / 1996年:戴维·李、奥谢罗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恩-塔诺季、菲利普斯 /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韦尔特曼 / 2000年:阿尔费罗夫、克勒默、基尔比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康奈尔、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维斯、小柴昌俊、贾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兹堡、萊格特 / 2004年:格娄斯、波利策、韦尔切克 / 2005年:格劳伯、霍尔、亨施 / 2006年:马瑟、斯穆特 / 2007年:费尔、格林贝格 /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尔、高錕 / 2010年:海姆、诺沃肖洛夫 / 2011年:珀尔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罗什、瓦恩兰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 2016年:索利斯、霍尔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鲁、斯特里克兰 / 2019年:皮布尔斯、奎洛兹、马约尔 / 2020年:彭罗斯、根策尔、盖兹 / 2021年:真鍋淑郎、哈塞尔曼、帕里西 / 2022年:阿斯佩、克劳泽、蔡林格 / 2023年:阿戈斯蒂尼、克劳斯、呂利耶 / 2024年:霍普菲尔德、辛顿 |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赫歇爾獎章获得者 |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亨利·德雷伯獎章获得者 | |
---|---|
1886年-1900年 |
|
1901年-1925年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
1976年-2000年 |
|
2001年-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