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盂蘭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盂蘭
北京广化寺的盂蘭盆節法會
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盂蘭盆節法會
香港銅鑼灣的盂蘭文化節

盂蘭節,或稱盂蘭盆節[註 1],是佛教為期三個月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農曆七月十五),所以又稱為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於是日供養僧團,以此功德迴向逝世先人、累世父母,助其解脫苦痛,是為盂蘭盆會

佛陀時代,印度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4],而在各地的佛教傳統中,也出現了施食餓鬼、救度先亡的儀式[5][6][7][8]

盂蘭節正日有二說︰一為農曆七月十五日,二為七月十四日。在廣東香港澳門乃至華南地區的一些人以七月十四日為正日;而由於盂蘭節與道教的中元節同屬「鬼節」,故七月十五為正日之說並行。

盂蘭節為漢傳佛教的重要節日,僧侶於這天集會,無分彼此,可互相提出意見和看法,從而作自我改善。因此,佛家又稱為「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傳統上認為「盂蘭」的意思為「救倒懸」(巴利語:olambana,梵語:avalambana=>*ullambana[註 1]),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餓鬼[9]。home

香港澳門常見的活動是燒街衣,以博愛眾靈,最好在華夏曆七月初一至十四日,日間也可以燒街衣。[10]

盂蘭節典故

homeless

依照舊時佛教的制度,僧侣每逢雨季时,会集合在一起修行,稱為結夏安居南傳佛教此節日開始於佛曆中的第11次滿月後,大約相當於陽曆的十月,稱為供僧衣節。由於中國的氣候與印度不同,漢傳佛教的結夏安居就改為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经过三个月的修行精进后,僧侶向佛陀报告修行成果,佛陀为此感到欢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11]漢傳佛教在這天以盂蘭盆會供養三宝,濟度六道苦难眾生,以功德回向累世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传扬孝亲之德。[11][12][13]

目連救母

《盂蘭經》稱目犍連得道後,想報父母養育之恩,以神通力見亡母生餓鬼道中,感到悲傷的目犍連用鉢盛飯,為母供食。然而,飯未入口,就化為火炭,目犍連向釋迦牟尼佛陳說此事。佛說光憑一人之力無法解救,須仰賴供養眾僧功德的威神之力乃得解脫,要目犍連於七月十五日(佛教結夏安居最後一日),備好麨飯、五果、瓫罐、香油、燈燭、床榻、臥具,供養眾僧。當此之日,眾佛教聖者,皆示現僧人之身,一同受鉢,自恣懺悔,具清淨戒。供養此等之眾,則其過世先祖、親屬,得出三惡道,應時解脫,衣食自然。最後,目犍連之母於是日得脫餓鬼之苦。經文最後說一切大眾皆可依照此法供養僧團,救度先亡。

南傳佛教巴利聖典《餓鬼事》中,也出現了同樣主題的情節,但主角是舍利弗。另外,《撰集百緣經》載〈優多羅母墮餓鬼緣〉也是類似的故事,而主角為優多羅比丘。《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是以目犍連為主角,但要救度的亡母生於摩利支世界(marīcika lokadhātu)[1]。《地藏菩薩本願經》也以相似情節為引,但將餓鬼道換為地獄道,稱地藏菩薩前世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其母親。

佛家盂蘭盆法會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4]

佛陀時代,印度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4]。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僧團,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儒家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得到中國歷代帝王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5][16],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17]

日期

盂蘭節(華夏曆七月十五)
西曆年份 西曆日期 西曆年份 西曆日期
2014年 8月10日 2029年 8月24日
2015年 8月28日 2030年 8月13日
2016年 8月17日 2031年 9月1日
2017年 9月5日 2032年 8月20日
2018年 8月25日 2033年 8月9日
2019年 8月15日 2034年 8月28日
2020年 9月2日 2035年 8月18日
2021年 8月22日 2036年 9月5日
2022年 8月12日 2037年 8月25日
2023年 8月30日 2038年 8月15日
2024年 8月18日 2039年 9月3日
2025年 9月6日 2040年 8月22日
2026年 8月27日 2041年 8月11日
2027年 8月16日 2042年 8月30日
2028年 9月3日 2043年 8月19日

參看

注釋

  1. ^ 1.0 1.1 盂蘭盆會是東亞佛教流行的地區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的法會,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先祖的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的原語不明,唐朝僧人將「盂蘭盆」釋為梵語「烏藍婆拏」(巴利語:olambana,梵語:avalambana=>*ullambana,ullambana為根據印度原語和漢譯詞的構擬[1]),意思是倒懸。據《一切經音義》記載:「案西國法至於眾僧自恣之日,盛設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懸之苦。以彼外書云先亡有罪,家復絕嗣,无人祭神請救,則於鬼處受倒懸之苦。佛雖順俗,亦設祭儀,乃教於三寶田中,深起功德。」,以供盂蘭盆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2]日本學者辛嶋静志提出新解,指盂蘭盆是盛飯之盆,以盂蘭為飯(巴利語、梵語:odana)在俗語或犍陀羅語中的音變*olana[1][3]。無論是*ullambana或*olana,都不是在已知文獻中出現過的詞,而是根據音值或一些語音變化的通則產生的構擬。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宮坂宥洪. お盆雑考 (PDF). 現代密教. 2023, 32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16). 
  2. ^ 佛歡喜日:各大寺院隆重啟建盂蘭盆報恩法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責任編輯:儲外明 - 佛教頻道 - 大公網 - 2013-08-22
  3. ^ 透視佛經語言的真義──一位出色語文學家辛嶋靜志教授的本領. 佛門網.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7). 
  4. ^ 4.0 4.1 增支部10集177經》:「若奴索尼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喬達摩先生!我們婆羅門施與布施,我們作亡者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願這布施對親族、親屬的亡者(petā)有益!願親族、親屬的亡者們食用這布施!』喬達摩先生!是否那布施對親族、親屬的亡者有益?是否親族、親屬的亡者們食用那布施?……死後往生到餓鬼界,因為那樣,餓鬼界眾生的食物使他在那裡生存、在那裡存續,抑或從此處的朋友、同僚、親族、親屬呈獻,因為那樣,使他在那裡生存、在那裡存續,婆羅門!這是可能的情況,布施對該處生存者有益」
  5. ^ 聖嚴. 法鼓晨音 供養的意義.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7). 
  6. ^ 甘耀權. 考察當代藏傳佛教餓鬼施食之儀式.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0). 
  7. ^ 「滴水儀式(ေ၇စက်ချ, yei sak khya) 」 (三)南傳佛教把功德回向給已故親人的方法. 寂靜精舍 FB. [202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7). 
  8. ^ 南傳上座部佛教為何常有「滴水儀式」?背後有一個故事⋯⋯. 佛門網. [202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8). 
  9. ^ 耀生. 香港風俗及節令文化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年: 115. 
  10. ^ 【農曆七月】鬼節何時燒街衣最好?師傅教你農曆七月正確燒街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8月15日
  11. ^ 11.0 11.1 佛欢喜日供:度脱恶趣众生 报答累世父母. 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2012年8月28日 [2014年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29日). 
  12. ^ 盂蘭盆經》:“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13. ^ 盂蘭盆經》:“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14. ^ 盂蘭盆法會. [201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15. ^ 《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
  16. ^ 《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17. ^ 《法苑珠林》載: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眾獻盆供者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