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馬公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澎湖縣馬公市
馬公市
Magong City
舊稱:媽宮、東西澚
縣轄市
馬公市官方圖章
馬公市徽
馬公市位置圖
坐标:23°34′N 119°35′E / 23.57°N 119.58°E / 23.57; 119.58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
上級區劃澎湖縣
設立1889年(始設媽宮城,為澎湖廳治)
1920年(媽宮改名馬公,設馬公街
1945年(改制馬公鎮,為澎湖縣治
1981年(改制為縣轄市)
下級區劃33627
政府
 • 行政机构馬公市公所
(立法機關:馬公市民代表會
 • 市長黃健忠馬公市市長列表)
面积
 • 总计33.9918 平方公里(13.1243 平方英里)
海拔13 公尺(43 英尺)
人口(2024年11月)(26,822戶)
 • 總計64,040人
 • 排名澎湖縣的第1位
 • 密度1,884人/平方公里(4,879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880
戶政資料代碼10016010
毗鄰湖西鄉
網站http://www.mkcity.gov.tw/

馬公市清代舊稱為「媽宮」、「娘媽宮」或「東西澳」,前二者得名自澎湖天后宮,後者源自清代行政分區名稱,前身為「馬公鎮」,位於澎湖本島西半部,澎湖縣縣治所在地,澎湖群島的政經文化及交通中心,東鄰湖西鄉,全市面積約有34平方公里,人口約有6.4萬人,是澎湖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

1945年將馬公街改制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直至1981年因屬縣治所在地而改制為縣轄市[1],使其成為臺灣唯一座落於離島,以及離島地區的最大都市。

市名緣由

媽宮街井規劃平面圖,圖上標示媽宮五個通稱町名,分別為宮內町、北町、東町、南町、西町(1912)。

馬公地區位於澎湖本島(大山嶼)西部,古稱「媽宮嶼」(Má-king-sū),自古便是避風港。早於明清文獻,便有「娘宮」、「媽澳」、「媽祖臺」、「祖媽宮」、「馬祖澳」等記載,其中以「媽宮」最為常見。由於島上在明朝萬曆年間便有祭祀媽祖澎湖天后宮,故「媽宮」應與媽祖信仰有所關聯,隨後也從地方廟宇擴大成當地地名概念。[2]:143

1920年(大正九年),台灣總督府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推動行政區域改制,原澎湖廳改組成澎湖郡,澎湖郡轄下的「媽宮」便仿其音,轉稱「馬公」,沿用迄今。[2]:143[3]:98-100

二戰結束後,馬公市民間一直有復名的聲浪,不少人認為「媽宮」之名才有城市歷史的延續感,主張從「馬公市」復名回「媽宮市」,亦便於子孫追溯故鄉的文化淵源。[4]

歷史

中央老街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領有澎湖之後[5],媽宮街因瀕臨港灣,常有軍隊駐紮,四季皆可停泊船隻,商業活動頻繁,漸漸發展成熱鬧的市街,在乾隆朝形成所謂「七街一市[註 1]」,市街活動多由官府和班兵把持,駐紮澎湖約有七個標營[註 2],各自設有廟館伙房廣布於媽宮四周[註 3],造成軍民雜處的亂象[8]:57-62道光朝之後,地方教育和商業發展漸趨蓬勃[8]:127-129、到光緒年間,媽宮已發展成「十街二市[註 4]」的規模[8]

媽宮城含括的濱港區域,由「東甲」、「南甲」和「北甲」組成,當時合稱作「媽宮三甲」[10]。約莫於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媽宮僅有「東甲」(官署區)和「南甲」(港埠區)兩個聚落形成[8]。媽宮東甲因與官方政府關係密切,很早便有奉祀玄天上帝、此具備軍事色彩的神祇當作聚落的信仰中心(東甲北極殿)。南甲最初的領域則含括媽宮西半部,如火燒坪、澳仔底以及測天島(小案山)等地,一同集結成神明會的組織;然後在同治三年(1864年)海靈殿落成,確立南甲為一獨立祭祀圈或生活圈的態勢儼然成形[11];由於海靈殿起建全由民間出資,也成為民間勢力崛起的表徵[8]

清末澎湖總鎮署衙門(今馬公市仁愛路與建國路附近)

「北甲」聚落的形成時間稍晚,大約於清領末期才有祭祀「朱府王爺」的神明會組織[12],直到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才正式起建北甲的角頭廟(北甲北辰宮[8]。綜論媽宮三甲的聚落,約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吳宏洛奉旨築城的時候便已存在[10][13]:56-57

1981年將馬公港內東北側淺灘填海造陸(今新生路以南區域),1993年完成上述區域馬公第三漁港港區建設。2020年開始規劃將案山淺灘區與測天島北側填海造陸以解決大型郵輪無法停泊的問題[14]

歷年所屬行政區列表
起訖年份 行政區
1920~1926 高雄州澎湖郡馬公街
1926~1945 澎湖廳馬公支廳馬公街
1945~1946 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
1946~1981 澎湖縣馬公鎮
1981~ 澎湖縣馬公市

地理

氣候

馬公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馬公市(1981年-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5.5
(77.9)
27.8
(82.0)
30.1
(86.2)
35.3
(95.5)
38.9
(102.0)
39.5
(103.1)
40.0
(104.0)
39.8
(103.6)
39.2
(102.6)
37.6
(99.7)
34.4
(93.9)
30.0
(86.0)
40.0
(104.0)
平均高温 °C(°F) 19.3
(66.7)
19.6
(67.3)
22.4
(72.3)
26.0
(78.8)
28.8
(83.8)
30.6
(87.1)
32.0
(89.6)
31.8
(89.2)
30.7
(87.3)
28.1
(82.6)
24.8
(76.6)
21.1
(70.0)
26.3
(79.3)
日均气温 °C(°F) 16.9
(62.4)
17.1
(62.8)
19.5
(67.1)
23.0
(73.4)
25.7
(78.3)
27.6
(81.7)
28.7
(83.7)
28.6
(83.5)
27.8
(82.0)
25.4
(77.7)
22.4
(72.3)
18.9
(66.0)
23.5
(74.3)
平均低温 °C(°F) 15.4
(59.7)
15.4
(59.7)
17.4
(63.3)
20.9
(69.6)
23.7
(74.7)
25.6
(78.1)
26.6
(79.9)
26.5
(79.7)
25.9
(78.6)
23.9
(75.0)
20.9
(69.6)
17.4
(63.3)
21.6
(70.9)
历史最低温 °C(°F) 4.4
(39.9)
5.3
(41.5)
8.2
(46.8)
11.1
(52.0)
15.4
(59.7)
20.3
(68.5)
22.7
(72.9)
22.6
(72.7)
21.8
(71.2)
19.6
(67.3)
14.3
(57.7)
7.1
(44.8)
4.4
(39.9)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1.9
(0.86)
50.2
(1.98)
52.9
(2.08)
92.4
(3.64)
123.2
(4.85)
164.1
(6.46)
131.6
(5.18)
170.8
(6.72)
74.2
(2.92)
26.1
(1.03)
20.1
(0.79)
23.5
(0.93)
951.0
(37.44)
平均相對濕度(%) 80.5 82.4 83.1 83.4 84.5 86.6 85.1 85.5 81.2 78.1 78.0 78.7 82.3
月均日照時數 112.9 96.7 124.7 157.2 172.5 199.6 260.8 240.1 225.3 183.9 131.1 117.3 2,022.1
数据来源:中央氣象局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55,567—    
1986 55,091−0.9%
1991 53,531−2.8%
1996 52,218−2.5%
2001 53,132+1.8%
2006 53,942+1.5%
2011 57,468+6.5%
2016 61,740+7.4%
2021 63,289+2.5%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根據澎湖縣政府民政處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馬公市戶數約2.6萬戶,人口約6.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882人,是澎湖縣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15],也是全縣唯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1,000人的行政區[16]。市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西衛里與桶盤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7,310人與396人,其中西衛里也是澎湖縣人口第一大村里,與朝陽里、光榮里、東文里、西文里並列澎湖縣人口前五大村里[15]

政治

歷任市長

屆次 姓名 黨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1 謝界和 1981年12月25日 1982年3月1日 首任,馬公鎮長改聘
2 王乾同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82年3月1日 1986年3月1日
3 1986年3月1日 1990年3月1日
4 楊國夫 1990年3月1日 1994年3月1日
5 1994年3月1日 1998年3月1日
6 許麗音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1998年3月1日 2002年3月1日
7 王乾發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02年3月1日 2006年3月1日
8 蘇崑雄 無黨籍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06年3月1日 2010年3月1日
9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2010年3月1日 2014年12月25日
10 葉竹林 無黨籍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無黨籍[18] 2014年12月25日 2018年12月25日
11 2018年12月25日 2022年12月25日
12 黃健忠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022年12月25日 現任

市政組織

馬公市公所是澎湖縣馬公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縣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馬公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澎湖縣政府。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馬公市公所並置市政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之下,設有6課3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

馬公市民代表會是馬公市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馬公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市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共有12位市民代表,第一選區1席市民代表、第二選區5席市民代表、第三選區4席市民代表、第四選區2席市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2位市民代表互選產生。

馬公市為澎湖縣議會第一選區,在澎湖縣議會19席縣議員中,馬公市共選出11席縣議員[19]

行政區

馬公市行政區劃

1945年(民國34年),國民政府將「馬公街」改為「馬公鎮」,下設里。

1981年(民國70年),馬公鎮升格為馬公市,共轄34里。

2010年(民國99年)2月1日,馬公市新復里併入復興、長安里,減少1里,所轄變更為33里,轄有:石泉里、光明里、光復里、光華里、光榮里、安宅里、西文里、西衛里、東文里、東衛里、虎井里、長安里、前寮里、重光里、中央里、復興里、中興里、啟明里、桶盤里、重慶里、朝陽里、陽明里、案山里、菜園里、烏崁里、興仁里、鎖港里、山水里、鐵線里、嵵裡里、井垵里、風櫃里、五德里[1]。其中,虎井里與桶盤里為馬公市離島虎井嶼桶盤嶼,自成一里,其餘皆在澎湖本島上。

宗教

教育

大學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交通

1945年美軍所繪製的馬公全景地圖

航空

海運

公路

旅遊

日本統治時期的馬公
澎湖縣最為古老的四眼井:建於1592年,位於馬公市中央老街的最北端

國際交流

姐妹市

出身人物

注釋

  1. ^ 約莫在乾隆年間便有所謂的「七街一市」,即指環繞澎湖天后宮附近的鬧街,分別是「右營直街」、「右營橫街」、「左營街」、「渡頭街」、「海邊街」、「倉前街」以及「大井街」,一市則為天后宮廟埕的「魚市」。[6]
  2. ^ 分別是「水師提標營」、「閩安標營」、「海壇標營」、「南澳標營」、「南澳標右營」、「銅山標營」、「銅山標右營」、「烽火門」。[6]
  3. ^ 廟館設置源自於朝廷實施三年一換的班兵制度,期滿之時,因季風難行,班兵必須滯留澎湖,常常導致盤纏耗盡仍不得歸返。各標營為了解決調防的食宿問題,先後於媽宮各處購置房產,之後更向四周擴散,甚至開始有大批產業,或以收受租金為廟館收入來源。[7]
  4. ^ 街道增加「太平街」、「東門街」(今重慶街)和「小南門街」(今民族路南段);而原有天后宮廟埕的魚市旁,新增一個「菜市」,雖曰「二市」,其實都在同一處。[9]

参考文献

  1. ^ 1.0 1.1 〈歷史沿革〉.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1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5)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顏, 尚文. 《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04 (中文(臺灣)). 
  3. ^ 黃, 驗; 黃, 裕元. 《臺灣歷史地圖》 2016年第三刷. 臺北市: 遠流. 2015. ISBN 9789860475227 (中文(臺灣)). 
  4. ^ 馬公市公所. 〈馬公市公所於2013年3月11日召開推動『媽宮復名』籌備會~〉.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13-03-18 [2019-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5)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許雪姬. 〈清領時期總論〉.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6.0 6.1 林豪 1893.
  7. ^ 張玉璜 1998,第35–41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余光弘.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 (PDF).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張玉璜 1998,第60頁.
  10. ^ 10.0 10.1 許玉河. 〈媽宮三甲與闔澎三大公廟〉. Penghu.Info.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林美容.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地域的構成與發展. 《歷史月刊》. 1988, (9) (中文(臺灣)). 
  12. ^ 郭金龍. 〈第十章.澎湖天后宮的交陪廟〉. 《開臺澎湖天后宮志》. 澎湖縣: 開臺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2006: 345–346. ISBN 9868272300 (中文(臺灣)). 
  13. ^ 張玉璜. 《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570215895 (中文(臺灣)). 
  14. ^ 案山擬海埔新生地 擴建第三漁港至測天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澎湖日報,2020/8/15
  15. ^ 15.0 15.1 業務統計-戶政統計資料. 澎湖縣政府民政處.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7)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內政部戶政司. 人口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 全球資訊網.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統計月報.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20-02-10 [2020-08-27].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馬公市長葉竹林:頻遭打壓 退出國民黨. 中央社. 2021-02-18 [202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澎湖縣議會. 澎湖縣選區介紹. 澎湖縣議會全球資訊網.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9)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