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清朝遺老

清遺,即滿清遺老,亦稱滿遺,指中華民國建立後依然效忠大清國的「遺民」,當中包括謀求清朝復辟的支持者。

定義

胡平生認為清遺的成份可分為滿蒙人組成的「宗社黨」和漢人組成的「遺老」,亦指出「所謂遜清遺老,絕大多數是漢人,僅有極少數的漢軍旗人。民國初年,他們都深抱亡國之痛,散居於全國各地,……悲憤的程度不下於喪失『祖業』的滿洲人。眷懷繫念,無以復加。」[1]

1922年胡先驌指出「清遺」有兩種定義。一種為知道中國要立足於世界,必先改革學術政法,但視推翻清室為叛亂之舉者,如沈曾植陳三立鄭孝胥趙熙等人;另一種則有志維新,順應清朝滅亡的歷史事實,但心中依然忠於清朝,視清朝為故國者。而清遺的根本前提是對遜清小朝廷仍舊懷抱忠誠之態度,僅認定對愛新覺羅氏一家一姓之效忠,抗拒效忠「多數眾民」或代表「多數眾民」的總統[2]

歷史

辛亥革命之後,身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佈《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通令全国剪辫,規定二十日內不剪辮者視作違法[3]。一些人出於多年來的習慣不願剪辮,但有些是因為懷念清朝統治,不願意剪掉辮子,以示效忠清室,並謀求復辟,如後來企圖復辟的張勳就一直留著辮子,亦有認為辮子為「傳統」、「國粹」而不剪辮,有些因怕受罰而剪掉辮子的人更哀号痛哭[4]

参考资料

  1. ^ 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頁53—54:「所謂遜清遺老,絕大多數是漢人,僅有極少數的漢軍旗人。民國初年,他們都深抱亡國之痛,散居於全國各地,……悲憤的程度不下於喪失「祖業」的滿洲人。眷懷繫念,無以復加。」
  2. ^ 《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的轉變》 (PDF). [2014-04-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4-26). 
  3. ^ 《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4. ^ 1911年满清王朝被推翻南昌掀起剪辫运动. 江西晨报网.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