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幢寺

坐标23°6′27.98″N 113°15′13.50″E / 23.1077722°N 113.2537500°E / 23.1077722; 113.25375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海幢公园
海幢寺大雄宝殿塔殿

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海珠区南华中路188号
分类古建筑
时代清代
编号4-5
认定时间1993年8月
澹歸和尚像

海幢寺(幢,粵音:tong4,拼音:chuáng),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南华中路之间,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是廣州五大叢林(另幾個為光孝寺华林寺六榕寺和不存的長壽寺[1])之一。

海幢寺原址在南漢時,曾是皇家園林並建有千秋寺,後荒蕪變成民居。到明代末年,有商人購入建為私家花園,後又轉贈予光牟、池月兩位法師,遂改建為海幢寺[2]

该寺以保存有大量珍贵历史文物而闻名于世。寺里保存有澹歸和尚的墨迹与诗稿。澹歸俗名金堡道隱衛公,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后削發为僧,在该寺长住。他的诗稿有反清情绪,当时无法刊刻,原稿完整无缺,至今仍成为该寺的法宝之一。

历史

海幢寺(1838年)
重建中的寺院牌坊

海幢寺地处万松岭,该岭在历史上也建造过不少名寺,但已先后颓毁,其原址南汉时称为“千秋寺”,後廢為民居。(有說是廢為墓葬區)明代後期富商郭龍岳購入地皮,在此興建了自己的私家花園「蘭園」。至明末,光牟、池月兩位僧人向郭氏募緣得地建佛堂,依佛經「海幢比丘梵語Sa^gara-dhvaja)潛心修習《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成佛」之意,將佛堂取名為海幢寺。[3][4]

平南王屠廣州城後

順治十二年(1655年),曹洞宗第三十三世空隱和尚在寺住持。此後,天然和尚、阿字和尚、古云和尚等名僧先後在此住持傳法。在清軍屠城佔據廣州後,平南王尚可喜聽從了天然和尚勸導,牽頭擴建海幢寺,以超度在十日屠城中屈死的亡魂。在尚可喜的支持下,新建立官府內外人等均紛紛捐資該寺院,陸續購置寺旁田地進行擴建。由康熙五年(1666年)至康熙十八年的10多年間,整體的院閣就增加到23座。其中平南王的妻子、王妃舒氏就捐建了大雄寶殿,平南王本人就捐資建天王殿,總兵許爾顯捐資建韋馱殿、伽藍殿,廣東巡撫劉秉權捐資建山門(今南華中路處,該處原屬「海皮」邊)……隨著寺院建築以驚人速度擴張,最開始的佛堂、准提堂也被改為客堂,環以回廊,以增壯觀。本來樸素之極的海幢寺,開始盡用綠色琉璃磚瓦蓋頂,在當時這是最為華麗名貴的建材,連顯赫的王府也不見得使用[2]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建毘盧閣。道光年間,南海人伍右肅施銀修建韋馱、伽藍兩殿。光緒年間,寺內有僧人300多,一時高僧云集,盛極一方。寺內的四大天王、十六尊者和慈航普渡,與眾不同的男身觀音極具特色。海幢寺既成為弘揚佛法之所,又是廣州人旅遊勝地之一,寺內曾有「古寺參雲、珠江夜月、飛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叢蘭、竹韻幽鐘、花田春曉」八大景點。

天王殿
海幢寺(1874年)

18世紀是海幢寺的鼎盛時期,寺院規模超過現址的三倍。前臨珠江,後倚萬松嶺(今金粟園至龍福西二巷),寺院後東界到達現今的同福上街。最初落成的大雄寶毆闊七楹(約35米),高三尋(合丈四尺多,約7、5米)。後來又建成規模更加宏偉的藏經閣以及天王毆、韋馱殿、伽藍毆等一系列殿堂及配套設施。清《康熙鼎建碑》稱此閣「碧瓦朱甍,侵霄爍漢」。此後還相繼建成叢觀、西彈、鏡空、松雪、悟閒,畫禪等堂宇,地藏、諸天、聞清鐘等樓閣,惜陰、就樹等廊軒,幢隱盧、空緣彈等館舍,還有普同塔、瘞鹿塚等僧侶墓園,寺後有鬆園、寧福莊、瘞鹿亭等。規模之大,為廣州寺廟之冠,也是「五大叢林」之一。

中華民國後

中華民國初期,當局將寺南北兩旁土地分割出來,建成南華路同福路,寺院面積大幅縮減,部分土地轉成私人土地。粵東紅十字會會長陸如磋就曾在民國五年(1916),將一幅其名下原屬海幢寺普同塔的土地捐給紅十字會[2]。開闢同福路把寺園腰斬為南北兩部分。民國十七年(1928年),廣州市政府把海幢寺部分房地劃出建「河南公園」,民國廿二年(1933年)9月改稱「海幢公園」。至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前夕,海幢寺的許多殿房因開馬路而被清拆,只保留大雄寶殿、天王殿、舍利塔殿等部分建築。

海幢寺普同塔畫像(1903年)
清末時的出家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公园进行过多次修葺,寺內仍有乾慧、素仁兩位僧人居住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幢寺惨遭浩劫,四大天王殿被清拆,寺內所有佛像被砸爛,文物也大多流失損毀。1980年代末,大雄寶殿成為音樂茶座和舞廳。

1992年,廣州市佛教協會收回被佔用的殿堂。1993年1月,成立海幢寺重修委員會,同年3月7日,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海幢寺舉行灑淨儀式,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由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新成法師任方丈,同時負責海幢寺的重修復建工作。重修項目共投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修復了大雄寶殿,重建了天王殿、塔殿、放生池和7层僧舍、藏经阁综台楼等。1997年又在大雄宝殿前空地东侧新建一座名为宝严塔的石塔。

大雄寶殿(1840年代)

現在寺內有30多位僧人,大雄寶殿供奉的3座顺治康熙(1668年前后)年间铸造的銅佛,高10多米,稱三世佛,即過去、現在、未來佛。過去佛為燃燈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未來佛為彌勒菩薩。重建後的天王殿內四大天王,其高度、體積是廣東省境內寺院之最。 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及特色

该寺的大雄宝殿及塔殿,均坐南朝北,面对珠江。寺内的天王殿,原有四大金刚和三玄佛像等。四大金刚,以高大威猛,元神毕露而闻名,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毁,神像為後來重塑。该寺的石造舍利塔构造别致。寺里有300多年的鹰爪兰一株,据说是明末郭岳龙“兰园”的遗物,年代比海幢寺还要久远,因而有“未有海幢,先有鹰爪”之说,此花现被铁栏杆保护。原寺里还有金鱼池、巨石等陈设。该巨石原为清代富商伍某购赠,石状如“猛虎回头”。抗战期间,日军已准备将其运往日本,已经搬动,但仍未成事時日本就宣布投降。1951年,该石归回海幢寺。

现状

2008年底对免门票报道的澄清。

由于历史缘故,十年浩劫文革期間,海幢寺受到毁滅性破壞,被辟为公园,而当时海珠区人民政府与寺院议定以绿篱为界,划分海幢寺和公园,寺廟位於公园的西侧。此外,当时公园内还建有儿童游乐园、酒家等。然而寺内却没有鼓楼、山门、牌坊等建筑,形成了“寺不像寺,园不像园”的尴尬局面。[5]2006年海幢寺得到海珠区政府的批准将寺交回海幢寺恢复寺院管理,并在2008年11月中旬起开始施工,重建寺门、牌坊和钟楼等建筑,并复名海幢寺,不再使用海幢公园这一地名。[6]但同时《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等媒体报道海幢寺因此而免门票[5][6],后海幢寺澄清并非免门票,而是记者误解海幢寺免门票只是针对持有合法证件、真正皈依佛门的人士[7]

目前寺廟已實施免費入場。

英文名稱及「幢」字發音

海幢寺的英文名稱在1949年前使用「Honam Temple」(即「河南寺」)或傳統的粤式郵政式拼音Hoi Tong Monastery」,現時翻译作「Hoi Tong Monastery」。按《新華字典》,「幢」在普通話是多音字,發「chuáng」音有「一種刻有佛號或經咒的石柱」的意思,符合詞源「海幢比丘」的讀音。而發「zhuàng」是量詞和形容詞,前者指房屋的棟數,譬如「一幢樓」,後者指愚昧無知。廣州經常有不少巴士公司在報「海幢公園」站時國粵雙語皆讀錯音,粵語錯讀成「童」,正確為「唐」音,而普通話錯讀成「撞」,正確應為「床」音。

公共交通

海幢寺站(南華西路上停靠站點):10、16、25、183、270(快綫55、夜37)、530、B21

停靠此站皆單向停靠西行,並左轉洪德路

海幢碼頭站(濱江西路上停靠站點):131(A,B 珠江一日游)、989

停靠此站西行的線路皆為行畢整條濱江西路。

参考资料

  1. ^ 长寿路有座长寿寺?真的!还曾是广州名流聚会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7-09-15 荔湾人文
  2. ^ 2.0 2.1 2.2 滄海遺珠——海幢寺僧人詩歌(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鄭運蘭 佛門網 - 香港佛教網站 2020-07-07
  3. ^ 祝鵬.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地區韶關地區沿革地理. 學林出版社. 1984年10月. 
  4. ^ 鄧端本. 廣州說古. 廣東旅遊出版社. 1987年10月. 
  5. ^ 5.0 5.1 广州一公园改为寺庙(海幢寺),不需再购门票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2-17.,信息时报
  6. ^ 6.0 6.1 海幢公园更名“海幢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转载羊城晚报
  7. ^ 海幢寺澄清“免收门票”一说 称之前媒体报道有误! 普通人烧香拜佛,2元门票不能免!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2-20.羊城晚报报道

外部链接

23°6′27.98″N 113°15′13.50″E / 23.1077722°N 113.2537500°E / 23.1077722; 113.253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