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加坡金門會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浯江孚濟廟

新加坡金門會館新加坡金門僑民主要的兩大金門幫集團之一,相較於由勞動階層組成的浯江公會,金門會館的成員來自於商紳階層[1]:81。金門會館的前身是「浯江孚濟廟」,位於新加坡牛車水史密斯街,後來因為舊會館土地被徵收,1985年遷入新建於慶利路的新大樓[2]

沿革

浯江孚濟廟與金門公司

1870年,一群在新加坡經商有成的金門僑民提議興建祠廟,同時將廟宇當作會所使用[1]:90[2]。1875年12月4日,李連排、黃良川、楊振都、洪文聰等金門僑民以693元購得牛車水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又稱士敏街),次年正式成立「浯江孚濟廟」[2][1]:90。當時的廟宇是兩層樓建築,一樓中堂主祀聖侯恩主陳淵及其夫人,後殿供奉福德正神,二樓則立有祿位[2][1]:90。黃英偉、楊振都、李連排、陳清泰、吳仲鍾、洪文聰、黃良川、黃超和是大董事,李仕撻擔任大總理[2][1]:91。而在建廟之初,對外便使用「金門公司[註 1]」之名[2]

1911年李仕撻逝世,由黃良檀接任總理,並在廟宇後進設有辦事處[3][1]:95。1913年黃安基接任總理,與副總理陳芳歲向中華民國福建巡按使許世英提案將金門設縣[註 2][2][1]:96

金門會館

名稱

關於「金門會館」的名稱何時出現,有數種說法。林孝勝〈浯江孚濟廟和金門會館〉指出「浯江孚濟廟碑記」(1876年)、「重修孚濟廟捐款芳名」(1919年)並未出現「金門會館」之名,到了「重建孚濟廟碑記」(1931年)、「孚濟廟章程」中才有「金門會館」(1931年)一詞[1]:105。吳華《新加坡華族會館史》根據《南洋年鑑》等資料,認為「金門會館」在1913年或1919年已出現[1]:105。江柏煒《新加坡的出洋客》認為是在1927年才正式使用「金門會館」一詞[1]:106

發展

孚濟廟於1910年代發起重建,發起人有黃安基、蔡嘉種、陳景蘭等人,耗資1萬2150元[2]。1919年落成後,變成三層樓建築,祭祀空間位於頂樓[2][1]:96。1922年,金門俱樂部向新加坡金門僑民陳景蘭蔡嘉種陳煥武寄出公函,陳述金門交通不便的問題,而後金門僑民開會決定成立金門輪船公司經營金廈之間的航路[2][1]:98。1927年6月17日,新加坡政府縣報正式批准金僑的註冊申請[2]

1933年10月,因為金門的治安問題,當時的金門縣長郭昌文向新加坡金門會館請求補助經費1萬6200元來強化陸防[1]:110

外部連結

註釋

  1. ^ 此處的「公司」,是指血緣或地緣社群內一種合夥的、公有的產業、財產或組織[1]
  2. ^ 在僑民提案之前,金門當地仕紳林乃斌已經提案但獲緩議[1]。僑民提案後,該提案才被送到北洋政府內務部[1]:96

參考來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江柏煒. 《新加坡的出洋客》. 金門縣文化局. 2011-12. ISBN 978-986-03-0886-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關於我們. 金門會館. [2021-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6). 
  3. ^ 郭哲銘. 《浯鄉小事典·新加坡金門會館》. 金門縣文化局. 2006-12: 120、121. ISBN 978-986-00-6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