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克爾斯棘龍屬
(重定向自比克爾斯棘龍)
比克尔斯棘龙属 化石时期:下白堊紀,
| |
---|---|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1828),理查·歐文在1850年代繪製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吻類 Averostra |
演化支: | 坚尾龙类 Tetanurae |
演化支: |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
演化支: |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
下目: |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
总科: | †異特龍超科 Allosauroidea |
属: | †比克尔斯棘龙属 Becklespinax Olshevsky, 1991 |
模式種 | |
長棘比克爾斯棘龍 Becklespinax altispinax (Paul, 1988)
|
比克爾斯棘龍屬(學名:Becklespinax)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牠的模式標本是三個脊椎與神經棘,在1884年發現於英格蘭薩西克斯。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屬於下白堊紀時代。比克爾斯棘龙可能有8公尺長及1.5公噸重。
比克爾斯棘龙的分類歷史很複雜。牠的脊椎原先被假設是與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的牙齒有關,而被歸類於斑龍超科的頂棘龍。之後發現這個歸類是沒有理據的,而這些脊椎被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歸類於高棘龍的新種,長棘高棘龍(Acrocanthosaurus altispinax)。在1991年,牠被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長棘比克爾斯棘龍(B. altispinax),屬名是為紀念其發現者塞繆爾·比克爾斯(Samuel h. beckle)。比克爾斯棘龙當時被歸類於新建立的中華盜龍科。
在19世紀末期完成的倫敦水晶宮公園的早期斑龍模型,高背部是參考比克爾斯棘龍的化石[1]。
在比克爾斯棘龍的三個已發現背椎,神經棘末端1/3段落有不規則的表面。前兩個神經棘筆直,最接近神經棘的高度是其他兩個的約2/3高度[2]。比克爾斯棘龍的第三節神經棘較短,原先被認為可能是因為斷裂造成的。但是,近年發現的昆卡獵龍的最前兩節臀部脊椎較高,顯示比克爾斯棘龍的神經棘可能也是相同狀況。
參考資料
- ^ Re: _Becklespinax_. Archives of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8 Feb 1997 15:42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 ^ Molnar, R. E., 2001, Theropod paleopathology: a literature surve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7-363.
- Holtz, T. R.; Molnar, R. E.; Currie, P. J. Basal Tetanurae. Weishampel, D. B.; Dodson, P.; Osmolska, H. (编).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71–110.
- Naish, Darren; Martill, David M. Dinosaurs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role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in their discovery: basal Dinosauria and Saurischi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07, 164: 493–510. doi:10.1144/0016-76492006-032.
外部連結
- Becklespina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nosaur Mailing List Archive, 18 Feb 1997 15:42,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