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
朱標 | |||||||||
---|---|---|---|---|---|---|---|---|---|
明朝皇太子 明朝追尊皇帝 | |||||||||
明朝皇太子 | |||||||||
統治 | 1368年-1392年 | ||||||||
前任 | 無(明太祖册封) | ||||||||
繼任 | 朱允炆(明太祖之太孫) 朱文奎(建文帝之太子) | ||||||||
出生 | 元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 1355年10月10日 | ||||||||
逝世 | 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1392年5月17日 (36歲) | ||||||||
安葬 | |||||||||
王后 | 敬懿皇太子妃常氏 皇太子次妃吕氏 | ||||||||
子嗣 | 虞怀王朱雄英 建文帝朱允炆 吳王朱允熥 衡王朱允熞 徐王朱允熙 江都公主朱氏 宜倫郡主朱氏 興宗三女朱氏 南平郡主朱氏 | ||||||||
| |||||||||
政权 | 明朝 | ||||||||
父親 | 明太祖朱元璋 | ||||||||
母親 | 孝慈高皇后马氏 |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之兄。自明朝建立时,即被册封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巡西安府回京後,驟然病逝。
生平
元至正十五年,朱標生於太平陳迪家[1]。1364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由李善長等人勸進即吳王位後,立朱標為世子,從學于宋濂[2]。
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明太祖對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并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瑞、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等,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3]。
洪武十年後,各政事奏令均先由太子處分,再呈上明太祖,以訓練其治理天下的能力。太子朱標溫文儒雅,政見常與其父相左,朱標常勸諫其父對大臣與吏員的責罰過於嚴厲,導致父子二人的關係偶顯緊張,但朱標的太子地位終生沒被動搖[4]。
洪武二十五年,自秦中視察返京,患病,先於太祖去世,終年36歲,未即皇位,諡懿文太子。發喪之日,朱元璋痛哭不已。喪期已過,朱元璋仍不忍除去喪服,經禮官勸說,方才上朝議政,並下旨將太子陪葬在自己皇陵之東[5]。朱標庶長子明惠帝即位後追諡為孝康皇帝、庙号興宗,明成祖靖难以后复称懿文太子。[6]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明安宗追封其諡號為和天敬道憲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廟號興宗。
朱標葬於南京明孝陵东侧。惠宗所上陵号已无考,朱棣登基后改其名为“懿文太子园寝”,世人称之为“东陵”。21世紀初,東陵墓道被發現。
家庭
朱标系譜名行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朱标家族 | ||||||||||||||||||||||||||||||||||||||||||||||||||||||||||||||||||||||||||||||||||||||||||||||||||||||||||||||||||||||||||||||||||||||||||||||||||||||||||||||||||||||||||||||||||||||||||||||||||||||||||||||||||||||||||||||||||||||||||||||||||||||||||||||||||||||||||||||||||||||||||||||||||||
---|---|---|---|---|---|---|---|---|---|---|---|---|---|---|---|---|---|---|---|---|---|---|---|---|---|---|---|---|---|---|---|---|---|---|---|---|---|---|---|---|---|---|---|---|---|---|---|---|---|---|---|---|---|---|---|---|---|---|---|---|---|---|---|---|---|---|---|---|---|---|---|---|---|---|---|---|---|---|---|---|---|---|---|---|---|---|---|---|---|---|---|---|---|---|---|---|---|---|---|---|---|---|---|---|---|---|---|---|---|---|---|---|---|---|---|---|---|---|---|---|---|---|---|---|---|---|---|---|---|---|---|---|---|---|---|---|---|---|---|---|---|---|---|---|---|---|---|---|---|---|---|---|---|---|---|---|---|---|---|---|---|---|---|---|---|---|---|---|---|---|---|---|---|---|---|---|---|---|---|---|---|---|---|---|---|---|---|---|---|---|---|---|---|---|---|---|---|---|---|---|---|---|---|---|---|---|---|---|---|---|---|---|---|---|---|---|---|---|---|---|---|---|---|---|---|---|---|---|---|---|---|---|---|---|---|---|---|---|---|---|---|---|---|---|---|---|---|---|---|---|---|---|---|---|---|---|---|---|---|---|---|---|---|---|---|---|---|---|---|---|---|---|---|---|---|---|---|---|---|---|---|---|---|---|---|---|---|---|---|---|---|---|
|
家庭成員 | 姓名 | 備注 |
---|---|---|
父 | 明太祖朱元璋 | |
母 | 孝慈高皇后 | |
妃 | 敬懿皇太子妃常氏、呂氏[7] | 孝康皇后為開平王常遇春女,皇太后呂氏為呂本女。 |
子 | 朱雄英虞懷王、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熥吳王[8]、朱允熞衡王[9]、朱允熙徐王[10] | 朱雄英、朱允熥為常氏生。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11]為呂氏生。 |
女 | 江都公主、宜倫郡主、三女、南平郡主 | 四女生母皆无记载,常氏所生两女是否在其中,无考。 |
影視形象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 ^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 ^ 《明史》(卷115):“興宗孝康皇帝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於太平陳迪家。太祖為吳王,立為王世子,從宋濂受經。吳元年,年十三矣,命省臨濠墓,諭曰:「商高宗舊勞于外,周成王早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兒生長富貴,習于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不易。」又命中書省擇官輔行。凡所過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過太平訪迪家,賜白金五十兩。至泗、濠告祭諸祖墓。是冬從太祖觀郊壇,令左右導之農家,遍觀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荊楚曰:「古用此為撲刑,以其能去風,雖傷不殺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兒念之。」”
- ^ 《明史》(卷115):“洪武元年正月,立為皇太子。帶刀舍人周宗上書乞教太子。帝嘉納。中書省都督府請仿元制,以太子為中書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選勳德老成及新進賢者,兼領東宮官。於是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僉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范顯祖兼太子賓客。諭之曰:「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賓客諭德等官者,欲輔成太子德性,且選名儒為之,職此故也。昔周公教成王克詰戎兵,召公教康王張惶六師,此居安慮危,不忘武備。蓋繼世之君,生長富貴,昵於安逸,不諳軍旅,一有緩急,罔知所措。二公之言,其並識之。」是年,命選國子生國琦、王璞、張傑等十餘人,侍太子讀書禁中。琦等入對謹身殿,儀狀明秀,應對詳雅。帝喜,因謂殿中侍御史郭淵友等曰:「諸生於文藝習矣,然與太子處,當端其心術,不流浮靡,庶儲德亦獲裨助。」因厚賜之。未幾,以梁貞、王儀為太子賓客,秦庸、盧德明、張昌為太子諭德。”
- ^ 《明史》(卷115):“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諭曰:「自古創業之君,歷涉勤勞,達人情,周物理,故處事咸當。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惟仁不失於疏暴,惟明不惑於邪佞,惟勤不溺於安逸,惟斷不牽于文法。凡此皆心為權度。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嘗暇逸,于諸事務惟恐毫髮失當,以負上天付託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寢,爾所親見。爾能體而行之,天下之福也。」時令儒臣為太子講《大學衍義》。二十二年,置詹事院。”
- ^ 《明史》(卷115):“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先是,帝以應天、開封為南北京,臨濠為中都。御史胡子祺上書曰:「天下形勝地可都者四。河東地勢高,控制西北,堯嘗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帶河、淮,宋嘗都之,然其地平曠,無險可憑。洛陽周公卜之,周、漢遷之,然嵩、邙非有殽函、終南之阻,澗、瀍、伊、洛非有涇、渭、灞、滻之雄。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帝稱善。至是,諭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汝往以省觀風俗,慰勞秦父老子弟。」於是擇文武諸臣扈太子行。既行,使諭曰:「爾昨渡江,震雷忽起于東南,導爾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陰不雨,占有陰謀,宜慎舉動,嚴宿衛,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諭從行諸臣以宿頓聞。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慟哭。禮官議期喪,請以日易。及當除服,帝不忍。禮官請之,始釋服視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東,諡曰懿文。”
- ^ 《明史》(卷115):“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太子元妃常氏,繼妃呂氏。生子五:長雄英,次建文皇帝,次允熥,次允熞,次允熙。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即帝位,復稱懿文皇太子。”
-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初为懿文太子册常遇春女为妃,未薨,又册次室吕本女为妃。又初为秦王樉纳王保保妹为妃,继又以邓愈女为妃。皆前代故事所无”
- ^ 《思文大紀》卷四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紹宗的追復作吳哀王,《明史》諸王世表四、《小腆紀年(附考)》卷第八 自九月至十二月、《小腆紀傳》卷第二(紀第二)、《爝火錄》卷七、《偏安排日事蹟》卷六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安宗的追復作吳悼王。吳王朱允熥(常氏生),興宗第三子。建文元年封國杭州,未之藩。成祖即位,降為廣澤王,居漳州。未幾,召還京,廢為庶人,錮鳳陽。永樂十五年卒。
- ^ 《思文大紀》卷四作追復魯悼王,《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紹宗的追復作衡悼王,《明史》諸王世表四、《小腆紀年(附考)》卷第八 自九月至十二月、《小腆紀傳》卷第二(紀第二)、《爝火錄》卷七、《偏安排日事蹟》卷六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安宗的追復作衡愍王。衡王朱允熞(呂氏生),興宗第四子,建文元年封。成祖降為懷恩王,居建昌。與允熥俱召還,錮鳳陽,先後卒。
- ^ 《思文大紀》卷四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紹宗的追復作徐愍王,《明史》諸王世表四、《小腆紀年(附考)》卷第八 自九月至十二月、《小腆紀傳》卷第二(紀第二)、《偏安排日事蹟》卷六及《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中明安宗的追復作徐哀王、《爝火錄》卷七追復徐簡王。徐王朱允熙(呂氏生),興宗第五子,建文元年封。明成祖降為敷惠王,隨母呂氏居懿文陵。永樂二年下詔改甌寧王,奉太子祀。四年十二月,邸中火,暴薨。諡曰哀簡。
- ^ 熙為火部,另《弇山堂別集》《明書》《明史諸王傳》載允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