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新好莱坞电影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英語:New Hollywood),又稱美國新浪潮(英語:American New wave),是指在1967年-1976年的好萊塢電影經歷了外來影響之後,以及經歷了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興起對電影的衝擊,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的一些改變。

背景

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民族電影興起和法國新浪潮的衝擊影響,以及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商業影片制作衰退,再加上電視節目變多而紛紛不再競標轉映電影等因素下,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而面對電視的侵入,美國也開始考慮進行一些技術方面的變革,例如:寬銀幕立體電影嗅覺電影等,一系列的新技術推向市場。此外,由於美國面臨政治社會動盪與電影舊體制與觀念的危機,加上青少年次文化興起,因此觀眾群轉向青少年;這些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1]

電影小子出現

此時期「電影小子」有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電影小子共同特點

  • 皆受過電影專業訓練,了解電影美學電影攝影電影史
  • 本身為古典好萊塢電影的擁護者,會與美國電影史對話和致敬。
  • 影片都深具個人自覺。

電影小子代表

  • 法蘭西斯·柯波拉曾被稱為是美國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的導演。擅於表現:諷刺批判西方對科學自豪文化、影像物變、影音相互辯證、從更新類型到破壞類型。
  • 馬丁·史柯西斯為延續幫派電影的重要導演,影片常具自傳行式;喜歡利用人物內心獨白及花俏攝影鏡頭和水平緩慢鏡頭表現。
  • 喬治·盧卡斯原為導演,後來成立盧卡斯影業走向幕後(製片、視覺特效)常和好友史蒂芬·史匹柏互相合作。
  • 史蒂芬·史匹柏其電影可略分為:速食電影與高品質電影,前者較商業化,能和觀眾對話,例如:大白鯊法櫃奇兵;後者運用歐洲電影技巧,使好萊塢電影也可增添藝術成份,例如:太陽帝國。史蒂芬·史匹柏36歲時,就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國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