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區地名列表
(重定向自新北市樹林區地名列表)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1年3月6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11月23日) |
新北市樹林區地名列表是個介紹新北市樹林區小地名的條目。樹林區有各種不同的小地名,從不同的小地名我們可以知道樹林區開發的過程,以下為小地名的介紹-
樹林(風櫃店)地區
- 樹林區都市發展漸趨飽和,市區向西延伸至後火車站一帶,是為今日樹福里、樹西里中山路一段(保安街一段口至育英街口)一帶。後站的中山路一段比前站的鎮前街、博愛街更為整齊,成為樹林區的商業金融中心。
- 樹林區最早開發的地方之一,是為今日的樹北里、樹東里鎮前街與博愛一街口(樹林火車站出口)一帶。
圳安(圳岸腳)地區
- 圳安(圳岸腳):古代先民開墾台灣時,大多需要興建水圳來灌溉農田,樹林區的發展亦不例外。開墾樹林區的漢人於樹林區興建了二個主要的水圳-張厝圳(日治時期改名為後村圳)、福安圳(後來改名為十二股圳),其中有部分先民沿著後村圳水邊築屋而居,漸成聚落。台灣閩南語中,將水邊稱為岸腳,圳岸腳即意指「後村圳圳水旁邊的聚落」,戰後,原本台語發音的圳岸腳的“圳岸”與北京話發音的“圳安”諧音,而設置圳安里,隨著人口增加,圳安里再分出圳民、圳生、圳福三個里。
彭福(彭厝莊)地區
三多(三角埔)地區
- 三多(三角埔):
- 鍾厝:與彭厝地名由來近似,係指以泉州同安人鍾姓家族。
- 獇寮(獇仔寮):
- 靈勝岩:
潭底地區
- 潭底:樹林區最早開發的地方。
- 陂地:
- 陂墘:
- 坡內(坡內坑):
- 大竹圍:
- 後壁厝:
- 南寮仔:
- 狗蹄山:
- 崁仔頂:
- 艋甲溪:
山佳(山仔腳)地區
- 中坑:
- 橫坑仔:
- 蓋淡坑:
- 石灰坑:
- 大高坑:
- 上斗門頭:
- 下斗門頭:
柑園地區
- 柑園:清乾隆年間,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氾濫成災,水退去後,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溪底的石頭看的清清楚楚,遂將大嵙崁溪(今大漢溪)南側之聚落稱為「石頭溪」。乾隆中晚期,粵籍移民入墾,於此廣植柑樹,所以此地又稱作「柑園」。
- 田尾:位於東園里。因地處田地末端而得名。以現在的東園里轄境來看,田尾位於庄境的西端,而埔頭則位於庄境的東端。在田尾街196巷內設有田尾福德宮。
- 崙仔:位於北園里。
- 十八間:位於南園里。西元1969年前後,曾有建商在今佳園路三段東側興建18棟連棟式商店街屋而得名。
- 公厝仔:位於南園里,因陳姓居民在此建有宗祠而得名。陳姓宗祠位於佳園路三段113巷內,宗祠旁曾有一棵大榕樹,現已不存;而佳園路三段99巷內,則設有公厝股福德宮,
- 溪墘厝:即今日西園里南半部與柑園里,因鄰近溪邊而得名。日治時代昭和年間,該處南側尚為大漢溪的分流,直到戰後興築堤防,大漢溪流路受到約束,該分流遂轉變為耕地或建地的土地利用。
- 三塊厝:即今日北園里,與東園里的極小部分,最早來此開發的漢人於此興建三間房屋,後人稱為「三塊厝」。三塊厝福德祠位於東園里田尾街。
- 樟樹窟:即今日西園里北半部。據聞早期有一窪地,岸多樟樹而得名。最遲至道光十六年(1836)的《淡水廳志》,已見到「樟樹窟庄」的記載。此聚落在柑園街二段363巷口設有福德宮。
- 桃子腳:即今日南園里,先民於此廣植桃樹,桃樹成林,並於此興建村莊。桃子腳即為今日的南園里。在西元2000年初,台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與樹林市公所(今樹林區公所)和三峽鎮公所(今三峽區公所)著手進行樹林市(今樹林區)桃子腳地區和三峽鎮(今三峽區)隆恩埔地區的都市計畫案,配合國立台北大學三峽校區的設立,讓臺北大學特定區(桃子腳和隆恩埔)成為新北市新的住宅特定區,帶動樹林和三峽的發展。
- 上石頭溪、下石頭溪:即今日西園里、東園里,因溪流多石頭而得名。早期石頭溪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大漢溪、三峽河的網流地帶,該聚落尚依照地勢高低,大致以今民權路頭、柑園路一段253巷為界,將位於下游者稱為下石頭溪,近上游者,則稱為上石頭溪。該聚落在田尾街與柑園街一段133巷交會處設有東園福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