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携王
周攜王 | |||||
---|---|---|---|---|---|
周天子 | |||||
君主 | |||||
統治 | 前771年—前750年 | ||||
逝世 | 前750年[1] 携、一说为虢国 | ||||
| |||||
政权 | 周朝(周朝) | ||||
父親 | 周宣王 | ||||
首都 | 携 |
携王(?—前750年)[1],《清华简·繫年》作携惠王、惠王。姬姓,名余臣,一作余,西周王,約為西周末年及东周初年人,周幽王之弟。[註 1]
生平
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廢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后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國。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繒国及犬戎,杀周幽王与伯服于骊山之下。[4]
周幽王死后,申侯、缯侯及许文公在申国立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则在携拥立余臣为周天子,即「携王」(携惠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3]直到前750年,晋文侯攻滅携王,才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5]
争议
拥立原因
关于携王拥立的原因,史料记载有所不同。孔穎達《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记载为废太子宜臼在申国被申侯、缯侯及许文公立为天子,称周天王。周幽王死后,虢公翰立余臣为周天子,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6]《清华简·系年》记载为太子宜臼出奔至西申国,周幽王率兵攻打西申。申侯联合缯国及犬戎攻杀周幽王及伯服。周幽王死后,诸侯立携王为周天子。[2]而《通鉴外纪》引《竹书纪年》则记载为宜臼被立为周天子后,余臣才被虢公翰拥立为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3]
拥立者
携王的拥立者,《左传正义》及《通鉴外纪》引《竹书纪年》均记载为虢公翰,[3][6]而《清华简·系年》则记载为诸侯。[2]
拥立之地
携王的拥立之地,《左传正义》引《竹书纪年》记载为携,[6]而《清华简·系年》则记载为虢国。[2]
携王被杀的时间
关于携王被杀的时间,《竹书纪年》中只标明二十一年,所以有周平王二十一年和晋文侯二十一年两种观点。《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记载为晋文侯二十一年,即前760年。《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为周平王二十一年,即前750年。[5]而《清华简·系年》则记载为携王立二十一年被杀,即前750年。[1][2]
携字的含义
关于「携」字的含义,雷学淇认为「携」为地名,他引用《新唐书》的记载判断「携」位于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附近。[7]而童书业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指出「携」为怠政外交之意,并推断出携是二王并立结束后周王室给予余臣的恶谥。[8]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
注释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清華簡《繫年》中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年代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攜惠王被殺是公元前750年,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弒。
- ^ 2.0 2.1 2.2 2.3 2.4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第二章》:周幽王取(娶)妻於西申,生坪(平)王,王或(又)取(娶)孚(褒)人之女,是孚(褒)姒,生白(伯)盤。孚(褒)姒辟(嬖)於王,王與白(伯)盤迖(逐)坪(平)王,坪(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坪(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攜?),是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攜?)王於虢(攜?)。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坪(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奠(鄭)武公亦政(正)東方之者(諸)侯。武公即世,莊公即立(位)。
- ^ 3.0 3.1 3.2 3.3 《通鉴外纪·卷三下·周纪一》引《竹書紀年》:幽王死,申侯、鲁侯(应为缯侯)、许文公立平王于三小,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并立。
- ^ 《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幽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 ^ 5.0 5.1 《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六年》引《竹书纪年》: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案:《辑校》以二十一年属晋文侯,是。《存真》以为周平王二十一年,当晋文侯三十一年,误从今本。
- ^ 6.0 6.1 6.2 《左傳正義·昭公二十六年》引《竹书纪年》:(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 ^ 《竹书纪年义证·卷二十七》:携,地名,未详所在。《新唐书》:《大衍·历议》谓丰岐骊携皆鹑首之分,雍州之地,是携即西京地名矣。
- ^ 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 中华书局. 2006年8月1日. ISBN 7101051448.
外部連結
前任: 兄 周幽王 |
周天子 ?-前750年 |
繼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