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6月21日) |
系列条目 |
中医学 |
---|
拔罐(Cupping therapy;有時在西方的報章只簡單的叫作Cupping[1])是一種替代療法,透過以加熱了的「罐子」產生負壓,吸附在局部皮膚上,使其充血、瘀血或是起泡。因人為引起血液脫離體液循環,淤積於皮膚之下,拔罐有時被視為不破壞皮膚的放血療法。這種治療方法主要流行於亚洲地區,但是在東歐,中东和拉丁美洲亦可見[2][3][4][5][6]。如同其他替代療法,拔罐亦不時被指責為一種伪科学手段,被指稱採用拔罐的人是庸醫[7][8]。 根據各地傳統醫書所記載,拔罐被用於以下各種症狀的替代療法:發燒、慢性下背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高血壓、痤疮、異位性皮膚炎、銀屑病、贫血、中風後的復健、鼻塞、不孕及經痛等[2][3]。
歷史
拔罐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角法,應用動物的角作為吸拔工具。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載:「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頃,而張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獸角吸拔。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中》中提到用牛角治療脫腫:「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
隋唐時期開始用竹筒來代替獸角,王燾的《外台秘要·卷四十》:「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節長三、四寸,孔經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細竹作之。才冷搭得螯處,指用大角角之,氣漏不嗍,故角不厭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鐺內熟煮,取之角螫處,冷即換。」即為當今還在沿用的煮拔筒法。《外台秘要·卷十三》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
宋元時期,竹罐已完全代替了獸角。操作上則進一步由用水煮的煮拔筒法發展為藥筒法。即先將竹罐在藥物中煮過備用,以發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元代薩謙齋所撰的《瑞竹堂經驗方》載:「吸筒,以慈竹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礬(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時,再於沸湯煮令熱,以筋箕(箝)筒,乘熱安於患處。」
明代用得較多的是將竹罐直接在中藥中煮沸直接吸拔,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門》載:「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預用徑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力划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柵木條塞緊。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數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再用披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這種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醫宗金鑒》都有載述,明申斗垣《外科啟玄》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潰已破,因膿塞阻之不通……如此當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膿,乃泄其毒也」。
清代出現了陶土燒製成的陶罐,並出現了「火罐」一詞。清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述:「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如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顛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舍於內,即卒不可脫,須得其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即目前常用的投火法,同時採用吸拔穴位來提高療效,《本草綱目拾遺》云:「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可使「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清《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還提到治瘋狗咬傷的拔罐之法:「急用大嘴砂酒壺一個,內盛於熱酒,燙極熱,去酒以酒壺嘴向咬處,如拔火罐樣,吸盡惡血為度,擊破自落」。
功能
-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產生充血、瘀血、血管擴張,會吸引吞噬細胞對破碎的紅血球進行吞噬,並刺激血紅素加氧酶產生,血紅素加氧酶 進一步發揮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以促進復原,同時局部的作用會造成血流與淋巴液循環增加[9],可以讓血液循環加快;有時也會讓人出汗,加上血液循環可以增加新陳代謝。
- 提高免疫力:微血管破裂後產生的溶血現象,會加強免疫系統的吞噬作用。
- 舒緩局部問題:若發炎、壓迫等原因造成肌肉、筋膜的組織缺氧、沾黏、痙攣,可以利用拔罐來加強局部循環以舒緩問題。
- 紓解疼痛:拔罐會造成皮膚底下的淺層肌肉、筋膜也會被一起拉扯,加上促進血液循環,可以舒緩一些軟組織的疼痛、痙攣。
安全
在安全性的問題方面,目前臨床上操作拔罐比較常見的是抽氣式的真空罐,但若是操作傳統的火罐,最常見的問題其實是燙傷。過往比較有名的就是歌手齊秦臉、背部灼傷的案例。基本上,齊秦所碰到的意外屬於操作上的疏失,若報導無誤,是操作過程中酒精潑灑被引燃所造成的意外。
2015年《機械技師學刊》所發表的文章,拔火罐的溫度通常介於80~140度之間,若是罐內溫度介於125~150度,則留罐期間內皮膚溫度超過44度的時間會持續150~300秒,這樣的時間很可能會有程度不等的燙傷,但並不會出現更嚴重的細胞凝固性壞死。這樣的研究一方面某種程度上算是確保了拔罐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仍再一次提醒了臨床醫師,需要對拔罐的「初始溫度」訂定明確的操作標準。
此外,曾有疑似拔罐後造成血腫壓迫神經、動脈剝離的個案,這樣的狀況基本上避免在肌肉不豐厚、重要血管位置較淺的部位(主要指頸部)拔罐多可避免。若必須在這樣的部位進行治療,請交由專業的醫療人員評估、操作。[10]
有心臟病、血友病、浮腫、皮膚病、高燒、消瘦者不可拔罐[4]:
參考文獻
- ^ Cupping 奧運選手愛拔罐 但拔完還要做這事否則白拔了. am1430. 2021-08-18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中文及英语).
- ^ 2.0 2.1 Vashi, NA; Patzelt, N; Wirya, S; Maymone, MBC; Zancanaro, P; Kundu, RV. Dermatoses caused by cultural practices: Therapeutic cultural practi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uly 2018, 79 (1): 1–16. PMID 29908818. S2CID 49268995. doi:10.1016/j.jaad.2017.06.159.
- ^ 3.0 3.1 Lilly, E; Kundu, RV. Dermatoses secondary to Asian cultural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pril 2012, 51 (4): 372–379. PMID 22435423. S2CID 32407869. doi:10.1111/j.1365-4632.2011.05170.x.
- ^ 4.0 4.1 湧表示:. 什麼是拔罐? 淺談拔罐 (by 黃冠維物理治療師). 好痛痛 Blog -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醫療資訊. 2018-07-04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中文(臺灣)).
- ^ Acupuncture Odds and Ends. sciencebasedmedicine.org.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美国英语).
- ^ Hall, Harriet. Injured in Battle? A Military Acupuncturist Will Burn Your Skin With Mugwort To Fix It.. Slate Magazine. 2012-08-21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英语).
- ^ Crislip, Mark. Acupuncture Odds and Ends. Science-Based Medicine. 2014-12-243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1) (英语).
- ^ Hall, Harriet. Quackery and Mumbo-Jumbo in the U.S. Military. Slate. 2012-08-21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英语).
- ^ 存档副本. www.hyread.com.tw. [2022-12-22]. doi:10.3966/2226535x20180107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 ^ 選手瘋拔罐,安全嗎?有效嗎?拔罐前你應該要知道的事!. Joiiup.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