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拉特朗条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拉特兰协议
拉特朗條約
梵蒂岡和意大利代表準備簽署條約,中間較顯眼戴帽者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墨索里尼
類型雙邊條約
條文梵蒂岡在意大利半島上正式成為主權國家
簽署日1929年2月11日 (1929-02-11)[1]
簽署地點 意大利羅馬
生效日1929年6月7日
生效條件受意大利政府及聖座批准
簽署者圣座国务卿伯多祿·加斯帕里
意大利總理兼外交大臣墨索里尼
締約方 聖座
 義大利王國
語言意大利文

拉特朗條約》(義大利語Patti Lateranensi拉丁語Pacta Lateranensia)亦稱《拉特蘭條約》或《拉特朗協定》,是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王國法西斯黨政府聖座為解決「罗马问题」而簽訂的條約。此條約也被現今的意大利共和國接受。

此條約包含三項文件:

  1. 承認聖座在梵蒂岡城的完整主權的政治條約,由此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
  2. 規範天主教會天主教信仰意大利國家之地位的條約
  3. 同意作為最終解決賠償聖座領土財產損失的金融公約。

沿革

梵蒂岡城國的領土界線圖。此界線在《拉特朗條約》簽署時確認。

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意大利王國拿破崙三世調回駐羅馬法國軍隊之機,出兵攻擊了當時依附於法國的教宗國佔領了羅馬城教宗庇護九世被困於梵蒂岡教宗國形同滅亡。面對這種情況,此後的歷任教宗均不願屈服,將自己的活動範圍限縮於梵蒂岡宮,被稱為「梵蒂岡之囚」。而聖座與意大利政府之間的對峙,就這樣延續了59年之久。

為解決此爭端,意大利總理贝尼托·墨索里尼自1926年起代表意大利王國與聖座代表及聖座國務卿伯多祿·加斯帕里就解決罗马问题進行協商,最後達成三項協定,並於1929年2月11日在羅馬拉特朗宫正式簽署[1],成為該條約名稱的緣由。《拉特朗條約》簽訂後,教宗國正式解體,由新建立的梵蒂岡城國取代,2月11日也成為梵蒂岡城國的建立紀念日。意大利在二戰後改行共和國後,1948年起施行的《意大利共和國憲法》承認此條約。

內容

《拉特朗條約》申明聖座承認羅馬作為意大利的首都;意大利政府承認聖座對梵蒂岡44公頃範圍內的主權。條約規定聖座對梵蒂岡具有主權,其在義大利國內擁有的地產(主要為教堂)具有治外法權和豁免權,但意大利境內所有的其他主教任命必須報意大利政府批准,而且必須具有意大利國籍,必須宣誓效忠國家。同时《拉特蘭條約》還規定,如果一位梵蒂岡公民失去梵蒂岡國籍,且未取得其他國籍,將自動取得意大利國籍[3]

由於《拉特朗條約》規定允許在初等和中等公立學校講授宗教課,並規定主教對講課的教師有任免權,國家不得任用被教會譴責的人擔任這一職務。因此導致1952年在米蘭、1953年在那不勒斯發生了「反新教」的騷亂事件。

根據《拉特朗條約》,經意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就自動成為梵蒂岡的法律。但2009年1月1日梵蒂岡宣稱「意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宣佈以後不再自動採納意大利國會通過的法律[4]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Vatican City turns 91. Vatican News. 11 February 2020 [2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The world’s smallest sovereign state was born on February 11, 1929,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Lateran Treaty between the Holy See and the Kingdom of Italy 
  2. ^ Francis. Holy See. [2019-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英语). 
  3. ^ Patti Lateranensi. vatican.va. [2013年11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8月13日) (意大利语). 
  4. ^ 教廷不再自動採納意大利法律. BBC中文網. 2009-01-01 [2015-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来源

  • Kertzer, David I. (2004). Prisoner of the Vatican: The Popes' Secret Plot to Capture Rome from the New Italian Stat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Kertzer, David I. The Pope and Mussolini: The Secret History of Pius XI and the Rise of Fascism in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20-11-21]. ISBN 97801987161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Christianity in a Revolutionary Age: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y: Vol. 4 The 20th Century in Europe (1961), pp. 32–35, 153, 156, 371.
  • McCormick, Anne O'Hare (1957). Vatican Journal: 1921-1954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Cudahy)
  • Pollard, John F. (2005). The Vatican and Italian Fascism, 1929–32: A Study in Confli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023665.
  • Pollard, Jonh F. (2014). The Papacy in the Age of Totalitarianism, 1914–195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208562.
  • Rhodes, Anthony. The Vatican in the Age of the Dictators, 1922-1945. New York, NY; Chicago, IL; San Francisco, CA: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4. 
  • Riccards, Michael. Vicars of Christ: Popes, Power, and Politic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NY: Crossroad. 1998. ISBN 0-8245-1694-X. 
  • Suzzallo, Henry, Ph.D., Sc.D., LL.D., Editor in Chief, The National Encyclopedia: Volume 10, (New York, P. F. Collier & Son Corporation, 1935)
  • Zuccotti, Susan. Under His Very Windows: The Vatican and the Holocaust in Ital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300-09310-1. 
檔案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