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抗原表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抗原决定簇

抗原表位(英語:antigenic epitope)简称表位,也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決定位[1],是指抗原表面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官能基,其可被免疫系统(尤其是抗体B细胞或者T细胞)识别;这是因为免疫细胞并不能辨识整个大分子的免疫原,只能辨识免疫原分子上某些特定的部位。简言之,表位就是抗原分子上与抗体或淋巴细胞受体结合的部位。

通常抗原表位是指外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其中一部分,但只要能被自體免疫系统所识别的表位,也被归为抗原表位;而相对且互补于抗原表位,在抗体T细胞受体中能识别抗原表位的区域,称为互补位英语Paratope抗体决定簇英语Paratope抗原結合位英语Paratope[2]

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根据它们的结构以及与互补位的交互作用,被分为構型表位线性表位这两种类型[3]。其中構型表位由抗原氨基酸序列中的不连续部分组成,因此互补位和抗原表位的交互作用是基于表面的三维特征和形状,或者是抗原的三级结构。大部分的抗原表位都属于構型表位。与此相反,线性表位是由一段连续的抗原氨基酸序列构成,与抗原的交互作用的基础是其一级结构

功能

T细胞表位

T细胞抗原表位出现在抗原呈现细胞上,这种抗原将会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相结合。由I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Ⅰ类分子)所呈现的T细胞抗原表位通常是由8至11个氨基酸长度的多肽,而II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Ⅱ类分子)所呈现的T细胞抗原表位相对更长,由13-17个氨基酸组成[4],而非经典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则呈现非多肽类的抗原表位,例如糖脂。

交叉反应

抗原表位有时候会发生交叉反应,这一特点通过抗独特型抗体的调控,被免疫系统所利用。这一理论最初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杰尼所提出的。如果抗体和某个抗原的表位结合,这一互补区会变成抗原表位被另一个抗体所捕获。如果第二个抗体是一个IgM类型的抗体,则这一结合会提升免疫系统的响应;而如果第二个抗体是IgG类型的抗体,则这一结合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响应。

抗原表位的绘制

抗原表位可以通过蛋白质阵列文库等技术进行绘制。同时,目前正在大力开发一些可靠的工具,用于预测蛋白质的抗原表位。

抗原标记

抗原表位通常会被用于蛋白质组学以及其它基因产品的研究当中,是指通过DNA重组技术,能够被普通抗体所识别的编码抗原表位的基因序列。抗原标记可以被融合到某段基因当中,其后该表位被合成为蛋白质或者其它基因产品的一部分,上面的抗原表位标记会被抗体或者其它基因产品所识别,使得定位、提纯以及进一步的分子鉴定等实验室技术变得可行。用于该目的的抗原表位通常为Myc标记HA标记FLAG标记GST标记6xHis标记[5]以及OLLAS标记[6]

引用

  1. ^ antigenic determinant {epitope} - 抗原決定位;表位[失效連結]. 國家教育研究院
  2. ^ https://www.termonline.cn/word/235406/1#s1
  3. ^ Jian Huang, Wataru Honda. CED: a conformational epitope database. BMC Immunology. 2006-04-07, 7: 7 [2018-04-02]. ISSN 1471-2172. doi:10.1186/1471-2172-7-7. 
  4. ^ Albert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02: 1401. 
  5. ^ Walker, John; Ralph Rapley. Molecular biomethods handbook. Humana Press. 2008: 467. ISBN 1603273743. 
  6. ^ Novus, Biologicals. OLLAS Epitope Tag. Novus Biologicals. [23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参见

外部链接

抗原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