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鬥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打石子

鬥石,乃過去流傳於東亞傳統節日如新春元宵節端午節的習俗,是兩方陣營以手將石頭互擲以傷害對手的競賽[1]

歷史

各地稱呼皆不同,有稱為「打沙」 (永尾龙造《支那風俗志》)、「打岩」 (清同治年《黔陽縣誌》)、「擲石頭架」 (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鬥石」 (清陳盛韶《問俗錄》)、「擲石戲」(康乾年間編《海澄縣誌》)、「打石戲」(郭義山、張龍泉主編《閩西掌故》)等說法,在日文還被稱為「飛磔」、「石合戰」、「印陣打」、「因陣打」、「陰地打」、「陰陣打」、「磔合戰」、「克石鬥仗」。[2][3]

過去外國學者認為此俗只流行於中國華南的端午節,但在中國東北馬鞍山的端午節、臺灣韓國日本也有此舊俗的文獻記載,如《髙麗史》:「國俗於端午,市井无賴之徒群集通衝,分左右队手執瓦礫,雜以短梃而决勝負,此之謂石戰。」、《扶桑見聞私记》記載鎌倉建久五年(1196年)日本端午節鬥石的情况[2]、《江源武鑑》中記錄天文七年(1538年)五月五日蒲生郡野州郡舉辦石合戰,孩童投石作戰,成年者甚至用刀作武器[4]

閩西廣東毗鄰鄉處,是在農曆正月初二日舉行[5]。四川的端午節則是改扔李子[6]

金門在民國三十八年的古寧頭戰役之前,古寧頭一直流行一種習俗,就是南山和北山兩村的村民隔著一條內港互丟石頭攻擊對方,稱作「相擲」。從每年的清明節開始,一直到端午節結束。兩邊人馬成群結隊,聲勢浩大,直打得「頭破血流,鮮血淋漓」。但受傷的人並不上藥。他們跑到海邊用海水洗滌傷口,抓一把泥土塞住止血,轉身又加入拚鬥隊伍。等到雙方鳴金收兵,大家上山幹活,互相碰頭,又互打招呼,好像沒事一樣。外村人邊看邊覺得不可思議,笑稱「古寧頭番」。

彝族在相當於新年十成節有此習俗。

有說法認為此俗是從古代的投石兵訓練而來[2];或詹姆斯·弗雷澤的触染律,借此操纵天地阴阳变化[2];或說是為驅逐瘟疫以保境平安[7];甚至是分類械鬥的相沿[7]

參考資料

  1. ^ 张勃、荣新. 《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 中國: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12-01. ISBN 9787532858132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2.2 2.3 刘晓峰. 《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國: 中華書局. 2007-10-01. ISBN 9787101058819 (中文(中国大陆)). 
  3. ^ 郭义山、张龙泉. 《闽西掌故》. 中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11038909 (中文(中国大陆)). 
  4. ^ 佐々木氏鄉. 《江源武鑑》. 日本: 弘文堂書店. 1656 (日语). 
  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閩西掌故》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四川省文联. 《四川民俗大典》. 中國: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10-01. ISBN 9787220046742 (中文(中国大陆)). 
  7. ^ 7.0 7.1 王清雄. 《鹿港勝蹟志:龍山寺、天后宮、文武廟》. 臺灣: 台湾本土文化经销. 20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