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柏格 (美國社會學家)
彼得·路德維希·柏格 | |
---|---|
出生 |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維也納 | 1929年3月17日
逝世 | 2017年6月27日[1] 美国麻塞諸塞州布魯克萊恩鎮 | (88歲)
公民权 | 美国 |
母校 | 華格納學院 (B.A. 1949年) 新學院 (M.A. 1950年;Ph.D. 1954年) |
知名于 | 《社會實體的建構》的共同作者 |
信仰 | 信義宗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社會學 神學 |
机构 | 波士頓大學 |
博士導師 | 卡爾·梅爾(Carl Mayer) |
受影响自 | 艾彌爾·涂爾幹 馬克斯·韋伯 阿爾弗雷德·舒茨 |
施影响于 | 俗民方法論 社會建構主義 |
彼得·路德維希·柏格(英語:Peter Ludwig Berger,1929年3月17日—2017年6月27日)是一位在奧地利出生的美國社會學家,致力於發展和鑽研知識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現代化等社會學領域,被視為是當代社會學理論的重要學者之一。其代表作是與湯瑪斯·盧克曼合著的知識社會學專著《社會實體的建構》,出版於1966年。柏格與盧克曼在書中提出「外化」(externalization)、「客體化」(objectivation)與「內化」(internalization)三種概念工具,解釋社會與意識之間的辯證關係,因而被視為日後主導社會科學學術潮流的社會建構主義之奠基著作[2]。《社會實體的建構》被國際社會學協會評選為20世紀影響當代社會學領域最深的50本書籍之一[3]。
彼得柏格的學術生涯中,大多任教於新學院、羅格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等校。
生平
彼得·柏格生於1929年3月17日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首都維也納,是喬治·威廉·柏格(George William Berger)與伊葉卡·柏格(Jelka Berger)之子。柏格一家在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移民美國,定居紐約;當時,18歲的彼得·柏格進入華格納學院就讀,於1949年畢業;後來又到新學院唸研究所,於1950年取得碩士學位、1954年取得博士學位。1952年,彼得·柏格取得美國公民身份。
1950年代的美國仍然採行徵兵制,因此柏格在1953年至1955年間進入美國陸軍,主要服役於基地醫院的精神科診所,擔任社工;根據柏格的自傳,身為一位移民,他在軍旅生涯中「全面地認識美國」[2]。透過社工工作,他從豐富的個案生命史中,認識到美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的多樣性[2]。退伍後,柏格受邀前往德國巴德博爾的新教研究院,進行當地新教徒職業與參與教會程度的研究。
參考文獻
- ^ RIP: Founding Director of CURA, Prof. Peter Berger, Dies at 88. Boston, MA: Boston University. 2017-06-28 [2017-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2) (英语).
- ^ 2.0 2.1 2.2 Berger, Peter L. 《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 新北: 群學. 2013年12月. ISBN 9789866525780 (中文(臺灣)).
- ^ Books of the Century.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1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