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鐘 (東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大钟
中國東周青銅(鎛)鐘,大英博物館藏。

是一種東亞傳統打擊樂器,形状呈倒形,上窄下寬,起源于中國商朝。多为金屬制。若由多個大小、音色不同的鐘編成一組,稱為“編鐘”。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鐘也成為佛教法器之一,稱為“梵鐘”。原本叫“犍稚”,也稱“信鼓”,是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之用。

鐘在古代東亞也用作突發事件發生時示警之用。

在早期台灣,廟裡舉辦熱鬧活動(例如:迎媽祖、進香)會請專人敲鐘擂鼓,目前敲鐘擂鼓已電動化。

字源

廣義的鐘,可以指代全部青銅樂器,是中國古代樂器分類中八音之一。《周禮·春官》中:“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狹義的鐘,在《古今樂錄》中單指甬鐘和鈕鐘,並與鎛、錞、鐲等樂器並列[1]

樂鐘是鐘形打擊樂器的統稱。學者多將其分為(鐘)、鈕鐘甬鐘三種[2]

鎛和鐘都是流傳年代長,流傳地域廣,青銅樂器的代表。常常被一並進行討論。而且他們形製有相似之處,到戰國末期,鎛漸漸被鈕鐘同化了[1]

這裡的即指的是,樂鐘,包括鎛,鈕鐘和甬鐘(即銿鐘),以及之後的春秋戰國之後以圓形鐘為主的,東亞各種鐘類打擊樂器。

起源

神话传说

中國古籍中有很多有關鐘起源的傳說。

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世本·作篇》:“垂作鐘。”

此外,《呂氏春秋·古樂》、《禮記·明堂位》、《說文》中,均有垂創造了鐘的傳說。

文字学角度

鐘可能源於竹筩(即竹筒)。在小篆中,“筩”(即竹筩)和“銿”(即銿鐘/甬鐘,鐘的一種)的本字都是“甬”[3]。而且,如果鐘類樂器源於竹筩,或中空之木,直接而自然,它們外表相似,不需要其他過度[4] 。另外,竹筩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器物。而從生活器物發出聲響,是樂器產生的第一個階段[2]

而鎛(鐘)的來源有可能是鎛撫(一種囊形器,可能是農具或者樂器)[5][6]

考古推測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的銅鈴(公元前1780年 - 公元前1521年)

與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考古學資料證明,鐘類樂器的原始形態很可能出於遠古的陶鈴或陶鐘(此處的陶鐘,指的是一種陶製打擊樂器,亦稱陶鐃)[2]

古人在解釋鐘屬樂器時,多以鈴作比喻。如,《廣雅·釋器》中,記載:“鑾、鐲、鐸、鉦、鐃、鐘、鑮,鈴也。”

同時,現存古鐘亦不乏以“鈴”自銘的例子。如,1978年河南沂川下寺1號墓出土的9件鈕鐘,即銘有“自作詠鈴”等語;傳世的許子鎛、楚王頷鐘均銘“自作鈴鐘”[2]

鈴與鐘腔體在形製上基本相同,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有舌,這決定了兩者演奏方式的不同。當早期形製較小的鈴,隨著青銅冶鑄技術和音樂藝術的發展,被越做越大的時候,再用鈴舌撞擊鈴腔的發音方式,由於鈴體太重而變得難以實施了。把鈴懸掛起來改以槌擊,則順理成章地省去鈴舌,鈴也就成了鐘[2]

最早的銅鈴,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遺址3296號墓(公元前2085年左右)。但由於器體過小,不便直接與原始鈴,鐘相聯繫[2]

河南偃師二裡頭遗址(公元前1780年 - 公元前1521年)發現了數十個銅鈴。其與銅鐘相似[7]

形態與鐘相似。考古學資料表明,鐘可能直接脫胎於商代的鐃。鐃體型與鐘相似,基本形製為合瓦形,于口弧曲。使用時口朝上,用槌敲擊。

南方出土的鐃,大而厚重,不成編列,稱之為大鐃。鐃是中国历史上,最先出现的大型青铜乐器[2]。南方的大鐃,不斷發展,沒有中斷,很有可能演變成了後來的鐘[8]。而且有的大鐃上邊有乳釘或者繁複的飾文,這個也許形成了鐘枚的結構[5]。然而大铙虽聲音宏達,但是音質一般比較嘈雜,獨立性弱,音高不明確。他們一般是祭祀用的重器,而非定音樂器[2]

北方的鐃,體型小,常三個一組,稱之為編鐃。編鐃中國歷史上,最先出現的,有一定音律關係的定音編組樂器[2]。北方的編鐃在形製、組合、音列結構等方面,都與鐘具有一定的承襲關係[1]

綜合

鐘的來源並不是單一的,它是多種因素的組合。有可能陶鈴、陶鐘是種類樂器的最基本的形態。而後甬鐘與鎛(鐘)分別起源於原始的竹木筩與鎛撫。隨時文化的不斷交融,出現了之後甬鐘與鎛。而鈕鐘則是甬鐘吸收了銅鈴環紐的特點而形成的[5]

類別

合瓦形鐘

西周晚期的宗周鐘,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合瓦形鐘,橫截面為合瓦形。

合瓦形鐘的音樂性非常好。敲擊後,聲音迅速衰減。它可以避免圓形鐘嗡聲過長的缺點,演奏出旋律性更強的音樂。同時一鐘可以產生兩個音高(敲击侧鼓、正鼓,兩音高多為大三度或小三度)[2]

合瓦形鐘起於西周,興盛於戰國,沒落於漢代。

文字記載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對鐘的形製有詳細的描述[9]:鐘身象兩爿瓦片對合的形狀(合瓦形),兩側形成的銳角名為“銑”,亦名“欒”;兩銑之間,下緣名為“于”;于上名為“鼓”,鼓的中部用來打擊之處名為“隧”;鼓上名“鉦”,鉦由鐘帶縱三橫四分為十二格,每格有三個鐘乳突起,名為“枚”或“景”,鐘帶名為“篆”;鉦上是橢圓的鐘頂,名叫“舞”;舞上是懸掛鐘的柄,名“甬”;甬端平正,謂之“衡”。甬近下部有半環固定件,稱為“斡”,或鑄成獸狀,稱為“旋蟲”。半環中貫一正環,用來懸在鐘架(“虡”)上,稱為“旋”[10]

同時,《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中,還有對鐘各部分比例的記載。比如,銑間、鼓間、舞修、舞廣、銑長[11]的比例為0.8、0.64、0.64、0.512、1。人們對出土編鐘的測量,證實了當時的編鐘可能是參考了《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製作的[12]

樂鐘類別

狹義的鐘有兩類:有柄者稱為甬鐘,懸掛時鐘體傾斜;無柄,舞上有鈕者稱鈕鐘,懸掛時鐘體正。

甬鐘是西周樂懸的主體,產生於西周初期。

鈕鐘出現於西週末期。

鈕鐘由甬鐘的鐘體和銅鈴的紐相結合而派生出來。鈕鐘體型比甬鐘小得多,可以演奏更高的音。它的出現,是為了滿足鐘類樂器旋律性能的需要[2]

廣義的樂鐘,還包括鎛(鐘)。

最早出現於殷商,在中國南方的湘水流域及附近區域[2]

鎛的形態與其他樂鐘類似,但是是下部為平口。它們較甬鐘體型更大,聲音宏大低沉。春秋早期與中期,征部有很多紋飾,兩側有鳥雲形、虎形、夔形的“翼”。但是後來,由於音樂性的需求,它們逐漸與其他樂鐘趨同,直至戰國末期以後被鈕鐘融合了[13]

技術失傳

自西漢早中期,雙音技術逐漸流失。由於合瓦形鐘的功能不被世人所理解,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即使有合瓦形鐘,大多徒有其表,不具備“雙音”的音樂功能[14]

自三國之後,難見到兩銑折角的合瓦形鐘,取而代之的是圓形構造的鐘的興起。

宋徽宗赵佶,於崇寧年間,以當時出土的周代樂器宋公成鐘為標本,製作出來一批“大晟鐘”[2]。隨後,清康熙、乾隆時期也鑄造了大批仿古鐘。但是它們也都不具有合瓦形鐘的音樂功能。

圓形鐘

橫截面為圓形,底端開口的鐘形樂器。

東漢以後,鐘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報時作用[14]

隨著佛教的傳入,自六朝始,有在佛寺中報時作用的圓形“梵鐘”開始流行[14]

《百丈清規·法器》中記載:“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则覺昏衢,疏冥昧。”

梵鐘可能收到了古印度銅鈴的影響,但是古印度並沒有發現過梵鐘類器物[15]

南方的梵鐘圓筒形平直口,可能與先秦合瓦形鐘關繫緊密。北方的梵鐘圓筒形波曲口,可能是仿照自蓮瓣圖案[16]

自宋代至清代,大量梵鐘湧現。

中国的鐘

鐘(合瓦形青銅鐘)作為樂器及禮器起於西周,興盛於戰國,沒落於西漢。它不仅是古代的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常以編鐘的形式組合成套,少則三枚,多則十數枚。

在殷商末期,形製複雜,裝飾華麗的鎛鐘已經出現在南方古越族的活動區域。

最早的鎛,是江西新幹線大洋洲商墓出土的渦紋獸面鎛。年代大約是殷墟中期後段(約公元前1100年左右)[2]

西周

西周的鐘多為五音缺商(比如,晉侯蘇編鐘的16個一套,不出宮角徵羽)[2]。因為周取代了商,所以音律中沒有商音。

甬鐘出現於西周初期。

年代不可考,最早的甬鐘,是晉侯蘇Ⅰ式編鐘,年代至少應在康王世以前的西周初期(約公元前1040年以前)[2]

年代可考,最早的甬鐘,是陝西寶雞竹園溝𢐗伯格墓出土的編鐘。時代大約是西周早期,康昭之際(约公元前1027年左右)。

葉家山編鐘曾被認為是最早的編鐘。但是近年來,人們認為它的時代大約是西周昭王之世(约公元前1027年 - 公元前977年)[17]。不会早于陝西寶雞竹園溝𢐗伯格墓出土的編鐘[18]

稍後,有西周穆王時期,長安普渡村長甶墓出土的3件甬鐘;西周康昭時期,大英博物館東方部藏細線雲紋甬鐘,不一而足。

西周大多為傳世品,能確認年代的非常少。

比較典型的有克镈和陝西眉縣窖藏镈[2]

鈕鐘在西周末期出現,在春秋之後才盛行。

西周唯一的鈕鐘是山西聞喜上郭村210號墓鈕編鐘(9件)[2]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很多諸侯鑄造並享用超越自己爵位等級規定的樂懸規模。這是中國青銅時代音樂文化發展的巔峰,出現大量音樂文物[2]

最為有名曾侯乙编钟。它規模大,音色豐富優美,音域寬廣,音律較準確。

秦漢

編鐘文化衰落,鑄造和調音技術失傳。大多編鐘沒有了雙音的功能性。

最為有名的,是西漢初期山東章丘洛莊編鐘。它具有雙音,但是技術與先秦有別[12]。這改寫了秦漢雙音失傳的時間。

宋元明清

較為有名的是大晟鐘,它是宋徽宗赵佶,於崇寧年間,以當時出土的周代樂器宋公成鐘為標本製作出來的[2]。隨後,清康熙、乾隆時期也鑄造了大批仿古鐘。除此之外,梵鐘在大江南北大為流行。

梵鐘

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寺钟有報時作用的梵鐘開始流行。最早的梵钟出現於南北朝[14]

比較古老的梵鐘記載,是公元6世紀初,梁昭明太子為母造慈覺寺與東宮,掘得古鐘以施寺[16]

北魏的壁畫中,也有鐘的描繪。如,北魏孝昌二年骆道明造像碑(公元526年),北魏正光四年翟兴祖造像碑(公元523年)[16]

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老的梵鐘實物,是現存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的一口南朝陳太建七年(公元575年) 的銅鐘[16]

中國國內所藏有明确紀念最早的梵鐘,是寶室寺銅鐘,铸造于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

比較古老的梵鐘,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所藏,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所铸铜钟。

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是明朝|永樂年間鑄製的永樂大鐘(公元1403~1424年),鐘面上、下、內、外合共刻有近23萬字,是中國現時已發現最大型的青銅梵鐘,有「鐘王」之美譽,亦為世界最大的佛鐘以及世界上鑄有最多文字的大鐘,現時存放在北京市西北郊北三環路的大鐘寺

其他東亞國家的鐘

日本

日本的鐘常見於佛寺,也有小型的半鐘日语半鐘設於人口集中的地區,用作火警警示之用。編鐘則是從室町時代中期由中國宋朝傳入。

日本的梵鐘有鐘乳,可能發明於中國南方,最遲在南朝傳播至朝鮮和日本[16]

日本現存最早的梵鐘是奈良時代的妙心寺鐘,位於京都妙心寺內,為公元698年鑄造,是日本現存最古的鐘。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的鐘有鐘乳,還有被稱為“甬”的圓筒。朝鮮半島的鐘自朝鮮三國時代(至遲中國南朝時期[16])傳入,現存的多為佛寺的梵鐘。而高麗王朝朝鮮王朝的雅樂也有使用編鐘。現存的鐘大多數是統一新羅和高麗時代的文物。其中統一新羅時代的聖德王鐘被視為朝鮮鐘日语朝鮮鐘的傑作。

越南

越南也由中國傳入鐘,現存最古的鐘是越南北部青威縣青梅社出土的青梅社鐘,是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文物。

琉球

首里城萬國津梁之鐘(複製品)

琉球現存唯一的古代鐘是萬國津梁之鐘,鑄造於第一尚氏王朝

參見

注釋

  1. ^ 1.0 1.1 1.2 李, 宏锋. 艺术突破与音响本体的自觉——论春秋器乐艺术的独立发展. 乐史披沙:音乐学术论文选(2005—2014). 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24. ISBN 978756991366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王, 子初. 中國音樂考古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ISBN 7-5334-3553-2. 
  3. ^ 唐, 蘭. 古樂器小記. 紫禁城出版社. 1995: 347. 
  4. ^ 郭, 沫若. 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釋考. 科學出版社. 1957: 237. 
  5. ^ 5.0 5.1 5.2 陈双新. 青铜钟镈起源研究. 中国音乐学. 2002, (2). 
  6. ^ 冯卓慧. 試論青銅鎛的起源. 中国音乐学(季刊). 2018, (3): 52. 
  7. ^ 蔡杰. 二里头文化铜铃的类型与铸造分析. 中华文物. 2014, (4): 53 [2019-06-15]. doi:10.14113/j.cnki.cn11-1316/j.2015.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8. ^ 高至喜. 論中國南方商周時期銅鐃的型式、演變與年代. 南方文物. 1993, (2). 
  9. ^ 原文: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鐘縣謂之旋,旋蟲謂之斡。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于上之攠之遂。
  10. ^ 圖示結構見中研院:http://museum.sinica.edu.tw/_upload/image/resources/large/8035b1636e957af9.jp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銑間:兩銑之間距離。 鼓間:兩鼓之間距離。 舞修、舞廣:舞為橢圓形,橢圓長軸為修,短軸為廣。 銑長:合瓦結合棱的長度。
  12. ^ 12.0 12.1 王清雷. 章丘洛莊編鐘的音樂學研究.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1, (4). 
  13. ^ 李, 宏鋒. 乐史披沙. 北京: 中国时代华文书局. 2017: 24. ISBN 9787569913668. 
  14. ^ 14.0 14.1 14.2 14.3 朱國偉. 中国圆形钟源流探略. 音樂研究. 2018, (4): 45. 
  15. ^ 林, 謙三. 東亞樂器考. 音樂出版社. 1962: 54.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秘密. 也谈梵钟起源. 四川文物. 2014, (6): 60. 
  17. ^ 黄凤春. 说西周金文钟的“南公”——兼论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 江汉考古. 2016, (8). 
  18. ^ 方建軍. 论叶家山曾国编钟及有关问题. 中國音樂學. 2015, (1): 49. 
  19. ^ 製作者の㈱老子製作所 会長の記事より (北日本新聞〔平成21年5月4日 9頁〕)

參考

  1. 钱玄. 《三礼通论》.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ISBN 7-81047-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