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家重点学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国家重点学科排名

国家重点学科(又称全国重点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1]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是评定一级、二级学科的最高等级。2014年,中国国务院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制度。[2]

历史

  • 1986年至1988年,当时的中国国家教委在中国大陆地区高等院校内开展了首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
  • 2001年至2002年,中国教育部在中国大陆地区高等院校内开展了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此轮共评选出了323个二级学科[1]的964个国家重点学科,平均每个二级学科诞生2.98个国家重点学科。
  • 2006年至2007年,中国教育部将开展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
  • 2014年10月28日,中国教育部称出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废止《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教研〔200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研〔2006〕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民办高校校长变更(连任)核准有关规定的通知》(教发厅〔2009〕3号)。上述废止文件今后不得再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依据。[3]

方式

各高校根据自身科学研究实力,向中国教育部门申报若干个国家重点学科,由中国教育部门统一组织评选。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覆盖了全部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1],所有该二级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都会参评。如果某校申报的某个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即表示中国教育部门认定该校在该二级学科的科学研究实力达到国内顶尖水平。由于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标准严格,宁缺勿滥,往往出现某个二级学科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情况。另外,如果某所高校的某个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科学研究水平下滑,有可能在下一轮的评选中被撤销。

影响

大学评估与排行

目前,中国教育部门明确表示不制作官方的大学排名。因此,作为中国教育部门唯一认定的代表该二级学科[1]国内顶尖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被当作衡量高校科学研究实力的最关键参数之一。在中国民间制作的多个大学排行榜中,国家重点学科的多寡都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评价

中国大陆地区各高等院校尤其是一些知名高校,为了获得更多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并确保已有的国家重点学科不在下一轮评选中被撤销,往往会在相关学科加大扶持力度,且与其他高校开展激烈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上升。

由于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极少数著名高校获得了大量的国家重点学科,而绝大部分普通高校只获得寥寥几个甚至没有)。一些学者认为,今后的国家重点学科将越来越向少数著名高校聚集。

另外,2000年前后中国大陆地区众多高校进行了合并,其中一些单个实力较弱的高校在合并后,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大量增加、名次大幅上升。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一些对已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不满意的高校,试图通过合并的方式,达到短期内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大量增加、名次大幅上升的效果。而那些位于高等教育不发达地区的高校,由于周边没有足够实力的高校可以进行合并,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第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

国家教委于1986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开展首次重点学科评选。

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

2001年,教育部进行了第二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并在2002年公布的第二轮评选结果。

在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前十名中,只有两所高校位于中国西部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明显强于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

概况

各类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前三十名
# 学校 总计 学科
分布
人文
社会
学科
理工
农医
学科
学科门类 省、自
治区、
直辖市
哲学 经济
法学 教育
文学 历史
管理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1 北京大学 81(1) 10(1) 29(1) 52(1) 4(1) 2(5) 9(1) 1(5) 8(1) 3(1) 2(3) 26(1) 10 0 16(1) 北京市
2 清华大学[4] 49(2) 5 4 45(2) 0 1 0 0 1 0 2(3) 7(5) 38(1) 0 0 北京市
3 复旦大学 40(3) 9(2) 13(3) 27(3) 2(2) 4(3) 2(4) 0 3(3) 1(3) 1 12(4) 2 0 13(2) 上海市
4 南京大学 28(4) 7(4) 7 21(5) 0 1 0 0 4(2) 1(3) 1 17(2) 3 0 1 江苏省
5 中国人民大学 25(5) 6 25(2) 0 2 10(1) 7(2) 0 2(4) 1(3) 3(1) 0 0 0 0 北京市
6 浙江大学 24 5 1 23(4) 0 0 0 1(5) 0 0 0 3 14(4) 5(3) 1 浙江省
7 武汉大学 20 8(3) 10(4) 10 1(5) 2(5) 3(3) 0 0 1(3) 3(1) 5 4 0 1 湖北省
7 西安交通大学 20 4 2 18 0 0 0 0 0 0 2(3) 2 15(3) 0 1 陕西省
7 中山大学 20 6 7 13 2(2) 0 2(4) 0 0 1(3) 2(3) 7(5) 0 0 6 广东省
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 2 0 19 0 0 0 0 0 0 0 15(3) 4 0 0 安徽省
11 中国农业大学 19 4 1 18 0 0 0 0 0 0 1 3 3 12(1) 0 北京市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 3 1 17 0 0 0 0 0 0 1 1 16(2) 0 0 黑龙江省
13 南开大学 18 6 9(5) 9 0 5(2) 0 0 0 3(1) 1 6 2 1 0 天津市
15 吉林大学 17 7(4) 3 14 1(5) 1 1 0 0 0 0 6 6 1 1 吉林省
15 中南大学 17 3 0 17 0 0 0 0 0 0 0 2 9 0 6 湖南省
7 上海交通大学 16 3 1 15 0 0 0 0 0 0 1 1 14(4) 0 0 上海市
17 北京师范大学 16 7(4) 9(5) 7 1(5) 0 1 5(1) 1 1(3) 0 6 1 0 0 北京市
18 四川大学 15 6 4 11 1(5) 0 0 0 2(4) 1(3) 0 4 4 0 3 四川省
18 北京协和医学院[4] 15 2 0 15 0 0 0 0 0 0 0 3 0 0 12(3) 北京市
20 华中科技大学 14 2 0 14 0 0 0 0 0 0 0 0 10 0 4 湖北省
21 天津大学 13 2 1 12 0 0 0 0 0 0 1 0 12 0 0 天津市
21 厦门大学 13 6 8 5 0 4(3) 1 1(5) 0 1(3) 1 5 0 0 0 福建省
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 2 1 10 0 0 0 0 0 0 1 0 10 0 0 北京市
23 北京理工大学 11 1 0 11 0 0 0 0 0 0 0 0 11 0 0 北京市
25 第四军医大学 10 2 0 10 0 0 0 0 0 0 0 2 0 0 8(4) 陕西省
25 东南大学 10 1 0 10 0 0 0 0 0 0 0 0 10 0 0 江苏省
25 同济大学 10 2 0 10 0 0 0 0 0 0 0 1 9 0 0 上海市
25 西北工业大学 10 1 0 10 0 0 0 0 0 0 0 0 10 0 0 陕西省
29 大连理工大学 9 3 1 8 0 0 0 0 0 0 1 2 6 0 0 辽宁省
29 第二军医大学 9 2 0 9 0 0 0 0 0 0 0 2 0 0 7(5) 上海市
29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 2 1 8 0 0 0 0 0 0 1 0 8 0 0 湖南省

说明:

  • 本表按照二级学科[1]的数量进行统计。
  • 并列的高校,按高校校名中文全称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 圆括号内的数字(如“(1)”)表示该校在该类别的数量在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的名次,每项只列出前五位。
  • 普通高校不参与军事学门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故本条目中不列出。

综合分类


各类国家重点学科
总数前十名
# 学校 总计
1 北京大学 81
2 清华大学[4] 49
3 复旦大学 40
4 南京大学 28
5 中国人民大学 25
6 浙江大学 24
7 上海交通大学 20
7 武汉大学 20
7 西安交通大学 20
7 中山大学 20


有国家重点学科的
学科门类数量前十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10
2 复旦大学 9
3 武汉大学 8
4 北京师范大学 7
4 吉林大学 7
4 南京大学 7
7 南开大学 6
7 四川大学 6
7 厦门大学 6
7 中国人民大学 6
7 中山大学 6


人文社会学科的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前十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29
2 中国人民大学 25
3 复旦大学 13
4 武汉大学 10
5 北京师范大学 9
5 南开大学 9
7 厦门大学 8
8 南京大学 7
8 中山大学 7
10 华东师范大学 4
10 清华大学 4
10 四川大学 4


理工农医学科的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前十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52
2 清华大学[4] 45
3 复旦大学 27
4 浙江大学 23
5 南京大学 21
6 上海交通大学 19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
8 西安交通大学 18
8 中国农业大学 18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17
10 中南大学 17

说明:

  • 本表按照二级学科[1]的数量进行统计。
  • 并列的高校,按高校校名中文全称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若干学科分类

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
工学、医学四类国家重点
学科的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81
2 复旦大学 40
3 南京大学 28
4 上海交通大学 20
4 武汉大学 20
4 西安交通大学 20
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
工学三类国家重点学科的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65
2 清华大学[4] 49
3 复旦大学 27
3 南京大学 27
5 武汉大学 19
5 西安交通大学 19
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三类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71
2 复旦大学 38
3 南京大学 25
4 中山大学 20
5 武汉大学 16
有理学、工学、医学
三类国家重点学科的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52
2 复旦大学 27
3 南京大学 21
4 上海交通大学 19
5 西安交通大学 18
5 浙江大学 18
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
两类国家重点学科的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55
2 复旦大学 25
3 南京大学 24
4 北京师范大学 15
4 南开大学 15
4 武汉大学 15
有理学、工学两类
国家重点学科的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清华大学[4] 45
2 北京大学 36
3 南京大学 20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17
5 西安交通大学 17
5 浙江大学 17
有理学、医学两类
国家重点学科的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42
2 复旦大学 25
3 南京大学 18
4 北京协和医学院[4] 15
5 中山大学 13
有工学、医学两类
国家重点学科的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26
2 上海交通大学 18
3 西安交通大学 16
4 复旦大学 15
5 浙江大学 15
5 中南大学 15

说明:

  • 本表按照中国大陆地区高校最常见的八种学科分布形式分类。
  • 本表按照二级学科[1]的数量进行统计。
  • 并列的高校,按高校校名中文全称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单一学科分类

人文社会学科

哲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4
2 复旦大学 2
2 中国人民大学 2
2 中山大学 2
5 北京师范大学 1
5 湖南师范大学 1
5 吉林大学 1
5 山西大学 1
5 四川大学 1
5 武汉大学 1
经济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中国人民大学 10
2 南开大学 5
3 复旦大学 4
3 厦门大学 4
5 北京大学 2
5 辽宁大学 2
5 上海财经大学 2
5 武汉大学 2
5 西南财经大学 2
法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中国人民大学 9
1 中国政法大学 9
1 北京大学 9
4 武汉大学 3
5 复旦大学 2
5 中山大学 2
教育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师范大学 5
2 华东师范大学 4
3 华南师范大学 2
3 南京师范大学 2
5 北京大学 1
5 北京体育大学 1
5 东北师范大学 1
5 西南大学 1
5 厦门大学 1
5 浙江大学 1
文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8
2 南京大学 4
3 复旦大学 3
4 北京外国语大学 2
4 上海外国语大学 2
4 四川大学 2
4 中国传媒大学 2
4 中国人民大学 2
历史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3
1 南开大学 3
3 北京师范大学 1
3 东北师范大学 1
3 复旦大学 1
3 湖南师范大学 1
3 华中师范大学 1
3 南京大学 1
3 陕西师范大学 1
3 四川大学 1
3 武汉大学 1
3 厦门大学 1
3 中国人民大学 1
3 中山大学 1
管理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武汉大学 3
1 中国人民大学 3
3 北京大学 2
3 清华大学 2
3 西安交通大学 2
3 中山大学 2

理工农医学科

理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26
2 南京大学 17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
4 复旦大学 12
5 清华大学[4] 7
5 中山大学 7
工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清华大学 38
2 西安交通大学 19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16
4 上海交通大学 14
4 浙江大学 14
农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中国农业大学 12
2 南京农业大学 7
3 浙江大学 5
4 北京林业大学 4
4 华中农业大学 4
医学门类的国家重点学科
数量前五名
# 学校 合计
1 北京大学 16
2 复旦大学 13
3 北京协和医学院[4] 12
4 第四军医大学 8
5 第二军医大学 7

说明:

  • 本表按照二级学科[1]的数量进行统计。
  • 并列的高校,按高校校名中文全称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地区分类

华北地区华东地区是知名高校最集中、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因此这两地列出前十名。其余地区只列出前五名。

华北地区前十名
# 学校 总计 省/区/市
1 北京大学 81 北京市
2 清华大学[4] 49 北京市
3 中国人民大学 25 北京市
4 中国农业大学 19 北京市
5 南开大学 18 天津市
6 北京师范大学 16 北京市
7 北京协和医学院[4] 15 北京市
8 天津大学 13 天津市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 北京市
9 北京理工大学 11 北京市
华东地区前十名
# 学校 总计 省/区/市
1 复旦大学 40 上海市
2 南京大学 28 江苏省
3 浙江大学 24 浙江省
4 上海交通大学 20 上海市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 安徽省
6 厦门大学 13 福建省
7 东南大学 10 江苏省
7 同济大学 10 上海市
9 第二军医大学 9 上海市
10 南京农业大学 8 江苏省
东北地区前五名
# 学校 总计 省/区/市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 黑龙江省
2 吉林大学 17 吉林省
3 大连理工大学 9 辽宁省
4 东北大学 7 辽宁省
5 东北林业大学 6 黑龙江省
中南地区前五名
# 学校 总计 省/区/市
1 武汉大学 20 湖北省
1 中山大学 20 广东省
3 中南大学 17 湖南省
4 华中科技大学 14 湖北省
4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 湖南省
西南地区前五名
# 学校 总计 省/区/市
1 四川大学 15 四川省
2 电子科技大学 6 四川省
3 西南交通大学 6 四川省
4 重庆大学 4 重庆市
5 成都中医药大学 3 四川省
5 第三军医大学 3 重庆市
西北地区前五名
# 学校 总计 省/区/市
1 西安交通大学 20 陕西省
2 第四军医大学 10 陕西省
3 西北工业大学 10 陕西省
4 兰州大学 6 甘肃省
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 陕西省

说明:

  • 本表按照二级学科[1]的数量进行统计。
  • 并列的高校,按高校校名中文全称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

2006-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在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由教育部按有关程序经过考核重新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教育部按照确定标准和程序,从符合条件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直接确定;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增补,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相结合,经选优推荐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增补。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包括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参见中国教育部网站[1][永久失效連結]的网页。

由于一小部分一级学科下只有一个二级学科(即此一级学科等同于二级学科),大部分一级学科下有若干个二级学科;考虑到可比性,下表列出第三次国家重点学科评比后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前三十名的高校。

在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的前十名中,和第二次评比,还是只有两所高校位于中国中、西部(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但这次四川大学取代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西部重点学科最多的高校,而上次评比中,四川大学仅仅位于第18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四川大学正在迅速崛起。此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明显强于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前三十名
# 学校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含覆盖) 省、自治区、直辖市 所属地区
1 北京大学 131 北京市 华北地区
2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115 北京市 华北地区
3 复旦大学 86(91) 上海市 华东地区
4 浙江大学 71 浙江省 华东地区
5 南京大学 61 江苏省 华东地区
6 中国人民大学 57 北京市 华北地区
7 武汉大学 46 湖北省 中南地区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5 安徽省 华东地区
9 南开大学 44 天津市 华北地区
10 四川大学 43(46) 四川省 西南地区
11 上海交通大学 41(45) 上海市 华东地区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40 黑龙江省 东北地区
13 中山大学 38(39) 广东省 中南地区
13 北京师范大学 38 北京市 华北地区
13 厦门大学 38 福建省 华东地区
16 华中科技大学 37(40) 湖北省 中南地区
16 西安交通大学 37 陕西省 西北地区
18 中南大学 33 湖南省 中南地区
19 吉林大学 31 吉林省 东北地区
20 天津大学 29 天津市 华北地区
2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8 北京市 华北地区
22 中国农业大学 24 北京市 华北地区
23 山东大学 22 山东省 华东地区
24 大连理工大学 21 辽宁省 东北地区
24 同济大学 21 上海市 华东地区
26 东南大学 20 江苏省 华东地区
26 第二军医大学 20(24) 上海市 华东地区
28 华东师范大学 18 上海市 华东地区
29 重庆大学 17 重庆市 西南地区
30 北京理工大学 16 北京市 华北地区
31 东北大学 15 辽宁省 东北地区

说明:

  • 并列的高校,按高校校名中文全称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覆盖)总数前十名
# 学校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不含覆盖) 省、自治区、直辖市 所属地区
1 北京大学 81(91) 北京市 华北地区
2 复旦大学 52(57) 上海市 华东地区
3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49 北京市 华北地区
4 浙江大学 48 浙江省 华东地区
5 南京大学 36 江苏省 华东地区
6 四川大学 34(37) 四川省 西南地区
7 中国人民大学 33 北京市 华北地区
8 武汉大学 31 湖北省 中南地区
9 西安交通大学 27 陕西省 西北地区
10 上海交通大学 26(30) 上海市 华东地区
10 华中科技大学 26(29) 湖北省 中南地区
10 南开大学 26 天津市 华北地区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中国大陆地区教育部门把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学科按照涵盖范围分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一级学科的范围较大,如社会学、数学、临床医学等。在一级学科下面分设若干个二级学科,如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分设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共4个二级学科,数学一级学科下分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共5个二级学科,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分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等18个二级学科。一些二级学科下还分设有三级学科,如内科学二级学科下设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呼吸系病学、消化系病学等多个三级学科,外科学下设普通外科学、神经外科学、胸心外科学、骨外科学等多个三级学科。
  2. ^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www.gov.cn.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4). 
  3. ^ 教育部关于废止《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通知. [2014-10-28]. [失效連結]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2007年5月18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鉴于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办学的需要,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建,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紧密合作办学,两校并未合并。因此本条目中清华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数据分列。参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的官方公告》[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