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恚
(重定向自嗔恚)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瞋恚(梵語:व्यापाद,vyāpāda,巴利語:byāpāda),又譯瞋害、忿、恚、憎、損壞(嗔、瞋字通),佛教術語,有毀滅、惡意、殺害等含義,是對於其他有情的惡意情緒。佛教認為這是一種欲界的煩惱,被列為五順下分結之一;因為能障礙有情眾生的解脫,被列為五蓋之一,稱為瞋恚蓋。瞋恚則是染愛的果報,貪著則是愚癡的果報
概論
在梵文中,vyāpāda有違逆、違反的意思在,是一種因為遭遇不順心的情況,而升起憤怒的感受,並因此產生惡意,想要傷害對方。被列為五蓋之一[1]。
瞋恚的根源是三毒中的瞋(dveṣa)。因為受到障礙,無法獲得五欲樂,產生苦的感受,因為不正思維,受到憤怒心所的驅使,進一步升起想要傷害他人的心態,使人煩惱[2]。四無量心中的慈心觀可以克服瞋恚[3]。
参见
註釋
- ^ 《長阿含經》卷8:「復有五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
- ^ 《雜阿含經》470經:「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 ^ 《雜阿含經》卷27〈715經〉:「何等為瞋恚蓋食?謂:障礙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何等為瞋恚蓋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