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合弓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單弓類

合弓綱
化石时期:312–0 Ma
石炭紀晚期到全新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总纲: 四足總綱 Tetrapoda
演化支 爬行形類 Reptiliomorpha
演化支 羊膜動物 Amniota
纲: 合弓綱 Synapsida
Osborn, 1903
異名

合弓綱学名:Synapsida,意為「合并的颧弓」)也稱獸形綱,是羊膜動物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包含所有與哺乳類關係較近的四足类脊椎动物[1]

在以往的傳統生物分类法中,合弓綱曾被定义为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綱,因合弓綱動物在头骨的兩側各有一個下颞孔,故漢語曾將Synapsida译为“下孔亞綱”、“單孔亞綱”或“单弓亚纲”,而哺乳动物出现之前的合弓纲兽孔目物种则被称作“似哺乳爬行動物”——现今这些译名都已废止[2][3]。以上的定义是因为旧的知识体系认为哺乳動物起源於爬行動物,但由於生物学知识的不断完善和分子系统发生学的应用,分類定義发生變化,這種旧觀點目前已被否定。现今的分类法中,包括哺乳类在内的合弓纲仅能算是羊膜动物基干种——爬行形类下的一支,通俗意义上的爬行类则是羊膜动物的另一個演化支——蜥形纲之下的并系群,和演化自恐龙鸟类一起至少在石炭纪晚期就与哺乳动物的祖先在演化路线上分道扬镳了。

合弓綱出現在3.8億年前的晚石炭紀,在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后取代离片椎类两栖动物成為整个二叠纪的優勢陸地動物,數量眾多且多樣化。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使得許多早期合弓類動物消失,少數兽孔目物種(比如二齿兽下目水龙兽兽头亚目麝喙兽)存活到三叠纪并作为劫后余生的先锋物种曾短暂兴盛,但在史密斯-斯派斯期边界事件后衰败,主龍類蜥形纲的伪鳄趁机在中三叠世迅速崛起成為三疊紀的優勢陸地動物。合弓綱在三叠纪中期以后渐趋绝灭,只剩下犬齿兽类的少數物種演化出了哺乳形类。在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后,哺乳动物在崛起的恐龙翼龙的阴影下依靠夜行性错位竞争存活到白堊紀,直到白垩纪中后期被子植物陆地革命才再度繁盛,在白垩纪末大灭绝造成所有非鸟恐龙灭绝后才在古近纪重新占领优势生态位

不斷改變的分類

在20世紀的早期,合弓類動物被分為爬行綱中的四個亞綱之一,這是根據顳顬孔的形態、位置所定的分類。這些位於頭部兩側的下顳孔,可使下頜肌肉附著在上面,造成更有力的咬合。在傳統的觀念裡,單孔亞綱是逐漸演化成哺乳動物的一支爬行動物,因為牠們逐漸演化出哺乳類的特徵,牠們也稱為“似哺乳爬行動物[2][3]

這傳統的分類持續用到80年代晚期。在90年代被親緣分支分類法取代,這是根據共同祖先與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的分法,只有單系群才被承認為有效的分類單元演化支。因為合弓類演化出哺乳動物,哺乳動物被分在合弓類演化支之內。但在一般狀態下,仍將合弓綱用來包含此演化支中的非哺乳綱物種。而爬行綱被蜥形綱取代,只包含無孔亞綱雙孔亞綱調孔亞綱被認為是複系群,不再被使用。因此,“似哺乳爬行動物”这个说法也較少被使用。

非哺乳類合弓類通常依照演化的程度,被分為兩個分類:盤龍目獸孔目。盤龍目可分為卡色龍亞目真盤龍亞目,至少包含六,因為演化特征較為原始而被歸類在一起,因此是個非天然的並系群[3]。由真盤龍亞目楔齿龙超科演化出的獸孔目也是一個並系群,其下可分六个亚目哺乳类的祖先则来自于其中的犬齿兽亚目

特徵

在單弓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牠們頭顱骨上只有一個顳顬孔

在合弓類的頭顱兩側,眼窩後面各演化出一個顳顬孔。顳顬孔可能用來增加下頜肌肉的附著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則演化出兩個顳顬孔。

合弓類是第一批演化出異型齒牙齒的四足動物。這些不同形態牙齒包括:犬齒臼齒、以及門齒。某些离片椎类與早期無孔類爬行動物,上頜的第一對牙齒較大,已經出現牙齒異化的演化趨勢。蜥形綱演化支在演化過程中失去這個特徵,合弓類的牙齒則繼續特化發展。早期合弓動物的上頜有二或三對大型犬齒,獸孔類的上頜則有一對大型犬齒。下頜的犬齒則是在哺乳類時期演化出現。

早期哺乳类(上)与其它非哺乳羊膜动物(下)的下颌骨骼比较:
齿骨(dentary)、鳞状骨(squamosal)、颌部关节(jaw point)
  方骨
  隅骨

大部分古動物學家根據下頜特徵,來分辨合弓動物與爬行動物。許多科學家也根據下頜的特徵變化,來分辨合弓類演化至哺乳類的各個階段。合弓動物、史前與現代爬行動物的下頜是由多塊小骨頭構成,包含:齒骨關節骨、與其他骨頭;而現代哺乳動物的下頜是由一塊齒骨構成。早期合弓動物有多塊下頜骨頭。隨者牠們的演化,這些下頜骨頭縮小,並且逐漸移入耳內,形成中耳的骨頭。合弓動物的耳部骨頭僅有鐙骨,哺乳動物則發展出鎚骨砧骨、鐙骨。鎚骨是由關節骨演化而成,而砧骨是由方骨演化而成[4]

哺乳動物的頜部關節是由齒骨、鱗狀骨相接而成,齒骨連結至鱗狀骨上的關節盂(Glenoid cavity)。其他的有頜類脊椎動物(包含爬行動物與合弓類)的頜部關節,是由下頜的關節骨與頭部的方骨相接而成。在合弓類演化成哺乳類的過程中,下頜的骨頭漸少,最後只剩下齒骨;下頜不再連接至鱗狀骨,改連接至方骨、以及往後退的關節骨。

在合弓類演化成哺乳類的過程中,合弓類演化出次生顎,分隔口腔鼻腔。早期合弓類的上頜骨兩側已具有初步的次生顎,形狀成U形,口腔與鼻腔仍然連接。晚期合弓類的次生顎逐漸成C形,將口腔、鼻腔分隔,`形成腭骨。上頜骨也完全的癒合。在一個早期的真獸孔類化石中,已見初步的次生顎。後期的三尖叉齒獸,已具有完全閉合的次生顎[5]

長期以來,合弓類的外表組織構造為何,仍處在爭議中。原始爬行動物的外皮可能相當薄,缺乏真皮[6]。現存爬行動物的外表由角質鱗片、鱗甲所構成,而現存哺乳動物的外表則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所構成的皮膚,只有少數哺乳動物仍保有鱗片。如同哺乳類,合弓類動物的表皮缺乏鱗片,具有皮腺。

目前仍不清楚合弓類演化至哺乳類的過程中,外皮是如何演化改變。但根據化石顯示,盤龍目的腹部具有鱗片,如同原始四足類。盤龍目的鱗片是由真皮衍化而成的鱗片,類似現代鱷魚烏龜;而蜥蜴的鱗片是由表皮形成的[7]。盤龍目的身體上半側則可能沒有鱗片。在外表上,盤龍目看起來像是沒有鱗片的爬行動物,沒有毛髮與鱗片。古動物學家多藉由骨骼特徵,來分辨盤龍類、其他原始爬行動物。

盤龍目基龍的背帆,顯示牠們已有初步的體溫調節能力

由於化石很少保存軟組織,目前還不清楚哺乳動物何時演化出毛髮與乳腺。在沒有發現皮膚痕跡的化石,必須藉由骨骼特徵,來判斷史前合弓動物在哪個時期需要毛髮隔絕熱量、具有乳腺。進階型獸孔類的外表可能由毛髮、鱗片、乳腺所構成,類似某些現代原始哺乳動物。

有些合弓動物(包括哺乳類)可能是溫血動物;但早期合弓類(例如盤龍目)可能大部分是冷血動物。進階型犬齒獸類具有次生顎、直立的四肢步態、以及毛髮等特徵,顯示牠們已經相當類似哺乳類,而且已有高代謝率。某些獸孔類化石的皮膚痕跡,也證實毛髮的存在[8]

演化史

石炭紀

始祖單弓獸,目前發現最古老的合弓動物之一

始祖單弓獸Archaeothyris)與Clepsydrops是已知最早的合弓類動物[9]。牠們屬於盤龍目,存活於石炭紀晚期(又稱賓夕法尼亞紀)。

二疊紀

盤龍目是第一批成功的羊膜動物,散佈各地並多樣化發展,直到牠們成為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的陸地優勢動物。牠們通常被分為兩支:真盤龍亞目卡色龍亞目。牠們的體積龐大、四肢成躺臥狀態、腦部小,可能是群變溫動物。牠們是那個時代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某些物種可達3公尺長。有些後期盤龍類,擁有大型帆狀物,可以幫助提升他們體溫,例如異齒龍基龍。大部分盤龍類在二疊紀中期之前的奥尔森灭绝事件后消失,少數殘存的物種存活到二疊紀中期。

獸孔目是一群更為進步的合弓類動物,出現在二疊紀空谷阶,成為二疊紀後半期的陸地優勢動物,並把合弓纲的多样性推上了一个高峰[10]。獸孔目一共成為優勢動物兩次:一次在二疊紀,一次在新生代(哺乳類)。在二疊紀中期到晚期,獸孔目是最具多樣性與數量最多的陸地動物,包括植食性肉食性動物,體型從小如老鼠(例:羅伯特獸),體型大的可以以公噸計算(例:麝足獸)。在繁盛了数千萬年之後,這些成功的動物幾乎因為2億5100萬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而滅絕了,這個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可能跟西伯利亞暗色岩火山爆發事件有關。

三疊紀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後的短暫時間裡,水龍獸成為最常見的陆生動物

盤龍目早已在二疊紀中消亡,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之後,只有少數獸孔目存活下來,並且成功在三疊紀早期活着,包括:水龍獸犬頜獸,後者出現在三疊紀中期,牠們與早期主龍形類(原先被命名為槽齒目,已经不在現代分類法中使用)同時存在。有些早期主龍形類是小型而敏捷的動物,例如派克鱷;大型主龍形類可以比肩大型獸孔目,例如引鱷

三疊紀獸孔目包括三個演化支。喙狀嘴的植食性二齒獸類(例如:水龍獸肯氏獸),有些物種可身長到以公噸計算。越來越類似哺乳類的犬齒獸類,分植食性、肉食性、食蟲性動物,包括出現在奧倫尼克階真犬齒獸類,早期的代表是犬頜獸。第三個是獸頭類,僅存活到三疊紀中期。

犬頜獸,三疊紀最大型的掠食性犬齒獸類

三疊紀晚期,犬齒獸類的體型逐漸的變小,並且更類似哺乳類,跟體積逐漸变大的二齒獸類不同。最小、最進化的犬齒獸類只有鼩鼱般大小,生存在三疊紀晚期,大約2億年前,成為哺乳類的共同祖先。

因為氣候變遷、植被改變、生態位競爭、或者綜合以上因素,大部分的大型犬齒獸類卡尼階時代消失,后来的三疊紀-侏儸紀滅絕事件不仅消滅了所有大型非恐龍主龍類,还消滅了二齒獸類。二齒獸類的生態位置在剩下的中生代時期被部分恐龍取代。存活下來的合弓纲很小,體型從鼩鼱到類似強壯爬獸Repenomamus)。

侏儸紀之后

隨著早期獸孔目犬齒獸類真犬齒獸類哺乳類的階段性進化,主要的下頜骨頭齒骨,逐漸取代其他下頜的骨頭。所以,下頜逐漸形成只有一個大型骨頭,幾塊小型的下頜骨頭逐漸移動到內耳裡,使得聽覺更為靈敏。

侏儸紀白堊紀期間,這些存活的非哺乳犬齒獸類非常小,例如:三瘤齒獸。沒有任何犬齒獸類長得比還大。大多數侏儸紀白堊紀犬齒獸類是草食性動物,有些是肉食性的。三稜齒獸科侏儸紀末第一次出現。牠們是肉食性動物,並且存活到侏儸紀中期。三瘤齒獸科跟三稜齒獸科同時出現,但為草食性動物,三瘤齒獸科在早白堊紀末期滅絕。二齒獸類被認為在三疊紀末期滅絕,但還是有證據顯示這演化支持續存活者。在岡瓦那大陸白堊紀地層中發現新的二齒獸類化石。這是個化石記錄中忽隱忽現的物種的例子(俗稱的拉撒路物種)。

現在,有大約5,400個的合弓纲存活者,牠們現名為哺乳動物,包括水生(鯨魚)、飛行(蝙蝠)動物,還有到目前為止已知最大的動物(藍鯨),以及人類。除了單孔目以外,大部分的哺乳動物已演化成胎生動物,直接產下幼體,而非產卵。

合弓動物進化成哺乳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逐漸繁盛的恐龍在夜晚並不佔優勢,而合弓類可在晚上行動。原始的哺乳類在夜間增加了代謝率以維持體溫,適應夜間生活,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快地消耗食物(一般認為是昆蟲)。原始的哺乳類演化出咀嚼與特化的牙齒來協助咀嚼而促進快速消化。四肢也演化到身體底下,而不是身體兩側[11]。這讓原始哺乳類能更快改變方向以抓住小型獵物。與快速奔跑的獵食者相比,原始哺乳類的獵食策略更具機動性[8]

分類

種系發生學

合弓类

卡色龍亞目

真盤龍亞目

蜥代龍科

蛇齒龍科

基龍科

楔齒龍類

楔齒龍科

獸孔类
巴莫鱷亞目

始巨鱷

真獸孔類

恐頭獸亞目

新獸孔類

異齒亞目

獸齒類

麗齒獸亞目

真獸齒類

獸頭亞目

犬齒獸亞目

德維納獸

原犬鱷龍科

外犬齒獸類 Epicynodontia

三尖叉齒獸

真犬齒獸下目

犬頜獸

三瘤齒獸科

橫齒獸科

Probainognathia

三稜齒獸科

奇尼瓜齒獸科

Prozostrodon

哺乳形類

哺乳綱

參考資料

  1. ^ Laurin, Michel, and Robert R. Reisz (2007). Synapsida: Mammals and their extinct relativ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ersion 06 April 2007. The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2. ^ 2.0 2.1 Benton, Michael J.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rd ed.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Ltd. 2004. ISBN 0632056371. 
  3. ^ 3.0 3.1 3.2 Carroll, R. L.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 New York: WH Freeman & Co. 1988. ISBN 0716718227. 
  4. ^ Salentijn, L. Biology of Mineralized Tissues: Prenatal Skull Development, 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Dent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dental lecture series, 2007
  5. ^ Hopson, James A. The Mammal-Like Reptiles: A Study of Transitional Fossils.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1987, 49 (1): 16–26. 
  6. ^ Hildebran, M. & Goslow, G. (2001): Analysis of Vertebrate Structure. 5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635 pages ISBN 978-0-471-29505-1
  7. ^ Carroll, R.L. (1969). "Problems of the origin of reptiles." Biological Reviews, 44: 393-432.
  8. ^ 8.0 8.1 Hoyt, Donald F. (1997). Synapsid Reptil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oo 138 Vertebrate Zoology Home Page.
  9. ^ Lambert, David (2001). Dinosaur Encyclopedia. ISBN 978-0-7894-7935-8.
  10. ^ Brocklehurst, Neil; Kammerer, Christian F.; Fröbisch, Jörg. The early evolution of synapsids, and the influence of sampling on their fossil record. Paleobiology. 2013, 39 (3): 470–490. ISSN 0094-8373. doi:10.1666/12049 (英语). 
  11. ^ Bramble, D. M.; Jenkins, F. A. Mammalian locomotor-respiratory integration: Implications for diaphragmatic and pulmonary design. Science. 1993, 262 (5131): 235–240. doi:10.1126/science.8211141.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