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肥城老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卧虎城
光緒年间《肥城縣志》上的肥城縣城圖

肥城老城,即肥城老县城,又称卧虎城玉城,位于今中国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为元代至民国期间肥城县县治所在地。该城起源于西汉,元代在今址建立起土制城池,明代改造为石城,1945年至1958年之间城池被拆除,1980年后肥城县城搬迁,老城走向衰落。目前为肥城市老城街道机关驻地。

历史

春秋时期肥城境内有肥子国,而肥子国国都无考。战国时有肥邑,西汉始设肥城县,当时肥城县治所在今卧虎城原址以西[1],为土城,始建年代亦无考。两汉魏晋时期,肥城属卢县,南北朝时重设肥城县,此后此城先后为济北郡肥城郡、肥城县、辛寨镇驻地。

元朝时期,以辛寨镇重设肥城县。平阴县达鲁花赤趙珪在今卧虎城故垒築砖城。城周六里一百步,城高一丈五尺,城厚一丈,护城河宽一丈,深五尺。仅开辟南北两座城門,南曰文安,北曰武定。城墙原本四面平直,明永乐年间,東北两侧被河水侵蚀,此后随走势修筑,因此走向略有凹陷。成化五年(1469年),知縣林廷庸、千戶曹紀修築月城和門樓。嘉靖隆慶年間,知縣錢商周重修。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知縣馬經綸改造为石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縣李九如率民众補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同治二年(1863年),知縣蔣子林吳樹聲又分别倡議補修[2][1][3][4]

1938年1月1日,日本军队进攻肥城县城,肥城县政府及国民党正规武装力量未做抵抗而撤离,随后肥城县城被日军攻克。日军在肥城市建立维持会后不久便撤离肥城县城,城内仅留下维持会武装。1月17日,由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仅数天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攻入肥城县城,同年4月县城又被日军攻占,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共产党军队才重新夺回肥城县城。1946年,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进入肥城县城,为了防止日军或国民党军队攻占肥城县城并凭借城墙坚守,肥城地方政府开始拆除卧虎城城墙,城墙附属的设施如角楼、城门等一并被拆除,护城河也被填平。此后,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几度争夺肥城,肥城最终被中国共产党控制。[5]

1949年年末,老城建筑用地共计0.399平方公里,人口3784人[6]。1958年,卧虎城城墙最终被完全拆除。当年随着大跃进的开始,肥城煤炭需求激增,有勘探队伍在老县城附近发现大量煤矿,为了开采煤矿,肥城县决定迁走县城,此后肥城老县城的发展受到政策限制[7],而新县城直到1975年才开始修建[8]。1979年末开始,肥城市党政机构和主要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先后迁往新县城[9]。至1987年,老县城的肥城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位已经完全被新县城取代。而老县城则作为老城镇(今老城街道)党政机关驻地存在至今。[8]

构造

防御工事

1971年肥城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卫星地图

卧虎城东西宽750米左右,南北长1250米,整座城的面积约90万平方米,大致呈矩形,但西北角为锯齿形,东城墙一段为向内凹的弧形,史书将其描述为一只静卧的老虎,因而得名“卧虎城”[10][11]。卧虎城有城墙角楼垛口门楼护城河,防御工事极为完善。这些设施大多在1945年至1958年间被扒毁或填平[8]

卧虎城城墙初为土制,明万历年后改为石制。石制城墙横截面呈直角梯形,高约十米,底宽约11米,顶宽9米,其外部用加工过的33层整齐的青石条铺成,墙顶用青石板平铺,内部则是用四十多层灰土层层夯实的加了黑矾石灰和乱石[12]。城墙顶部用青石平铺,顶部外侧还有用青砖砌成的留有箭孔的垛口。其外部的青石十分工整,经数百年风吹雨打后表面光洁如玉,故也号称“玉城”。卧虎城城墙以坚固而著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曾使用炮轰击卧虎城城墙,但仅仅在城墙上留下了十厘米深的痕迹。建造卧虎城城墙花费了大量的石料,据民间传说,卧虎城城池所用的青石来自城旁的巧山,城池建好之后,巧山被夷为平地。[13]

卧虎城号称有四个城门,但东门不开,西门无形,事实上只开南北两个城门,南门称为文安门,北门为武定门。城门为坚固的用铁钉铆合的木质铁皮黑漆城门,城门还设置有门楼、瓮城等。城外还引康河水开挖了三米宽,两米深的护城河。[13]

城内建筑

卧虎城城内最主要的街道为南北向的“霸王街”,这条街道连接卧虎城南北门,为卧虎城连接城外的唯一地面通道。三条东西主干道与霸王街交汇形成“王”字形的街道布局。这些主要道路均以青石板铺设,民国时期,卧虎城主要街道已经安装了路灯,每条街还设置了街长,用以维护街道上的公共设施。[13]

1940年代初期,卧虎城内有七个保存完整的牌坊,这七座牌坊均建于明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建造于明嘉靖年间的四隅首,该牌坊位于霸王街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以气势宏伟而闻名[12],最终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损毁。另有五座牌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损毁。最后一座牌坊飞舄乘骢坊在文革“破四旧”期间被拆毁。[14][13]

肥城县县署在卧虎城东部,始建于元代,元末焚毁,后多次重修[15]。文庙在县署东南、武庙在县署西南。城隍庙在城西北部,据称城隍庙内有座能动的城隍像,按下庙内城隍像的膝盖,城隍爷即能站起[13]。清初,卧虎城城内及附近还有社稷坛、风雨雷电山川坛、邑历坛等礼仪祭祀场所[16]

参考资料

  1. ^ 1.0 1.1 《山东通志·疆域·城池》:“肥城县旧为辛寨镇,旧城在县西。元至元十二年置今治所。”
  2. ^ 肥城市人民政府《肥城年鉴》编辑部. 《肥城年鉴(1988-1992)》,乡镇办事处概况-老城镇-历史要述.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3. ^ 光绪《肥乡县志·卷之三·建置》頁一:城池 漢舊城在縣西,元至元十年置今治舊爲辛寨鎮,監肥城抹漢趙珪始因故壘而築以磚,周六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池闊一丈,深五尺。城止二門,南曰文安,北曰武定,舊制四面皆直。永樂間,東北二隅爲河水所囓,後隨勢修築,微缺凹矣。洪武二十一年設守禦千戶所,成化五年,知縣林廷庸、千戶曹紀分築月城,復搆門樓。嘉靖、隆慶間,知縣錢商周重修。萬厯二十二年知縣馬經綸始甃以石。國朝乾隆二十二年知縣李九如率民力補修三十二叚。五十七年,知縣蔣子林請帑補修。同治二年,知縣吳樹聲倡捐補修,至今賴之。
  4. ^ 《肥城縣志·卷之七·職官》頁四十三:元 達魯花赤 抹漢即趙珪,至元間囗肥城,創立縣治,用奠民居,賑饑荒,興學校,甚有惠政。先是,民輸賦於府,往來數百里,道經監河,夏月霖潦,民多病涉,乃立團並庫於縣以便民。尤喜延攬賢士,折節寒素。當時有平原君之稱焉。
  5. ^ 山东省肥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肥城县志》,大事记-1840~1949年.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 
  6. ^ 肥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肥城市志(1988-2002)》,第一编-境域区划 第三章-城镇村庄 第一节-城区.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201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7. ^ 肥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肥城年鉴2017》,市情概况-建置沿革.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 
  8. ^ 8.0 8.1 8.2 山东省肥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肥城县志》,第一编-行政区域 第四章-城镇村庄 第一节-县城.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2018-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5). 
  9. ^ 肥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肥城地理志》,第一编-境域区划 第四章-行政区划 第一节-城区.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201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10. ^ 肥城市人民政府. 老城街道-走进肥城-中国 肥城. www.feicheng.gov.cn.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11. ^ 肥城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肥城年鉴2017》,镇街概况-老城街道.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2). 
  12. ^ 12.0 12.1 肥城市史志编辑委员会. 《肥城风物》,名胜古迹-古代建筑-肥城旧县城.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肥城市人民政府. 卧虎城-文化传承-走进肥城-中国 肥城. www.feicheng.gov.cn.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14. ^ 肥城市史志编辑委员会. 《肥城风物》,名胜古迹-古代建筑-老县城牌坊.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15. ^ 《肥城县志(康熙)·建置志·公署》:“县志在城震方,即鸾台基。元末兵焚,明洪武三年,知县丘思齐建。正统八年,知县彭良重修。正德十年正堂灾,至十六年知县刘赞建立。嘉靖四十年知县郑维邦重修。”
  16. ^ 《肥城县志(康熙)·建置志·县署》:“社稷坛在县治北,洪武三年知县丘思齐创建,弘治十四年知县张希达重修。风雨雷电山川坛在县治西南,洪武三年知县丘思齐创建,弘治十四年知县张希达重修。邑厉坦在县北门外,洪武三年知县丘思齐创建,弘治十四年知县张希达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