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興漢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兴汉道
Hing Hon Road
興漢道
興漢道和般咸道交界
道路長度0.172公里(0.107英里)
车速限制50公里每小時
地點香港中西區
起點半山區般咸道聖保羅書院黃鳴謙堂側
終點興漢道18號外,英皇書院對開掘頭路
興漢道轉彎處

興漢道(英語:Hing Hon Road)是香港島西營盤的一條街道,是一條私家路,在香港大學東閘對面分支自般咸道

概述

興漢道是一條掘頭路,入口位於般咸道香港大學東閘對面,聖保羅書院黃鳴謙堂外的閘口,由該處開始下山直至門牌27號側屋(即興漢道管理處)對開轉向東面。興漢道的盡頭位於門牌18號外,即英皇書院操場後門。興漢道上劃定了多個泊車位.

興漢道管理處側設有樓梯,通往薄扶林道水街對面。該樓梯曾於2005年11月2日至12月末由民政事務總署工程組進行重鋪石階工程,頂部裝設典雅設計鐵閘,每日早上6時至晚上12時向居民及行人開放,為途人提供來往般咸道與香港大學及西營盤和石塘咀之間的捷徑

目前興漢道之地鋪均為影印店鋪,當中通往薄扶林道之樓梯上開設了兩間影印店鋪,每日上放學及午飯時間會有大批聖保羅書院與香港大學的學生惠顧。其中「陸合印務公司」早年曾稱為「陸合士多」,聖保羅書院之學生習慣到該士多購買西瓜波(紅白相間的塑膠足球),而踢西瓜波亦因此成為該校之傳統之一;另一影印鋪「藝美書店」因被納入重建範圍內而於2010年1月25日他遷。早期亦曾有一名為「學生便利店」之影印商號,唯已遭「藝美書店」收購,其原址亦被納入重建範圍。

根據歷史紀錄,興漢道所處的內地段757號於1862年1月7日由一名叫Choy Akün的華人購得,但購地後之發展則沒有紀錄。在20世紀初,興漢道地段主要為中上流社會之華人所居住,如周永泰家族[1]

戰前唐樓

興漢道上曾有數座戰前唐樓,當中門牌號碼2號及19號分別於1916年及1917年落成,後者更曾於2009年獲擬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屬裝飾藝術派設計,拱門、窗花、柱等皆具西方古典建築風格。[2]

然而,19號屋在2009年拆卸,重建為現在的「高士台」(見「重建發展」段落)。

興漢道仍保留的大廈

現時興漢道仍有三座2000年前落成的大廈,分別是以興漢道命名的興漢大廈,學林雅軒及一座唐樓。

重建發展

發展商滿年置業近年以興漢道為其收購目標。該公司2005年開始收購興漢道北側(通往薄扶林道樓梯及英皇書院之間)一列唐樓,於2009年全數收購完成。此收購範圍包括了上段所述的戰前唐樓門牌19號,而其隔鄰的20號已於早年清拆後丟空地皮。地盤大部分範圍已於2009年12月起開始清拆,唯門牌27號因有業主不接受賠償方案而暫未有清拆行動開始。

在該列唐樓將近完成收購之時,正值古物諮詢委員會討論是否將門牌19號樓宇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發展商為使該樓宇避過歷史建築評級,避免拖慢重建進度,將19號樓宇的古典門窗私下拆走,使該唐樓建築價值減低,該樓宇的拆卸圖則在發展商同意「寓保育於發展」的方案後獲批,該樓宇最終亦因此不獲委員會評級,其後順利拆卸之。[3]

該地皮後由嘉里建設購入,並在2013年建成兩座31層住宅及會所,命名為「高士台」。

另一方面,滿年又在2012年集齊興漢道5-6號的六層高唐樓之86.1111%業權,並欲援引《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強制拍賣之。[4]最終該樓宇在高士台落成之際,亦於2013年末拆卸。該樓宇本有一塊T形舊式街名牌,在拆卸期間消失。在2019年建成的 Resiglow Bonha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就是在高士台對面.

管理

興漢道屬私家路,由街上興漢大廈、興業大廈、學林雅軒及美興樓等樓宇業主共同擁有,人數約有600-700戶。

鄰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