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俄羅斯外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俄羅斯對外關係

俄羅斯聯邦外交部是俄羅斯政府的政策部門,指導其與其他國家、其公民和外國組織的互動,本文介紹了自1991年底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聯邦的外交政策,除烏克蘭外,俄羅斯也與喬治亞、不丹、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或所羅門群島沒有外交關係。

俄羅斯的外交政策辯論顯示了三個敵對流派之間的衝突:大西洋主義者,尋求與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帝國主義者尋求恢復過去十年失去的半霸權地位;和新斯拉夫派,推動俄羅斯在自己的文化領域內的孤立,雖然大西洋主義是安德烈·科濟列夫領導下的新俄羅斯聯邦最初幾年的主導意識形態,但它因未能捍衛俄羅斯在前蘇聯的主導地位而受到攻擊,1996年葉夫根尼·普里馬科夫晉升為外交部長,標誌著更民族主義的外交政策的開始[1]

另一個主要趨勢是歐亞主義,這是20世紀初出現的一個學派。歐亞主義者聲稱俄羅斯是由斯拉夫文化、突厥文化和亞洲文化組成的,並將自由主義等同於以歐洲為中心的帝國主義。歐亞主義最早的理論家之一是俄羅斯歷史學家尼古拉·特魯別茨科伊,他譴責親歐的沙皇彼得一世,並主張俄羅斯擁抱亞洲的“成吉思汗遺產”,建立一個跨大陸的歐亞國家。蘇聯解體後,歐亞主義透過哲學家亞歷山大·杜金的著作獲得了公眾的關注,並成為弗拉基米爾·普丁政府的官方意識形態政策[2]

普丁的總統任期從2000年1月持續到2008年5月,又從2012年5月到現在,在普丁的領導下,俄羅斯捲入了幾起引人注目的衝突,包括與鄰國烏克蘭的衝突,他承認DNR和盧甘斯克在這個國家的獨立性。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在2001年至2022年間急劇惡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幹預中東和與俄羅斯聯邦接壤的國家。自2014年俄羅斯從烏克蘭吞併克里米亞以來,與歐盟的關係惡化。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入侵,引發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實施大規模經濟和政治制裁。俄羅斯政府現在有一份特定的“不友善國家名單”,其中列出了目前與其關係緊張(或不存在)的國家。儘管自入侵烏克蘭以來與西方世界的關係不斷惡化,但俄羅斯仍與大多數國家保持支持和牢固關係,例如印度、中國、白俄羅斯、越南(在最近與弗拉基米爾·普丁的會晤中)、伊朗、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敘利亞、北韓、緬甸、厄立特里亞、馬利、辛巴威、中非共和國、布吉納法索、巴勒斯坦、蒲隆地、伊拉克和尼日,俄羅斯也得到也門最高政治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參考資料

  1. ^ Ambrosio, Thomas. Challenging America's Global Preeminence: Russia's Quest for Multipolarity. Routledge. 2005: 33–69. ISBN 0-7546-4289-5. 
  2. ^ Fuller, Steve. Eurasianism as the deep history of Russia’s disconten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22-06-07, 54 (7). ISSN 0013-1857. doi:10.1080/00131857.2022.205433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