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吉田城 (三河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今橋城
吉田城
吉田城よしだじょう Yoshida-jō
今橋城、豐橋城、吉祥廓、峯野城、齒雜城
鐵櫓(模擬再建)地图
位置 日本愛知縣
坐标34°46′12.53″N 137°23′36.06″E / 34.7701472°N 137.3933500°E / 34.7701472; 137.3933500
建立者牧野古白日语牧野古白
建成时间永正2年(1505年)?
主要城主牧野氏日语三河牧野氏戶田氏日语戸田氏天野氏日语天野氏、朝比奈氏、伊東氏、小原氏、酒井氏池田氏竹谷松平氏日语竹谷松平家深溝松平氏日语深溝松平家沼津水野氏日语水野氏#忠重流山形水野氏日语水野氏#忠守流小笠原氏日语小笠原氏久世氏日语久世氏大河內松平氏日语大河内氏本庄松平氏日语本庄氏
建筑风格城郭構造:半輪郭式平城
废城時間明治4年(1871年)
修复者池田輝政
现状現存遺跡:石垣土壘日语土塁、堀
指定文化財:市指定史跡
重建部分:鐵櫓

吉田城(日语:吉田城よしだじょう Furumiya-jō *)是一座位於日本愛知縣豐橋市今橋町(舊為三河國渥美郡日语渥美郡今橋)的續日本100名城之一。

吉田城的前身修築於戰國時代的16世紀初期,在該世紀末進行大改修。戰國時期是支配三河的重要據點之一,江戶時期為三河吉田藩日语三河吉田藩的政治中心。在築城之初稱作今橋城,明治維新之後,因吉田藩改名豐橋藩,因此曾名為豐橋城。城名在《牛窪記日语牛窪記》記載為吉祥廓,《宮島傳記》記載為峯野城,《今橋物語》記載為齒雜城[1]

歷史

中世

永正2年(1505年),為了防範安祥城日语安祥城松平長親國人眾戶田氏的勢力擴張,今川氏親牧野古白日语牧野古白在當時被稱作今橋的地方築城[2][註 1]。翌年古白敗於戶田憲光,該城因此陷落,牧野一族也因此離散。同16年(1519年),牧野成三驅逐户田宣成日语戸田宣成,並進入吉田城[3]。《三河國聞書》記載大永2年(1522年)牧野信成日语牧野信成 (今橋城主)將今橋城改為吉田城。享祿2年(1529年),松平清康從岡崎舉兵攻打吉田城,由信成為首的牧野氏一族大多都戰死而失去吉田城,之後清康命牧野成敏日语牧野成敏鎮守吉田城[1]

天文6年(1537年),與今川氏結盟的户田氏攻略吉田城,由户田宣成日语戸田宣成擔任城主。同15年(1546年),收到牛久保城日语牛久保城城主牧野保成日语牧野保成請求的今川氏攻陷吉田城,之後分別由天野景貫、朝比奈輝勝、伊東元實、小原鎮實日语小原鎮実擔任城主[1][2],期間對寺社進行寄進、建設和實施傳馬制等都市整備[4]永祿3年(1560年),今川義元在桶狹間戰死。同5年(1562年),松平元康向吉田城進攻。同8年(1565年),小原鎮實開城投降,元康指派酒井忠次擔任城主。

天正16年(1588年),忠次將家督傳給嫡子酒井家次後隱居。兩年後家康移封至關東,酒井氏也隨著移封至下總國臼井城日语臼井城池田輝政豐臣秀吉的命令擔任吉田城城主,於同年9月上旬入城。入城後的輝政擴張城地、修繕城池、整備市街、創立船町、將吉田大橋改為木橋、為了治水而建築鎧堤。輝政以本丸為中心並沿著豐川建造半圓形的二之丸跟三之丸,將本丸的堀規劃為空堀;在三之丸外圍配置武家屋敷,其中以土壘跟堀區隔;在武家屋敷外側設置町地,其中也是以土壘跟稱為總堀的堀區隔。本來總堀是規劃成空堀,但於承應3年(1654年)小笠原忠知日语小笠原忠知在東方2公里處建造"向山池",並將該池引水,使之變水堀,增加提供民生用水和農業用水的功能。[1]慶長6年(1601年),輝政移封至播磨國姬路,吉田城被設為三河吉田藩的藩廳。

近代

明治4年(1871年),廢城。同6年(1873年),因火災造成多個建築燒毀。同9年(1876年),太鼓櫓等20棟殘留的建物拆除。同18年(1885年),步兵第18連隊駐紮在城內。二戰後在三之丸處設立豐橋公園跟豐橋市公所,昭和29年(1954年),在本丸的西北側建造模擬鐵櫓。

平成29年(2017年),入選為續日本100名城(151號)[5]

令和4年(2022年),以「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豐城中學校北側的「水門跡」、「總堀土壘」三個遺跡合為的「吉田城址」被列為豐橋市指定史跡[6]

構造

吉田城位在豐川跟朝倉川的合流點,於豐川的左岸。最盛期的面積為東西約1400公尺、南北約700公尺,在東海道上僅次於岡崎城,比名古屋城大。北面面向豐川,東面配置兩重堀,南面的總堀外側是東海道,西面是以總堀和段丘崖構成的兩層防衛線。

三之丸

現今在豐橋公園南方殘留的土壘為三之丸的外緣,南側的道路為堀跡。在豐城中學校的北側現存「水門跡」,該門推測能由豐川直接進入城內。在三之丸外圍的總堀經過調查後,發現該堀的規模為寬約14公尺,深約3公尺。[7]

二之丸

東側為藩主御殿,西側設有庭園、射箭場。現今雖已被整地,但當時是利用石垣、土牆和堀規劃空間,目前唯一殘留位在東側、呈現南北走向的土壘。南側為評定櫓,現今殘留石碑。東北側為金柑丸,南北細長狀、在東側和北側設有土壘。該位置因視為在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的中繼站,推測金柑丸作為馬出使用。[4]

本丸

刻有土佐藩的本丸石垣

除了西側外,其餘三側都設有虎口。四隅都設有櫓,分別為三重櫓的鐵櫓、千貫櫓、辰巳櫓和二重櫓的入道櫓。現今除了西北側的鐵櫓外,僅殘存石垣。中間的廣場為本丸御殿,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等皆有宿泊記錄。在本丸南北側之多門附近的石垣中可看到多個刻印,這些刻印是在天下普請日语天下普請時的產物。慶長17年(1612年),身為藩主的松平忠利日语松平忠利參加名古屋城普請,剩餘的石材用來當作吉田城的建造用材。

近年調查確認南多門的石垣高約12.6公尺,與鐵櫓下的石垣(高約12.7公尺)同個規模,前者採用花崗岩以野面積方式建在南側空堀的斜面上。豐橋市文化中心認為該石垣建於江戶時代初期,猜測當時城主松平忠利在建築本丸御殿時,順便整備石垣。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是在輝政時期建成,該石垣建造方式為安土桃山時期所採用的。[8]

從北側的多門出去,可看到東西側的入道櫓和川手櫓。櫓群、豐川、吉田大橋的景色為多個浮世繪的主題,是東海道其中之一的名景。

歷代城主

江戶幕府成立前
就任期間 氏族 城主
1505~1506
1506~不明
戶田氏日语戸田氏
戶田憲光
不明~1519
1519~不明
牧野氏
牧野成三
不明~1529
1529~1537
1537~1546
戸田氏
户田宣成
1546~不明
天野氏日语天野氏
朝比奈氏
朝比奈輝勝
伊東氏
伊東元實
不明~1565
小原氏
1565~1588
1588~1590
1590~1601

江戶幕府成立後,吉田城由譜代大名支配,藩主列表可參照「歷代藩主日语三河吉田藩#歴代藩主」。

相關條目

註解

  1. ^ 另一說法是於明應6年(1497年)築城。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林, 英夫 (编). 愛知県の地名 日本歴史地名大系23. 日本: 平凡社. 1981. ISBN 4582490239 (日语). 
  2. ^ 2.0 2.1 吉田城. kotobank (日语). 
  3. ^ 岩原, 剛. 市内埋蔵文化財発掘調査. 豊橋市埋蔵文化財調査報告書 139. 愛知県豊橋市松葉町3-1doi=10.24484/sitereports.42627. 2016-03-25. 
  4. ^ 4.0 4.1 中井, 均; 鈴木, 正貴; 竹田, 憲治 (编). 東海の名城を歩く 愛知・三重編. 日本: 吉川弘文館. 2020-03-02. ISBN 9784642083669 (日语). 
  5. ^ 続日本100名城. 日本城郭協会. [202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6. ^ 「吉田城址」を豊橋市の史跡に指定しました. 豊橋市美術博物館. [2024-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7. ^ 小島, 廣也; 杉浦, 茂; 松田, 訓; 水谷, 寛明; 堀木, 真美子; パリノ・サーヴェイ株式会社. 吉田城遺跡. 愛知県埋蔵文化財センター調査報告書 59. 愛知県海部郡弥富町前ケ須新田字野方802-24. 1995-03-31. doi:10.24484/sitereports.17305. 
  8. ^ 掘ったら高さ12メートルの石垣出現 吉田城址 愛知. 朝日新聞デジタル. [2024-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