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皮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人類皮膚
皮膚
人類的皮膚
一隻大象的皮膚
标识字符
拉丁文Cutis
MeSHD012867
TA98A16.0.00.002
TA27041
格雷氏p.1065
解剖學術語
犀牛皮膚的近距離照片

皮膚,是包住脊椎動物的軟層,是器官之一。在人體是最大的器官。皮膚擋住外來侵入,亦保住水分,有保暖、阻隔、感覺之用。

皮膚的作用因物種而異,有保暖、保護色、吸引異性等作用。各物種的皮有厚有薄,厚皮叫。皮膚是表皮系統的一部份,是動物最大的器官系統,由多層外胚層组织構成,可保護內部的肌肉骨骼韌帶及其他內部器官。一些物種,例如魚類爬蟲類,會生保護。鳥類會生羽毛保護。兩棲動物的皮膚是交換氣體的器官。所有哺乳類動物的皮膚都有,即使看似無毛的海洋哺乳動物其實也有毛。

皮膚的重要性在於其為身體和外界環境的介面,而且是防禦外來影響的第一道防線。例如皮膚能保護身體免受病原影響[1]及避免過量的水分流失[2]上有重要的作用。皮膚的其他作用包括隔熱、調節溫度、感覺及產生維生素D。嚴重受傷的皮膚癒合時會形成疤痕,有時皮膚的顏色會產生變化。動物皮膚的厚度隨部位而不同,例如人類眼睛下方的皮膚和眼瞼周圍皮膚最薄,厚度約為0.5毫米,而且是最早出現像「魚尾紋」或其他皺紋老化的情形。手掌及腳掌的皮膚最厚,厚度約4毫米。

毛皮是指有濃密毛髮的皮膚[3]。有些皮膚會有濃密的毛髮,一方面可以隔熱,另一方面也是第二性徵或作為偽裝用。有些動物的皮膚很厚又很硬,經處理後可作為皮革。爬蟲類及魚類有堅硬的鱗片保護保護的皮膚,而鳥類也有硬羽毛,都是由堅硬的β-角蛋白所組成。兩棲類動物的皮膚無法防止化學物質通過,因此化學物質很容易由皮膚滲透到體內。例如,暴露在麻醉劑中的青蛙會快速進入睡眠狀態。兩棲動物的皮膚對於其日常生存,以及可以居住在不同棲息地及生態系中的能力非常重要[4]

人類及哺乳類皮膚的構造

真皮
血管在腳底皮膚中的分布(真皮Corium在右上方)
皮膚的示意性截面圖(點選圖片可以放大顯示)(真皮在中間位置)
标识字符
MeSHD012867
TA98A16.0.00.002
TA27041
格雷氏p.1065
解剖學術語

哺乳類皮膚分為以下兩層:

  • 表皮,防止水份滲入,以及作為阻隔致病原的屏障,避免感染。
  • 真皮,供皮膚上的皮膚附屬器可以在固定的位置。

表皮

表皮是由皮膚最外層組織所組成,是身體表面的保護層,可以維持體內的水份,並且避免致病原進入體內。表皮是由分層的鱗狀上皮組織組成[5],其中包括基底層的角質形成細胞

角質形成細胞是表皮最主要的細胞,約佔95%[5],其他的細胞有默克爾細胞黑素細胞炎症細胞朗格汉斯细胞。表皮可以再分為以下幾層,由外至內為[6]

基底膜

表皮和真皮之間被一層薄的纖維層分隔,此一纖維層稱為基底膜,是由表皮和真皮之間的作用而形成。

基底膜控制真皮和表皮之間细胞及分子的流動,不過基底膜也會和許多细胞因子成長因子結合,在生理重塑或修復過程中,適量的釋放细胞因子及成長因子[7]

真皮

真皮是皮膚中位在表皮以下的組織,由结缔组织組成,可以緩衝身體受到的壓力及應變。

真皮中有用膠原纖維微原纖維英语microfibrils彈性纖維組成的細胞外基質,包埋在透明質酸蛋白聚醣中,提供皮膚的張力及弹性[8]。皮膚蛋白多醣具有多樣性,並且其位置非常特定[9]。例如透明質酸、多功能蛋白聚醣英语versican核心蛋白聚醣英语decorin在真皮及表皮的细胞外基质中,而雙醣鏈蛋白聚醣英语biglycan凝溶膠蛋白只會出現在表皮。

真皮中有許多机械感受器(神經末梢),透過傷害感受器英语nociceptor熱傳受器英语thermoreceptors感知碰觸熱量。真皮中也有毛囊汗腺皮脂腺頂分泌腺英语apocrine glands淋巴管血管。真皮中的血管為真皮及表皮中的細胞提供營養,也移除代謝後產生的廢棄物。

人類皮膚

人類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主要功能為保護身體、排汗感覺。皮肤的感觉是不同的,手指最敏感,特别是触觉;一些地方十分迟钝,例如足底。

皮膚一旦受到傷害,如果傷口輕微的話,身體可以自行產生膠原蛋白纖維蛋白去修復傷口。但假若傷口太大,就要進行植皮手術。由於大面積的皮膚傷害在火災裡很常見,因此世界各地對皮膚替代品的需求也很大。一塊直徑10厘米的人工皮的成本高達500美元,因此,先進國家大城市的醫院都設有皮膚庫,以培植和貯存適合作移植用途的皮膚。

皮膚是一個持續在重塑,並且有廣泛神經分布的三層結構: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另外有些皮膚附屬器,包括指甲毛髮汗腺、與皮脂腺分布於其中。毛囊乳腺則是哺乳類特有的兩個構造,皆由表皮衍生而來。

皮膚內有三種密集的網絡讓皮膚能與身體的其他部分連結,分別是淋巴系統、血管系統、以及表皮神經。這些網絡可以提供營養、氧氣,移除有毒物質,產生免疫反應,而且對於體液的維持相當重要。

功能

皮膚有以下的功能:

  1. 保護:皮膚可保護身體內部的器官,免受病原或外部環境的影響。皮膚中的朗格漢斯細胞後天免疫系統的一部份[1][2]
  2. 感知:皮膚有許多體感温感英语thermoreceptor觸覺、壓力、振動及感知組織受傷的神經末梢(參照體感觸-壓覺)。
  3. 溫度調節:增加血液灌注英语perfusion及散熱,可以用收縮血管的方式大幅減少皮膚的血流量,並保存熱能。立毛肌對動物而言非常重要。
  4. 控制蒸發:皮膚是一個比較乾燥的半滲透屏障,可以減少液體的蒸發[2]
  5. 儲存及合成:皮膚可以儲存水份及脂質
  6. 吸收:透過皮膚可以擴散少量的氧氣氮氣二氧化碳。一些動物利用皮膚為其呼吸器官,人類皮膚表層0.25-0.40毫米的細胞幾乎是使用來由外界空氣中的氧氣,但相較於呼吸而言,其供氧量很小,可以省略[10]
  7. 抗水:皮膚無法完全防水,不過是身體和外界的一道屏障,避免營養素流失到體外。皮膚外層有表皮,表皮內則有可以滋潤皮膚的營養素和油脂,而部份的油脂即為皮膚中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只靠水份是無法消除皮膚的油脂,但若沒有表皮,皮膚的油脂就會受到外界水份的影響[11]

力學

皮膚是一種軟組織,有軟組織共通的重要力學特性,其中最為人知的是應力應變的J曲線反應,在特定應力下有較大的應力,但是應變較小,對應於膠原纖維的微結構矯直和重新定向[12]。有時完整的皮膚會事先被拉伸,就像潛水夫的潛水衣一様,有些皮膚則是在受壓力的狀態下。依照壓力分布的不同,皮膚上的小圓孔可能會拉伸變成橢圓,或是收縮並保持圓形[13]

皮膚的相關學說

  • 遺傳學說---皮膚自然老化,指的是皮膚鬆弛下垂、正常皮紋加深。通常為全身性。
  • 環境因子學說---環境中之特殊因素,如自由基對皮膚產生之老化現象,指的是皮膚粗糙、皺紋增多、皮脂腺增大

組織學

  • 自然老化:彈性纖維輕度增加、變粗,細胞數變少,表皮變薄
  • 光老化:真皮中大量粗大彈力纖維形成團塊,纖維母細胞變多、肥大細胞豐富、釋出組織胺,表皮增厚、表皮細胞型態變得不規則、大小不等、染色特徵改變

註釋

  1. ^ 1.0 1.1 Proksch E, Brandner JM, Jensen JM. (2008).The skin: an indispensable barrier. Exp Dermatol. 17(12):1063–72. PMID 19043850
  2. ^ 2.0 2.1 2.2 Madison KC. (2003).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skin: "la raison d'être" of the epiderm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 Invest Dermatol. 121(2):231-41. doi:10.1046/j.1523-1747.2003.12359.x PMID 12880413
  3. ^ 存档副本. [201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4. ^ Clarke, B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mphibian skin secretions, their normal functioning and potential medical applications.. Biological review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97, 72 (3): 365–379 [2017-01-10]. PMID 9336100. doi:10.1017/s00063231970050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5. ^ 5.0 5.1 McGrath, J.A.; Eady, R.A.; Pope, F.M. 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 7th.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3.1–3.6. ISBN 978-0-632-06429-8. 
  6. ^ The Ageing Skin – Struc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armaxchange.info. March 3, 2011
  7. ^ Iozzo, RV. Basement membrane proteoglycans: From cellar to ceiling.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05, 6 (8): 646–56. PMID 16064139. doi:10.1038/nrm1702. 
  8. ^ Breitkreutz, D; Mirancea, N; Nischt, R. Basement membranes in skin: Unique matrix structures with diverse functions?. Hist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2009, 132 (1): 1–10. PMID 19333614. doi:10.1007/s00418-009-0586-0. 
  9. ^ Smith MM, Melrose J. Proteoglycans in normal and healing skin. Adv. Wound Care. 2015, 4 (3): 152–73. PMID 25785238. doi:10.1089/wound.2013.0464. 
  10. ^ Stücker, M., A. Struk, P. Altmeyer, M. Herde, H. Baumgärtl & D.W. Lübbers (2002). The cutaneous uptake of atmospheric oxyge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oxygen supply of human dermis and epidermis.PDF Journal of Physiology 538(3): 985–994. doi:10.1113/jphysiol.2001.013067
  11. ^ McCracken, Thomas. New Atlas of Human Anatomy. China: Metro Books. 2000: 1–240. ISBN 1-58663-097-0. 
  12. ^ Sherman, Vincent R. The materials science of collagen.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2015, 52: 22–50. PMID 26144973. doi:10.1016/j.jmbbm.2015.05.023. 
  13. ^ Bush, James A. Skin tension or skin compression? Small circular wounds are likely to shrink, not gape.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 2015, 52: 22–50. PMID 26144973. doi:10.1016/j.jmbbm.2015.05.023.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