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瑟·库斯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亞瑟·克斯特勒
阿瑟·库斯勒
阿瑟·库斯勒于1969年
出生(1905-09-05)1905年9月5日
 奥匈帝国布达佩斯
逝世1983年3月1日(1983歲—03—01)(77歲)
 英国伦敦
國籍 英国
獎項桑宁奖(1968)

阿瑟·库斯勒CBE(匈牙利語:Arthur Koestler,1905年9月5日—1983年3月3日),匈牙利犹太裔英国作家、记者批评家。库斯勒是前共产党员,出于对苏联大清洗的反思,他的思想逐渐趋向自由主义,并最终写出指斥大清洗、控诉斯大林主义的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小说《中午的黑暗》。

生平

阿瑟·库斯勒生于布达佩斯,初名Kösztler Artúr。其父亨瑞克(Henrik)是一富足的企业家发明家,他發明的健康肥皂远近闻名。库斯勒14岁时移居维也纳,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心理学。大学毕业前一月,他烧了大学入学许可书,并放弃结业考试。当时犹太人正大批向英国托管下的巴勒斯坦移居,库斯勒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926年至1929年,他先后居住在Heftzibah、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离开巴勒斯坦后,他成为德国乌尔斯坦报系(Ullstein-Verlag group of German newspapers)的一名记者。

1931年库斯勒加入德国共产党,但1938年莫斯科之旅后退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作为伦敦《新闻纪事报》(News Chronicle)记者,在法西斯军占领下的马拉加省被捕获,判处死刑,不久又获赦免,由此,库斯勒写了《与死亡对话》,反映出一个面对命运者的心态。二战爆发后,库斯勒从一个法国拘留营(Vernet Internment Camp)逃出,一番曲折后抵达英国,不期再度入狱。他后来说:“(英国)本顿维尔监狱是我的最爱。”

在英国,库斯勒先加入英军。1941-42年,为BBC工作。

1940年创作并出版杰作《中午的黑暗》,小说通过主人公鲁巴肖夫与提审员的三次论辩和紧张思考,集中探讨了政治革命的崇高“目的”与所采取的“手段”之间的矛盾,写出了一场伟大政治革命的复杂历程。这部小说在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名列第8位。英译本于1941年初版。中国大陆译本有:《中午的黑暗》(作家出版社董乐山,1988年;译林出版社,1999年);台湾译本有《狱中记》(自由中国社,李诰,1950年)。

1941年2月,库斯勒在弗雷德里克·沃伯格的安排下,和乔治·奥威尔结识。奥威尔对《中午的黑暗》的评价:“其最具价值之处,很可能在于它是一份莫斯科‘招供’的解释,由一个从内部了解极权主义手段的人所写。”

1983年,不堪多年帕金森综合症白血病的折磨,库斯勒和妻子辛西娅(Cynthia)选择服药自尽。库斯勒的遗嘱包含了希望能以他遗产在英国设立一个超心理学教席,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最后他委托的基金会与爱丁堡大学达成协议。

著作

1941年,出版其第一本英文著作《渣滓》(Scum of the Earth)。另有代表作《隐性写作》、《来来往往》、《中的三矢》、《渴望的年代》等。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