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华西列夫斯基
出生(1895-09-30)1895年9月30日
 俄罗斯帝国伊万诺沃州維丘加
逝世1977年12月5日(1977歲—12—05)(82歲)
 苏联莫斯科
政党蘇聯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
效命 苏联
军种 蘇聯紅軍苏联武装力量
服役年份1915年—1977年
军衔 蘇聯元帥
(1943年–1977年)
统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英语3rd Belorussian Front
蘇聯紅軍
蘇聯國防部部長
蘇聯總參謀長
参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获得勋章
蘇聯英雄 年頒授) 蘇聯英雄 年頒授)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红旗勋章 红旗勋章 一级苏沃洛夫勋章
红星勋章 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 紀念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獎章 保衛莫斯科獎章
国外奖励
1928年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英文:Aleksandr Mikhaylovich Vasilevsky) (1895年9月30日—1977年12月5日),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远东军总司令。1943年荣获苏联元帅军衔。生于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一神父家庭。1915年9月从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立即被派往前线。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31年5月被调到红军军事训练部工作。1936年被送到培养高级将领的总参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被调到总参谋部工作。1940年5月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主管西方防务。1941年8月出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42年5月出任总参谋长。1942年10月起还同时担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任职期间,几乎经历了苏德战争的所有重大战役,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5年6月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所有的参战部队实施八月風暴行動,战后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起先后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主管军事科学研究的副部长,1959年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华西列夫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到1917年晋升为上尉。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7-1922年俄国内战开始后,他被征召入红军,参与了1919-1921年的波苏战争。和平时期,他迅速晋升,到1930年成为团长。在这个职位上,他在组织和训练部队方面表现出色。瓦西列夫斯基的才能得到了认可,1931年他被任命为军事训练总局成员。1937年,在斯大林大清洗之后,他被提升为总参谋部官员。

在1943年苏联反攻开始时,华西列夫斯基协调并执行了红军在顿河上游、顿巴斯克里米亚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的进攻,并在1945年4月占领了柯尼斯堡,结束了他在欧洲的战争。1945年7月,他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执行了八月风暴行动(1945年8月)。战后,他从1949年到1953年担任苏联国防部长,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随着1950年代中期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崛起,瓦西列夫斯基开始失势,最终被迫退休。他去世后,为表彰他的过去服务和对国家的贡献,他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墓地。

个人生平

早年生活

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9月30日在基涅什马新戈利奇哈镇的一个俄羅斯家庭出生(现为伊万诺沃州維丘加的一部分)[1]。他的家里共有8个孩子,华西列夫斯基是第4个。[2]他的父亲,米哈伊尔·阿列克斯罗维奇·华西列夫斯基(Mikhail Aleksandrovich Vasilevsky),是圣尼古拉斯教堂的一位神父。他的母亲,娜杰日达·伊万诺夫娜·索科洛娃(Nadezhda Ivanovna Sokolova),是另外一位神父的女儿。华西列夫斯基在1926年之后由于加入了共产党和在红军,与父母断绝了所有联系。他的三个兄弟也如此。然而,1940年在约瑟夫·斯大林的建议下,他与家人恢复了关系。[3]

据华西列夫斯基说,他的家庭极其贫困。他的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赚钱,而孩子们则在田里帮忙。1897年,这家人搬到了诺沃波克罗夫斯科耶,他的父亲在那里成为了新建的升天教堂的牧师,亚历山大也在那里开始了在教会学校的教育。[4]1909年,他进入了科斯特罗马神学院,这需要他的父母做出相当大的经济牺牲。同年,一项防止前神学院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部长指令引发了全国性的神学院学生运动,导致大多数俄罗斯神学院的课程停止。包括华西列夫斯基在内的许多人被科斯特罗马神学院开除,几个月后,在神学院学生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返回。[5]

脚注

  1. ^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2017-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2. ^ Vasilevsky 1978,第8頁.
  3. ^ Pleshakov, Konstantin. Stalin's Folly: The Tragic First Ten Days of World War II on the Eastern Front.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5: 55–56. ISBN 0-618-36701-2. 
  4. ^ Vasilevsky 1978,第9頁.
  5. ^ Vasilevsky 1978,第12頁.

参考来源

  • Nikita Khrushchev (1999), Time. People. Power. (Memoirs), vol. 1. Moscow: IIK Moscow News.
  • Otto von Lasch (1991), So fell Königsberg ('So fiel Königsberg'). Moscow.
  • P.Ya. Mezhiritzky (2002), Reading Marshal Zhukov'. Philadelphia: Libas Consulting.
  • Marshal K. Rokossovsky (1988), Soldier's duty. Moscow: Politizdat.
  • A.P. Shikman (1997), Actors of our History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Moscow.
  • S.M. Shtemenko (1989), The General Staff during the war. 2nd ed., Moscow: Voenizdat英语Voenizdat.
  • Viktor Suvorov (2002), Shadow of Victory. Moscow: ACT.
  • Vasilevsky, A. M. The Matter of My Whole Life. Moscow: Politizdat. 1978. 
  • K.A. Zalessky (2000), Stalin's empir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Moscow: Veche.
  • Marshal G.K. Zhukov (2002), Memoirs. Moscow: Olma-Press.
  • (1969–1978)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 (1976–1979) Soviet Military Encyclopedia. Mosc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