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五言古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五言古诗

五言古詩中國古代古体诗體裁的一種,全篇由五字句構成。與近體詩(絕句、律詩)相異的是,五言古詩不講求對仗平仄句數

起源

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據《物理論》記載秦代民歌[1],及《漢書·五行志》、《尹賞傳》索引西漢成帝時歌謠[2][3],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五言歌謠繼續產生,並被採入樂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採蓮》等,已是比較成熟的五言作品。

文人五言詩始於何時,前人的看法頗不一致。舊傳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實際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詩當為東漢班固的《詠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鍾嶸詩品》說他「質木無文」,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詩體,技巧還很不熟練。

興起原因

五言詩取代四言詩的地位,因四言字少,較難把意思表達得完美。鍾嶸《詩品序》指出,四言詩「每苦文繁而意少」。五言詩比四言詩多一個字,較易容納雙音詞以至三音詞,能配合詞彙的發展。古代歌、詩關係密切,樂曲日趨豐富繁複,五言詩的音節富於變化,亦較能與音樂配合。

發展

東漢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和趙壹《疾邪歌》等,表現技巧日趨成熟。汉顺帝汉桓帝之时,黄门郎秦嘉所作《贈婦詩》或为最早的五言赠答爱情诗,且为“婉约诗”之祖[4]。東漢佚名《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着五言古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

五言詩到曹植筆下而擴大其範圍,無所不寫。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辭之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了大批名作,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後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歷代偉大的詩人往往採用五古的體裁,作為立意最高的表現工具。李白說「七言不如五言」,元好問亦以五言為詩的正宗。明清時,詩人寫「詠懷」、「寓感」、「讀史」等題材時,多用五古,作品比同一詩人的其他詩歌,往往更具氣勢。[5]

注釋

  1. ^ 楊泉《物理論》曰:「秦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
  2. ^ 《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成帝時歌謠又曰:『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爵巢其顛。故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桂,赤色,漢家象。華不實,無繼嗣也。王莽自謂黃象,黃爵巢其顛也。」
  3. ^ 《漢書·卷九十·酷吏傳第六十》:「長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東少年場。生時諒不謹,枯骨後何葬?』」
  4. ^ 连振波. 咏萱草之喻 消两家之思——简评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文学成就. 甘肃高师学报. 2010, 15 (4): 17–21. 
  5. ^ 林以亮:《林以亮詩話》(台北:洪範書店,1976),頁12。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