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国 | |
---|---|
1914年—1918年 | |
地位 | 军事同盟 |
首都 | |
历史时期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 德奥同盟 | 1879年10月7日 |
• 建立 | 1914年6月28日 |
• 鄂圖曼–德國同盟 | 1914年8月2日 |
• 保德條約 |
|
• 解体 | 1918年11月11日 |
同盟国(德語:Mittelmächte;匈牙利語:Központi hatalmak;土耳其語:İttifak Devletleri;保加利亞語: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羅馬化:Tsentralni sili;英語:Central Powers)[註 1],又稱中央國、中央同盟,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及保加利亚王国這四個國家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协约国对敌並最終戰敗。
中文譯名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中一战的同盟国为Central Powers,這個詞中完全没有“同盟”的意思,只有“中央”的意思。
在英文中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战胜国”陣營均是Allies,即“同盟”;而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則寫法不同,為Central Powers和Axis Powers,兩者均有“中間力量”的意思,一戰的戰敗國是“中央力量”,二戰的戰敗國是“中軸線力量”。
至於Central Powers一詞為何在中文裏要被翻译成同盟国已經难以考证。可能一,其漢字的參考来源或許是日本的和制汉语“中央同盟国(ちゅうおうどうめいこく)”,因為中日共用同一套漢字系統,所以中文也沿習此用法;可能二,或許直接翻譯自一戰前,德奥意在1882年所建立的那個同盟,即“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這個同盟的名稱中明確有“同盟”二字。
目前的中文语境已经普遍将Central Powers译为“同盟国”,無論繁體簡體均是如此。
成員
战争开始阶段的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于1914年加入,而保加利亚王国则于1915年加入。同盟国亦称中央国,其由来为这四个国家(及除芬兰和立陶宛之外其他与其同盟的政权和团体)均位于俄罗斯帝国以西,法国和英国以东。芬兰、阿塞拜疆及立陶宛在1918年俄罗斯帝国崩溃及战争结束前夕加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包括如下国家[1]:
国家 | 参战时间 |
---|---|
奥匈帝国 | 1914年7月28日 |
德意志帝國 | 1914年8月1日 |
奥斯曼帝国 | 1914年8月2日(秘密) 1914年10月29日(公开) |
保加利亞王國 | 1915年10月14日 |
人口 (百万) |
土地面积 (百万平方千米) |
GDP (十亿美元) |
人均GDP (美元) | ||
---|---|---|---|---|---|
德意志帝國(1914年) | 德国本土 | 67.0 | 0.5 | 244.3 | 3,646 |
殖民地 | 10.7 | 3.0 | 6.4 | 601 | |
总计 | 77.7 | 3.5 | 250.7 | 3,227 | |
奥匈帝国(1914年) | 50.6 | 0.6 | 100.5 | 1,986 | |
奥斯曼帝国(1914年) | 23.0 | 1.8 | 25.3 | 1,100 | |
保加利亞王國(1915年) | 4.8 | 0.1 | 7.4 | 1,527 | |
总计 | 156.1 | 6.0 | 383.9 | 2,459 |
动员 | 阵亡 | 负伤 | 失踪 | 总伤亡 | 伤亡/动员 | |
---|---|---|---|---|---|---|
德意志帝國 | 13,250,000 | 1,808,546 | 4,247,143 | 1,152,800 | 7,208,489 | 66% |
奥匈帝国 | 7,800,000 | 922,500 | 3,620,000 | 2,200,000 | 6,742,500 | 86% |
奥斯曼帝国 | 2,998,321 | 325,000 | 400,000 | 250,000 | 975,000 | 34% |
保加利亞王國 | 1,200,000 | 75,844 | 153,390 | 27,029 | 255,263 | 21% |
总计 | 25,257,321 | 3,131,890 | 8,419,533 | 3,629,829 | 15,181,252 | 66% |
其它势力与运动
- 考森起义者:1916年-1917年发生在法属非洲殖民地的图阿雷格人起义。
- 塞安战争:1914年-1921年发生在法属非洲殖民地的柏柏尔人起义。
- 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爱尔兰独立运动组织。
- 印度-德国合作:旨在支援印度独立运动。
- 尼德迈尔-亨蒂格探险队:德国等对阿富汗发动的外交行动。
- 塞努西战役(利比亚原住民起义)。
- 芬蘭王國
- 波兰摄政王国(德國傀儡政權)
- 立陶宛王國 (1918年)(德國傀儡政權)
-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獨立國家)、烏克蘭國(德國傀儡政權)
- 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德國傀儡政權)
-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德國傀儡政權)
-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 喬治亞民主共和國
- 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
- 舍迈尔山酋长国
- 南非共和国
- 达尔富尔苏丹国
- 德爾維希國
停战及条约
在协约国于瓦尔达尔马其顿的成功推进后,保加利亚于1918年9月29日签订停战条约。受英国及其阿拉伯盟友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胜势所迫,奥斯曼帝国亦于1918年10月30日签订停战条约。11月首周,在意大利于维托里奥·维内托取胜及奥匈帝国解体之后,奥地利及匈牙利分别签订停战条约。百日攻势的持续推进迫使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晨签订和约,战争结束。由于各同盟国各自签订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无统一的停战条约。[4]
|
|
参见
注释
参考来源
- ^ Meyer, G. J. A World Undon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1918. Bantam Dell. 2007 [2022-03-01]. ISBN 978-0-553-382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英语).
- ^ Broadberry, S. N.; Harrison, Mark. 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9 [2022-03-01]. ISBN 978-1-107-3861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英语).
- ^ Tucker, Professor and Holder of the John Biggs Chair in Military History Spencer C.; Tucker, Spencer; Wood, Laura Matysek; Murphy, Justin D. The European Power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1996: 173 [2022-03-01]. ISBN 978-0-8153-039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英语).
- ^ Davis, Robert T. U.S.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Chronology and Index for the 20th Century. ABC-CLIO. 2010: 49 [2016-09-20]. ISBN 978-0-313-383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英语).